《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十八章 深海寻古航,全球共守护
北平的暮春,“极地文明双展” 的余韵尚未消散,“文明传承生态圈” 的技术团队就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 专为深海勘探研发的 “深渊之眼” 探测机器人,已完成深海耐压测试,可下潜至水下 6000 米,其搭载的高清成像系统与基因检测模块,能精准识别深海遗址的器物痕迹与生物遗存。而首个探测目标,锁定在大西洋中部的 “亚特兰蒂斯海脊” 区域 —— 根据前期卫星遥感数据,该区域海底存在疑似史前人工建筑的异常磁场信号,与地中海史前港口遗址的磁场特征高度相似。
“大西洋是史前跨洋交流的关键通道,若能在海底发现遗址,就能证明史前人类的航海能力远超我们想象,” 沈青崖站着 “深渊之眼” 的操控台前,手指划过海底地形图,“‘亚特兰蒂斯海脊’在距今四千年前处于海平面以下较浅区域,可能是史前人类的‘中途补给站’,后来因地质运动沉入深海。”
林晓雅调出数据库中地中海航海图的数字模型,与海脊区域的磁场信号图叠加:“磁场异常区的轮廓,与地中海史前港口的船坞结构基本一致!而且信号最强的区域,很可能是存放器物的窖藏,说不定能找到与太阳器相关的线索。”
深海勘探小队的组建汇聚了全球顶尖力量 —— 除了林晓雅、和小雨等核心成员,还加入了来自美国、法国、南非的深海地质专家、水下考古学家,以及曾参与马里亚纳海沟探测的技术团队。出发前,队员们在法国布雷斯特港的深海科考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模拟训练,熟练掌握 “深渊之眼” 的远程操控、应急故障排除等技能。
当科考船 “探索号” 抵达 “亚特兰蒂斯海脊” 海域时,海面风平浪静,只有偶尔掠过的海鸥打破深海的寂静。法国深海地质专家勒梅尔,操控着 “深渊之眼” 缓缓下潜,屏幕上的海水从湛蓝逐渐变为漆黑,只有机器人的探照灯,在深海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光。
“下潜深度 3000 米,开始探测磁场异常区,” 勒梅尔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紧张,“目前一切正常,设备运行稳定。”
当 “深渊之眼” 下潜至 4800 此时,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不规则的阴影。勒梅尔立刻调整探照灯角度,阴影的轮廓逐渐清晰 —— 那是一处被泥沙半掩的石砌结构,结构边缘整齐,明显是人工开凿的痕迹,石墙上还残留着模糊的刻痕,与地中海航海图的 “螺旋星象符号” 有几分相似。
“是史前建筑!” 林晚秋激动地说,“让机器人靠近石墙,采集刻痕的高清图像,同时检测周围的泥沙样本,寻找器物残留。”
“深渊之眼” 伸出机械臂,将高清摄像头贴近石墙 —— 刻痕虽被海水侵蚀,却仍能辨认出 “星象左旋” 的核心纹路,与南极临时营地的石制器物符号同源;机械臂采集的泥沙样本中,还检测出微量的青铜元素,与安第斯山脉史前冶炼作坊的青铜成分存在关联。
“下潜深度 5200 米,发现疑似船坞结构!” 勒梅尔的声音再次响起,“这里有一排平行的石桩,间距均匀,符合史前船坞的特征,石桩周围还散落着木质残片,可能是史前船只的遗骸。”
更震撼的发现出现在船坞深处的泥沙中。“深渊之眼” 的基因检测模块,在泥沙样本中检测出多种作物种子的基因 —— 有来自非洲的黍类、亚洲的水稻,还有美洲的玉米,年代均距今约四千年前。“史前人类不仅在这里修建船坞,还携带了不同大陆的作物,” 和小雨看着检测报告,“这证明这里确实是‘跨洋交流补给站’,史前人类通过这里,将作物、技术、符号传播到全球各地。”
就在深海勘探取得突破时,“文明传承生态圈” 的全球化推进却遇到了新的挑战。部分太平洋岛国因技术条件有限,无法有效参与 “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的资料上传与共享;非洲一些内陆国家,因缺乏深海勘探的相关知识,对深海文明的认知不足,参与热情较低。
“生态圈的全球化,不能丢下任何一个国家,” 林晓雅在 “文明传承生态圈” 全球理事会上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技术落后的国家,我们可以提供便携式数字采集设备,并培训当地的‘文明记录员’,帮助他们上传本土的史前线索;针对认知不足的地区,我们可以联合当地的教育机构,开展‘深海文明科普周’活动,用纪录片、互动游戏等形式,普及深海文明知识,激发参与热情。”
方案很快在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落地。传承团队向瓦努阿图的文化部门捐赠了十套便携式数字采集设备,培训了二十名 “文明记录员”。记录员们深入岛屿的偏远部落,采集史前岩画、传说故事的数字资料,其中一组刻在海边岩石上的 “航海符号”,经数据库比对,与大西洋深海遗址的符号存在演化关系,为 “太平洋 - 大西洋史前交流通道” 提供了新线索。
在非洲布基纳法索,“深海文明科普周” 吸引了上万名民众参与。传承团队用当地语言播放深海勘探的纪录片,设置 “模拟深海探测” 互动游戏,让民众通过 VR 设备 “体验”“深渊之眼” 的勘探过程。“以前不知道深海里还有我们祖先的痕迹,” 布基纳法索的少年卡伦,戴着 VR 设备兴奋地说,“我长大后也要成为深海考古学家,寻找更多文明交流的证据。”
深海勘探的成果,推动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完成了 “深海模块” 的升级。数据库新增了 “大西洋深海遗址专区”,收录了石砌建筑的数字模型、青铜元素检测报告、作物基因数据,还开发了 “深海 - 陆海文明联动” 功能 —— 用户可以通过动态地图,查看史前人类从深海补给站出发,经陆海通道、极地冰原,将文明传播到全球的完整路线,还能 “跟随” 虚拟的史前使者,体验跨洋、跨洲的交流旅程。
升级后的数据库,吸引了全球 120 多个国家正式加入 “文明传承生态圈”,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文明守护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将 “深海文明探索与传承” 纳入 “全球文明保护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深海文明研究与传承实践。
当深海勘探小队返回北平正值盛夏,“全球丝路文明数字博物馆” 举办了 “史前全球交流网全景展”。展厅中央,“陆海冰原 - 深海” 三维动态地图完整呈现,大西洋深海补给站、地中海港口、北极冰原营地、南极临时营地等遗址,通过金色的交流路线紧密相连,观众戴上 VR 设备,就能 “沉浸式” 体验史前人类跨越山海、深海、两极的文明交流之旅。
特展开幕当天,来自全球 120 多个国家的文明传承者代表,共同在 “全球文明守护誓约墙” 上签名,承诺携手保护全球的史前遗址,共享文明研究成果,让 “史前全球交流网” 的理念,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精神纽带。
夕阳下,林晚秋和沈青崖站在 “誓约墙” 前,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传承者相互交流、合影,心里满是欣慰。从罗布泊的太阳墓到大西洋的深海补给站,从几件太阳器到覆盖全球 120 多个国家的文明传承生态圈,从陆地、海洋、极地到深海,“史前全球文明交流网” 的四维体系终于完整,而文明守护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接下来,我们计划探索太平洋的深海遗址,” 沈青崖望着展厅里的三维地图,“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研发新一代的‘深渊之眼’,下潜深度能达到
米,说不定能找到更古老的文明交流证据。”
林晚秋点头,目光落在 “誓约墙” 上密密麻麻的签名上 —— 这些签名来自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却共同书写着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她知道,文明的探索永无止境,传承的火种永不熄灭。只要这份信念还在,全球文明守护者的热情还在,人类共同的文明记忆,就会在新时代的世界里,永远闪耀,永远传承,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