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帝召集众臣商议,有大臣认为这是陆靖寒的阴谋,他借助和谈或许是谋划攻下一座城池,不可轻信;
也有大臣觉得可以借此拖延时间,再做打算。
乾帝权衡再三,决定先派使者前往启麦城,探探陆靖寒的虚实。
使者来到麦城,见到陆靖寒后,表明乾帝愿意和谈之意。
陆靖寒微微一笑,提出了启国的条件:乾国需割让部分城池,赔偿战争损失,并且保证三百年来不再侵犯启国边境。
使者将条件带回都城,乾帝听后又气又恼,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但他深知如果借不到兵,乾国已无力再战,他出动二十万兵马,对抗陆靖寒两万。
短短一年,启军的两万还是两万,而他的二十万却整整损耗了十几万,现在剩下的也被俘在麦城。
他一下子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众臣皆低头,不敢言语。
这时,老臣陈忠终于出列,缓缓拱手道:“陛下,如今乾国局势危急,若不答应和谈,恐有亡国之危。
但启国条件苛刻,实难接受。臣有一计,可先假意答应和谈,暗中再加快周边诸国的联络,请求他们快速支援。
同时,整顿国内兵马,加强防御,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反击。”
乾帝听后,沉思片刻,觉得此计可行。
于是,他决定先派使者回复陆靖寒,同意和谈,同时暗中派心腹前往周边诸国求援。
而陆靖寒在麦城,早已料到乾帝不会轻易就范,他命人密切关注乾国与边城四国的来往。
而后给乾帝写了一封信,派人迅速送达后,也将麦城战况详细禀报给自己父皇。
乾帝想拖延时间,跟他拉锯战,他可没那个功夫,这个冬天必须结束一切。
乾帝很快就收到了陆靖寒的书信,他打开书信,看到上面的内容,气的几乎要吐血。
信上陆靖寒嘲讽乾帝优柔寡断,还直言乾帝假意和谈的计谋他早已看穿,若不愿意真心和谈,便将被俘的几万乾国士兵全部斩杀,三天后攻打君城。
乾帝气得将信狠狠摔在地上,在龙椅上气得浑身发抖。朝堂上的大臣们再次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这时,年轻的武将李勇出列,抱拳说道:“陛下,陆靖寒如此嚣张,臣愿领一支精锐,夜袭麦城,营救被俘将士,打乱敌军部署。”
乾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犹豫起来,麦城的城墙是最坚固的,护城河最宽,防范也是最严密的,如今启军占领着麦城,夜袭太冒险了。
就在乾帝犹豫不决时,密探来报,四国中只有西戎答应出兵支援,但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赶到。
乾帝权衡再三,决定还是让李勇做好偷袭准备,一面继续与陆靖寒虚与委蛇,等待援军到来,再里应外合,给陆靖寒致命一击。
然而,乾帝的计划还未实施,便出了变故。陆靖寒不知从何处得知了西戎出兵的消息,他迅速调整战略,派郭守义带领一支部队前去拦截西戎援军。
郭守义领命后,带着部队日夜兼程,赶往拦截西戎援军的必经之路。他在一处地势险要的山谷设下埋伏,就等西戎援军到来。
而这边,乾帝还在为李勇的夜袭计划做准备,却不知西戎援军即将陷入险境。
西戎援军毫无防备地进入了山谷,突然,两侧山上喊杀声起,启军如猛虎般冲下。西戎援军顿时大乱,被启军分割包围,损失惨重。
消息传回乾国,乾帝心急如焚,夜袭计划也不得不暂停。
陆靖寒解决了西戎援军后,再次派人给乾帝传话:限他一日内必须答应和谈条件,否则就开始攻城。
乾帝望着信,脸色苍白如纸,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压抑到了极点,众臣都在等待乾帝做出新的抉择。
乾帝犹豫再三,决定孤注一掷,派李勇当夜偷袭启军,同时让使者再次前往麦城,拖延陆靖寒。
李勇领命后,迅速挑选了三千精锐,趁着夜色向麦城进发。
他们悄无声息地摸到麦城城墙下,正要架起云梯攻城时,突然城墙上火把齐明,喊杀声震耳欲聋。
原来陆靖寒早有防备,他料定乾帝病急乱投医,一定会偷袭,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李勇心中暗叫不好,正要下令撤退,却被乱箭射中,摔下云梯。
陆靖寒让人放下吊桥,命郭胜兄弟带一千名将士,跟李勇的三千精锐近距离搏斗。
李勇立功心切,见郭胜兄弟只带了一千人,决定扭转乾坤,将这一千人俘虏。
他虽身中数箭,但仍咬牙喊道:“兄弟们,我们只要斩杀了这一千人,就不算白来一遭。大家可有信心?”
乾军自然也想立功建勋,个个奋力拼杀。
可郭胜兄弟受郭守义亲传,武艺高强,启军以逸待劳不说,就他们所穿着鸭绒背心,比起乾军那厚重且限制人行动的大棉袄来说,启军简直灵活的像猴子,莫说以一敌三,就是敌五也不在话下。
结果可想而知,乾军很快就败下阵来,死伤惨重。
李勇强撑着身体,挥舞着长刀,试图杀出一条血路,却被郭胜瞅准机会,一刀砍中手臂,长刀落地。
就在郭胜欲取他性命之时,突然一支冷箭从暗处射来,正中郭胜胸口。
原来是李勇的亲信拼死射出这一箭,为他争取了片刻生机。李勇趁机转身,带着剩余的将士且战且退。
乾军损失大半,狼狈撤回都城。乾帝得知夜袭失败,李勇重伤,心中悲痛又绝望。
此时,陆靖寒再次派人送来最后通牒,若再不答应和谈条件,即刻踏平君城,直捣都城。
正巧其他几国的使臣也一一返回,带来了让乾帝万念俱灰的消息。
乾帝瘫坐在龙椅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风水轮流转,他想起四年前,作为启国储君的陆靖寒,被折磨的因为疼痛而像蛆一样在地上扭曲翻滚。
而他就像那个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胜利让他充满优越感,似乎他就是神明一般的存在。如今他却落到这般田地。
看着朝堂上的大臣们个个唉声叹气,他最终无奈地长叹一声,缓缓点头,同意了启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