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春风拂过清溪村,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万物复苏的气息。苏家年后商定的两件大事,也随着春日的到来提上了日程。
一件是地里的耕种规划,男人们已经开始忙着翻地、施肥,准备播种麦子、玉米和豆子。另一件,则是送六个小子去蒙学堂读书。
邻村李秀才开的蒙学堂,在十里八乡颇有些名气。李秀才是个落第的老童生,学问不算顶高,但为人方正,教学严谨,收费也相对公道。开学前几日,苏老爷子亲自带着苏家二伯,提着一小袋精米和一块李氏做的豆腐作为束修,去拜访了李秀才,说明了情况。
李秀才听闻苏家要一口气送六个孩子来启蒙,也是有些惊讶。毕竟农家供一个孩子读书已是不易,何况六个?但见苏家人态度诚恳,束修也合规矩,便也应允下来,约定好开学的日子。
开学这天清晨,苏家像过节一样热闹。李氏和文氏早早起来,给六个小子换上了虽然打着补丁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柳氏则忙着准备他们中午的干粮——用白面和玉米面混合烙的饼子,里面还夹了点咸菜丝。
苏新作为大哥,神情严肃,隐隐透着激动。苏景则有些坐立不安,既兴奋又紧张。苏杭最高兴,因为娘给他多带了一张饼。苏云小脸上满是憧憬,小心地抚摸着娘亲给他缝的新书包(其实是旧布改的)。苏寒依旧沉默,但紧抿的嘴角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最小六岁的苏舟,则懵懵懂懂,只知道要跟哥哥们一起去个读书的地方。
怀风的身体已经好了大半,可以在院内自由活动。他站在柴房门口,看着苏家六个小子排成一排,由苏屹安和苏靖和领着,准备出发去邻村。阳光下,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对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期待。这幅景象,让怀风冷硬的心弦似乎被轻轻拨动了一下。他曾经历过太多的黑暗与杀戮,这种平凡而充满希望的场景,对他而言,陌生又遥远。
“去了学堂,要听先生的话,用心读书,不许调皮捣蛋!”苏老爷子拄着拐杖,沉声叮嘱。
“知道了,爷爷!”六个声音参差不齐地答道。
“互相照应着点,特别是看着点小五小六。”李氏不放心地补充。
“娘,放心吧,有我呢!”苏新挺起胸膛保证。
苏浅浅看着哥哥们,心里也为他们高兴。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或许没那么容易,但识字明理,总能让他们将来多一条路。
队伍出发了,消失在村口的小路上。苏家小院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怀风收回目光,转身回到柴房,心中却莫名有些空落。他想起苏寒那小子,临行前,还特意回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复杂,有对学堂的期待,似乎还有一丝……不舍?或者是对未能从他这里得到回应的不甘?
蒙学堂的生活对苏家六兄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之乎者也的诵读声,毛笔握在手中的陌生触感,还有李秀才那严肃的面孔,都让他们既新奇又有些畏惧。苏云如鱼得水,学得最快;苏新稳重,刻苦用功;苏景活泼,有时管不住嘴巴被先生训斥;苏杭注意力不太集中,总惦记着怀里的干粮饼;苏寒则一如既往地沉默,但眼神专注,将先生教的每一个字都默默记在心里;苏舟年纪太小,主要是去感受氛围,能坐住已是不易。
每天放学回来,兄弟几个都会叽叽喳喳地分享学堂里的见闻。苏家晚饭后的时光,也因此增添了新的谈资。怀风偶尔也会坐在角落旁听,听着孩子们稚嫩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或是争论某个字的写法,他的嘴角会不自觉地微微扬起。
苏寒去上学了,但他对怀风的关注并未减少。每天天不亮,他依旧会是家里第一个起床的人。只是现在,他起床后不再仅仅是发呆或帮着做家务,而是开始了一种无人知晓的“修炼”。他知道怀风不会轻易教他,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和毅力,或许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