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便是年节。
这一年的苏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比往年任何一次都要热闹、隆重。不仅是因为这是苏浅浅彻底康复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更因为苏家在这一年里,真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宽敞温暖的花厅内,炭火烧得极旺,驱散了窗外冬日的严寒。苏家上下齐聚一堂,连远在南边三城坐镇的女眷们也提前赶了回来。桌上摆满了珍馐美馔,笑语欢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聊起这一年的光景,无不感慨万千。
在苏家众人稳扎稳打的经营下,苏家已然成为落雁城无可争议的首富。田产、粮行、酒楼、衣坊、茶楼、水果铺……产业遍布南北,根基深厚,日进斗金已不足以形容其豪富。更难得的是,苏家行事仁厚,口碑极佳,在落雁城乃至整个北地,都享有极高的声望。
而最让苏家光耀门楣的,莫过于苏云的功名。
“五哥,如今该称您苏知府了吧?”苏浅浅端着一杯温热的果酒,脸上带着康复后的红润与狡黠的笑意,看向坐在对面的苏云。她声音清越,已与常人无异,只是偶尔久坐仍会感到些许疲惫。
苏云如今已是今科状元,一身青色常服也难掩其儒雅清俊。他被妹妹打趣,脸上微赧,无奈地笑了笑,摆手道:“妹妹莫要取笑我了。”
原来,苏云状元及第,面圣之时,皇帝得知他竟是那个献上高产粮种、解决了朝廷部分粮荒难题的苏家子弟,龙心大悦。考虑到苏家根基在落雁城,皇帝竟开了恩典,未将苏云留在翰林院,也未外放至陌生之地,而是特旨,点了他为落雁城知府,准他回乡任职三年,既可造福乡里,又可承欢膝下,以示皇家对功臣之后的体恤。
这可是天大的恩宠和荣耀!落雁城是苏家的大本营,苏云在此为官,对家族的庇护与助益,不言而喻。
“来,大家举杯,”苏浅浅笑着起身,众人也纷纷笑着站起,“敬我们苏家第一位知府大人,愿苏知府政通人和,造福桑梓!”
“敬苏知府!”满堂欢笑,其乐融融。
除了苏云,军中儿郎也传来了捷报。
苏景与苏寒在西北边军表现出色,深受上司怀风赏识,加之自身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已双双升任了百户,虽官职不高,却已是实打实的军中基层将领,前途无量。
而远在南境的苏新,则在应对边境小股势力的持续骚扰中,沉着指挥,屡立小功,积功升至游击将军,真正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中级将领。
一门之中,文有状元知府,武有将军百户,商有遍布南北的庞大产业。此刻的苏家,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达到了荣耀的顶峰。
在这满堂的喜庆中,苏浅浅还做了一件事。她提前吩咐人,去清溪村将那个名为苏睦宁、小名妥妥的孩子接了回来,一同过年节。
孩子被嬷嬷抱进来时,穿着新衣,依旧白白胖胖,眼神纯净。他似乎对这样热闹的场面有些陌生和畏惧,紧紧抓着嬷嬷的衣角,大眼睛怯生生地打量着满屋子的人,尤其是那个曾经见过一次、很好看的姐姐。
柳氏看到孩子,眼神复杂,有瞬间的恍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楚,但很快便被热闹的气氛掩盖过去。苏屹安也只是默默看了一眼,没有多言。其他家人对这个孩子的出现,也大多保持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沉默,仿佛他是一个不该出现在这完美画卷上的小小墨点。
苏浅浅让人给妥妥安排了座位,给了他一些孩子喜欢的点心。妥妥似乎感受到气氛的缓和,慢慢放松下来,小口吃着点心,偶尔偷偷瞄一眼苏浅浅。
然而,这短暂的“团圆”并未持续太久。
第二日,年初二。
仿佛一种无声的默契,甚至无需苏浅浅或柳氏明确吩咐,嬷嬷们便早早收拾好了妥妥的行李,准备将他送回清溪村。柳氏站在廊下,看着被抱上马车的幼子,眼圈微红,最终却只是扭过头,轻轻挥了挥手。
苏浅浅站在窗前,看着马车缓缓驶离府门,消失在街道尽头。她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她理解家人的心结,那场几乎失去她的灾难,如同巨大的阴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驱散。强行将孩子留在身边,在目前这种氛围下,对所有人都是一种折磨,尤其是对那个懵懂的孩子。
让他回到清溪村,在那个相对简单宁静的环境里无忧无虑地长大,或许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她给了他名字,承认了他的身份,这已是她能迈出的第一步。
家族的鼎盛荣光之下,终究还是留下了一道细微却深刻的隐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