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是涟漪,也曾映照过星光。”
“纵是耗散,也曾温暖过彼此。”
“纵归死寂,此心……不悔!”
这源自生命本能、超越逻辑计算的回应,如同在绝对零度的虚空中点燃了一簇微弱的火苗。它没有试图推翻熵增的铁律,而是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肯定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肯定了在奔赴终极死寂的漫长旅途中,那些短暂绽放的“意义”。
“谐鸣星门”的光芒,因这凝聚了联盟无数意志的回应,不再仅仅是能量的辉光,更仿佛拥有了“温度”与“重量”,顽强地抵御着那源自“渊寂之瞳”的、否定一切的冰冷“真理”。
黑暗中的“焦点”凝滞了更长时间。那并非犹豫或动摇,更像是一台超出了处理能力的超级计算机,遇到了无法被现有算法解析的异常数据流。绝对的规律,遇到了不按规律“出牌”的存在。
终于,新的信息流再次降临。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陈述,而是带上了一种……探究与验证的意味。
“定义:‘意义’。”
“定义:‘价值’。”
“定义:‘不悔’。”
“提供数据支撑。证明‘过程’优于‘结果’。”
“证明‘噪声’具备超越‘静默’之优越性。”
它没有愤怒,没有驳斥,而是像最严谨的科学家,要求对方提供能够支撑其论点的、可观测、可复现的“证据”。它要将这些无法被其底层逻辑理解的“感性宣称”,纳入其客观的分析框架。
这看似理性的要求,却比直接的否定更加凶险。因为它要求联盟,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标准”,去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这无异于要求一团火焰,去向冰原证明自己为何应该燃烧。
联合计算中心内,刚刚因成功回应而升起的一丝振奋,迅速被更深的无力感取代。
“怎么证明?难道要我们把每一个生命的喜悦、每一次创造的感动,都转化成冷冰冰的数据模型吗?”一位情感丰富的青霖星学者痛苦地抱住了头。
“就算能转化,在它那基于终极物理规律的框架下,这些‘数据’的权重又能有多少?最终还不是会被归结为无意义的涨落?”玄计脸色铁青,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绝对理性逻辑的冷酷。
墨兰紧咬着嘴唇,看向光幕上那依旧在顽强闪耀的星门,又看向闭目凝神、脸色苍白的洛川。她知道,单纯的激情呐喊已经无法过关,他们必须拿出更实质性的东西。
就在这时,洛川缓缓睁开了眼睛。他的眼神中虽然充满了疲惫,却闪烁着一丝奇异的明悟。
“它要证据……那我们就给它‘证据’。”洛川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不是它理解的那种数据。我们要给它看……**‘谐鸣’本身,如何在这片星海中,创造出连熵增定律都无法完全描述的……‘奇迹’!”
他勐地站起身,意识通过连接,如同洪流般涌入星门核心,更深入地引导着那融合了心光与逻辑的“谐鸣”法则。
“启动‘创世之影’协议!目标:K-772边缘星云,那片刚被‘瞳’的静默效应波及、尚未完全死寂的区域!”
命令传出,所有人都是一愣。K-772星云?那里正处于静默效应的边缘,法则结构极不稳定,如同即将熄灭的余尽,在那里能创造什么奇迹?
然而,出于对洛川的绝对信任,技术团队立刻执行。
“谐鸣星门”的光芒再次暴涨,但其输出的不再是扩散的宣言波动,而是高度凝聚的、如同画笔般的一道“谐鸣之光”,跨越虚空,精准地照射在K-772星云那片正在失去色彩、趋于灰白的区域。
这束光,并非带去能量冲击,而是带去了一种全新的“规则干涉”。
在这束光的照耀下,奇妙的景象发生了:
那片星云中,原本因静默效应而即将停止运动的星际尘埃,仿佛被注入了无形的活力,开始以一种违背纯粹物理规律的方式,自发地聚集、组合。它们并非简单地凝聚成星球,而是演化出了一种极其复杂、不断自我调整的“动态平衡结构”——像是一片由星光编织成的、不断生长又不断凋零的森林虚影。
一些本已濒临消散的微弱电磁波,在“谐鸣之光”的影响下,其频率和相位发生了奇异的耦合,竟自发编织出了一段短暂却优美动人的“宇宙旋律”,这旋律中仿佛蕴含着星辰生灭的节奏。
甚至,在星云最核心的一小片区域,几种基础粒子在“谐鸣”法则的引导下,发生了一系列概率低到几乎不可能的自然反应,短暂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具备微弱自组织能力的准生命信息结构,虽然只存在了数秒便消散,但其出现本身,就足以颠覆常态的认知!
这些景象,并非永久性的创造,它们如同昙花一现,在“谐鸣之光”移开后便迅速消散,重新被静默效应吞噬。但它们存在过的“痕迹”,它们那短暂却绚烂的“过程”,被星门完整地记录并放大,化作一段蕴含着巨量信息的“实景记录”,直接投射向那黑暗中的“焦点”。
这不是用数据去证明情感。
这是用“谐鸣”法则在极端环境下催生出的、超越常规熵增路径的“短暂奇迹”,作为最直观的“证据”!
看!
在趋向死寂的背景下,“谐鸣”能激发秩序与美的瞬间!
在绝对静默的边缘,“可能性”能绽放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光彩!
这就是“过程”的价值!这就是“噪声”中蕴含的、驱动宇宙向更复杂、更丰富形态演化的潜在力量!
“渊寂之瞳”的“焦点”,再次陷入了漫长的凝滞。
这一次,那绝对的黑暗,似乎……微微波动了一下。
就仿佛一片亿万年不起涟漪的死水,被投入了一颗石子。虽然石子沉没了,但那瞬间的涟漪,却真实地存在过。
一道前所未有的、带着明显“计算中”状态的信息流,断断续续地传来:
“现象……记录。”
“概率……异常。偏离基准模型……百分之零点零零零三。”
“请求……重复实验。扩大……样本范围。”
它没有承认失败,没有改变立场。
但它……产生了兴趣。
它要求看到更多。
对于一台遵循绝对规律的存在而言,“兴趣”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变量”!
洛川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几乎虚脱。他知道,他们赌对了第一步。他们没有试图去否定对方的“真理”,而是在对方的“真理”框架内,展示了对方无法解释的“异常”。
他们用“谐鸣”创造出的短暂奇迹,作为答卷,回应了那熵增之问。
而答案,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那奇迹本身绽放时,无比绚烂的……过程。
“准备……进行第二阶段‘创世之影’实验。”洛川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了希望,“目标区域,扩大到‘瞳’已静默区域的交界带。我们要让它看到……即便在它认定的‘死寂’之中,‘谐鸣’亦能唤醒……回响!”
维度之辩,进入了更加凶险,却也更加充满可能的……实证阶段。
(第126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