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9年初夏,北欧挪威的挪威海面上,一艘蓝白相间的“同凤勘探08号”正平稳地破开粼粼波光。海风吹拂着甲板,带着北大西洋特有的咸湿气息,掠过高小凤的发梢——她穿着防水防风的深蓝色工装,领口别着同凤集团的银色徽章,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甲板中央的高清显示屏,屏幕上实时传输着水下机器人“深海眼”传回的画面。
2000米深的海底一片漆黑,唯有“深海眼”前端的LEd灯发出柔和的白光,照亮了海底的多金属结核矿。这些结核矿形似土豆,表面覆盖着一层细腻的深海沉积物,在灯光下泛着暗褐色的光泽。“深海眼”的机械臂轻轻触碰结核矿,传感器瞬间采集到矿石成分数据,屏幕旁的生态监测面板上,“深海生物活动:正常”“沉积物扰动:未超标”“噪音值:92分贝(海洋背景音95分贝)”等数据始终以绿色字体跳动,证明勘探活动对深海生态毫无影响。
挪威石油与能源部部长伯格站在高小凤身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电脑边缘,语气里满是赞叹:“高总,我们之前邀请过三家欧美公司来做深海勘探,他们的设备一启动,海底的噪音值能飙升到120分贝,不仅吓跑了周边的磷虾群,还导致深海沉积物大面积扰动——有一次甚至让一片深海海绵群落完全消失。你们的‘静音深海勘探系统’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他指着“深海眼”的推进器:“我特意让工程师研究过你们的仿生推进器,模仿的是深海鱿鱼的运动方式,既减少了水流扰动,又把噪音控制在海洋背景音之下。这种‘与深海共生’的开发模式,正是挪威一直在寻找的!”高小凤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深海眼”的推进器呈流线型,运转时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水流波动,就像一条灵活的深海生物在海底穿梭。
此时,项目负责人赵工拿着一份厚厚的勘探报告快步走来,报告封面还沾着些许海风带来的湿气。“高总、伯格部长,这是前三天的勘探数据汇总。”赵工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的生态监测图表,“我们在勘探船周边5公里范围内布设了10个生态监测浮标,每个浮标都配备了温度传感器、酸碱度检测仪和浮游生物计数器,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从目前结果来看,海水温度稳定在4.2c,ph值7.8,浮游生物密度比项目启动前还略有增加——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科考队昨天还在浮标附近发现了罕见的深海黑珊瑚群,这种珊瑚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它们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勘探活动完全没有破坏深海生态。”
伯格接过报告,指尖划过“未来开发规划”页,当看到“采用无接触采矿技术,通过高压水射流剥离结核矿,避免机械臂直接触碰海底基底”“采矿船配备废气净化系统,结合船载光伏板,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深海生态修复研究”等承诺时,他忍不住抬头看向高小凤,眼神里满是认可:“‘中国方案’总能考虑到我们忽略的细节。挪威一直担心深海采矿会影响鳕鱼洄游路线和磷虾资源——这两种生物是北极生态链的核心,也是挪威渔业的支柱。现在有了这些技术保障,我们终于能放心推进深海矿产开发,为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稳定的镍、钴资源支持!”
高小凤笑着回应:“伯格部长,深海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还计划和挪威海洋研究所合作,在采矿区周边建立‘深海生态观测站’,长期监测深海生物的活动情况,把‘中国方案’的环保经验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深海开发标准。”
就在挪威深海勘探项目稳步推进时,南美洲的秘鲁铜矿项目传来了突破性进展——同凤集团研发的“生物冶金技术”正式投入使用。秘鲁安第斯山脉脚下的铜矿项目现场,成片的白色生物反应罐整齐排列,罐身外侧贴着“氧化亚铁硫杆菌培养区”的标识,阳光透过反应罐的玻璃视窗,能看到罐内淡绿色的菌液正缓慢流动。
秘鲁矿业部长卡洛斯站在反应罐前,看着罐内游动的菌液,脸上满是惊讶:“林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菌,真的能把铜从坚硬的矿石里‘吃’出来?之前欧美公司给我们推荐的火法冶炼技术,不仅需要大量煤炭,还会产生刺鼻的二氧化硫,附近的村民一直反对。”
项目技术负责人林工穿着白色实验服,手里拿着一支装有菌液的试管,耐心解释道:“部长先生,这些是我们经过三年筛选培育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它们能分泌特殊的酶,分解矿石中的硫化物,把铜离子释放到溶液里。我们再通过萃取剂将铜离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就能得到纯度99.9%的电解铜。和传统火法冶炼相比,这项技术能减少80%的能耗,完全避免二氧化硫排放;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菌液回收—重金属吸附—水质净化’三级处理后,还能回用于矿山的灌溉系统,浇灌周边的农田。”
卡洛斯跟着林工走到项目的生态监测区,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反应罐周边的空地上,种满了金灿灿的向日葵,花瓣在阳光下舒展,随风轻轻摇曳。“这些向日葵不仅是景观,还是天然的生态指示剂。”林工指着向日葵的叶片说,“如果土壤或水质受到重金属污染,向日葵的叶片会出现黄斑,生长速度也会变慢;您看现在这些向日葵,叶片翠绿,株高都超过了2米,说明我们的生产活动完全没有污染环境。”
卡洛斯摘下一朵向日葵,转身递给身边的当地村民代表罗德里格斯。罗德里格斯是附近圣米格尔村的村民,以前靠种植玉米为生,年收入不足2000美元。他接过向日葵,手指轻轻抚摸花瓣,语气里满是激动:“部长先生,以前矿场周边的土地因为重金属污染,连玉米都长不好,村民们只能靠打零工为生。现在同凤集团不仅请我们去矿场上班,每月工资6000美元,还帮我们建了学校和卫生站——我的儿子现在在矿场办的学校里免费读书,每天能吃到营养午餐,这都是‘中国方案’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
卡洛斯看着罗德里格斯幸福的笑容,转头对林工说:“请你们尽快把‘生物冶金技术’的培训课程安排起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秘鲁工程师学习这项技术,把它推广到秘鲁的其他铜矿项目,让更多村民受益。”
时间转眼来到2040年春天,刚果(金)卡莫托矿区的空气里弥漫着芒果的香甜——“青年技术创新中心”迎来了第五批学员。此时的卡隆加已经成为刚果(金)知名的环保技术专家,他穿着一身深绿色西装,胸前别着“刚果(金)环保技术协会”的徽章,正带着20名学员走进中心的“矿渣生态修复示范园”。
示范园占地50亩,曾经是堆满矿渣的荒地,如今却郁郁葱葱——芒果树、油棕树、木瓜树错落有致,树下还种着耐贫瘠的紫花苜蓿,既能固氮改良土壤,又能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卡隆加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芒果树,对学员们说:“五年前,这里的矿渣ph值只有3.5,重金属含量超标10倍,连野草都长不出来。我们研发的‘矿渣改良技术’,通过添加石灰石调节ph值,再混入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最后接种固氮微生物改善土壤肥力,用了三年时间,就让这片荒地变成了果园。现在园里种了10多种果树,每年能收获50吨水果,收益全部用于资助矿区的贫困学生——去年我们帮20名学生支付了大学学费,其中有5人考上了矿业工程专业。”
学员中有个叫姆巴的年轻人,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他曾在矿场做过五年手工采矿工,每天在昏暗的矿洞里挖掘矿石,收入微薄还面临生命危险。姆巴走到一棵芒果树前,轻轻抚摸粗糙的树干,眼里满是不敢相信:“卡隆加老师,我以前在矿场工作时,总觉得矿渣堆是永远也变不好的‘毒地’,没想到现在能长出这么好的水果。我一定要学好这项技术,回去把我们村旁边的矿渣堆也变成果园,让村民们能吃上自己种的水果,不用再担心粮食不够吃。”
卡隆加拍拍姆巴的肩膀,语气坚定:“只要你肯学,我们一定倾囊相授!技术不是用来垄断的,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下个月我们会组织‘矿渣修复技术交流会’,邀请赞比亚、坦桑尼亚的矿场代表来参观,把这项技术分享给更多人,让非洲大陆上的更多荒地变成绿洲。”
这一年夏天,联合国在日本东京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资源治理的未来方向。同凤集团的“中国方案”凭借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技术共享等领域的突出成果,被正式纳入《全球资源治理2030行动计划》,成为全球资源开发的通用参考标准。峰会现场,高小凤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受邀参加“未来资源治理”圆桌论坛。
论坛上,一位来自法国的记者提问:“高总,‘中国方案’在全球42个国家落地,涉及北极、深海、草原、雨林等多种生态环境,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高小凤放下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认真地说:“关键是‘换位思考’——我们从不把自己的技术和标准强加于人,而是先花3-6个月时间,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需求、民生诉求和文化传统,再量身定制方案。比如在北极瑞典,我们优先保护北极狐的栖息地,研发低噪音开采设备;在挪威深海,我们通过仿生技术减少对深海生物的影响;在非洲刚果(金),我们把矿渣堆变成果园,解决村民的粮食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尊重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让项目真正造福当地居民,‘共赢之种’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中国方案’不是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我们在每个项目地都设立了技术培训学校,把核心技术教给当地工程师;我们还建立了‘全球资源治理数据库’,免费向各国开放项目的生态监测数据和技术参数。因为我们相信,全球资源治理不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事,需要全人类携手合作。”
论坛结束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特意邀请高小凤参观“全球可持续发展成果展”。在“中国方案”专属展区的中央,摆放着一个透明的“时间胶囊”,胶囊内整齐摆放着来自全球各个项目地的物品:瑞典北极狐的毛发标本、秘鲁向日葵的种子、刚果(金)矿渣培育的芒果核、澳洲氢能储能站的金属碎片、哈萨克斯坦铀矿项目的监测井水样……每一件物品都附有详细的说明卡,记录着它背后的“中国方案”故事。
“十年后,也就是2050年,我们会在联合国总部打开这个时间胶囊。”古特雷斯握着高小凤的手,眼神里满是期待,“我相信到那时,‘共赢之种’会在更多国家长成参天大树,‘中国方案’会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人类也会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近一步。”
高小凤看着“时间胶囊”上“2050年开启”的金色字样,心里满是憧憬。她想起了2023年第一次在刚果(金)看到的矿渣堆,灰色的矿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孩子们蹲在矿渣堆旁捡矿石;想起了穆卡第一次送来的手写风俗手册,上面用斯瓦希里语和中文标注着当地的禁忌与传统;想起了陈工在智利盐湖的帐篷里熬夜研发的场景,台灯的光在帐篷上投下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卡隆加从矿渣堆旁的瘦弱孩子,成长为能带领年轻人改变家乡的环保专家……这些画面像一串温润的珍珠,串联起“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温暖旅程。
离开峰会现场时,高小凤的手机收到了穆卡发来的视频。视频里,非洲区域总部的员工们围在巨大的非洲地图前,有人正用红色圆点贴纸贴在马达加斯加的位置——那里将是同凤集团在非洲的第18个项目地。穆卡穿着蓝色衬衫,手里拿着项目规划图,对着镜头兴奋地说:“高总,马达加斯加的稀土矿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调研,我们计划采用‘微创开采+狐猴栖息地保护’的模式,在矿区周边建立狐猴保护站,还会帮当地村民建腰果加工厂,让大家既能参与资源开发,又能守护家乡的生物多样性!”
高小凤看着视频里充满干劲的穆卡和员工们,笑着回复:“好!我下个月就去马达加斯加,和你们一起启动项目,让‘共赢之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
是的,这趟“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航行,永远不会停歇。从北极的冰原到深海的海底,从非洲的草原到南美的雨林,从亚洲的戈壁到欧洲的山地,“共赢之种”已在世界各个角落绽放生机,长成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共赢之林”。未来,还会有更多像卡隆加、姆巴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技术与梦想,守护家乡的生态;还会有更多国家,在“中国方案”的助力下,摆脱“资源诅咒”,实现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的共赢;还会有更多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合作,让“尊重自然、重视民生、开放共享”的理念,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仰。
当2050年的第一缕阳光照亮地球时,打开“时间胶囊”的人们会看到——瑞典北极狐的毛发依旧柔软,秘鲁向日葵的种子已经能在更多土地上发芽,刚果(金)的芒果核孕育出了新的果树,澳洲的金属碎片见证了清洁能源的普及……这些物品在时光的滋养下,早已超越了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携手迈向可持续未来的见证。而“中国方案”的故事,也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书写更多温暖人心、连接世界的新篇章,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