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的手贴在龙骨水车的主轴上,铁锈蹭掉了半块皮,他没有缩手。手掌火辣辣地疼,像被磨了一样,但他知道这点痛不算什么。比起三年前那个雨夜父亲倒下的声音,这疼反而让他觉得踏实。
那天晚上发了山洪,雨水下得很大,河堤快要裂开。父亲带着几个村民去修泄洪闸门,陈砚也跟着去了。他记得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雨衣,腰上别着工具,在风雨里弯着腰一点点调整变形的金属。突然“咚”的一声,像是地面裂开了,接着是重物落地的声音——父亲踩空了,从坡上滑下去,后脑撞上了水泥台。那一声“咚”,一直留在他梦里。
救护车来得太晚。医生说颅内出血,救不回来了。父亲闭眼前只说了两个字:“守好。”
守好什么?那时他不明白。后来才懂,不只是这台水车,而是整条水路,是这片土地的命脉。父亲是村里最后一个正式登记的水利技师,也是唯一能听懂老机器“说话”的人。他走后,没人愿意碰这些生锈的老东西。年轻人嫌麻烦,干部嫌花钱,干脆换成了电动泵站。可新设备用不到两年就坏了,修一次很贵,电还不稳。一到旱季,田里干得冒烟。
只有陈砚知道,问题不在机器,而在人心。
他收回手,低头看掌心嵌着的铁屑,没擦。这些痕迹会留在皮肤几天,就像小时候爷爷教他修第一台水车时烫出的疤一样,成了身体的一部分。那时他刚上初中,暑假跟着爷爷在河边学手艺。爷爷不说话,只是把他的手按在滚烫的铜轴上,让他感受温度。“机器不会骗人。”爷爷说,“它热了、松了、要断了,都会告诉你。关键是你肯不肯听。”
那次他被烫得跳起来,哭了半天。爷爷却笑了:“哭完了再来。”
现在想,那道疤早长进肉里,连痛都感觉不到了。但它提醒他:有些责任,不是谁都能扛的。
他翻开随身带的《水法要略》,纸页发黄,边角卷了,有些字被雨水泡过,模糊成团。但爷爷写的字还清楚,歪歪扭扭却有力:“卯时三刻,水气初动,轴心微热即转。”
这是几十年前写的经验,是爷爷一个个清晨蹲在田埂上看水流、测温度、记节气总结出来的。那时候没有传感器,也没有天气预报,全靠眼睛、手和心去感受自然的变化。春分前后地下水回升;清明时节土里湿气达到临界点;谷雨过后如果还不下雨,就得提前开备用的水源。
现在读来,还是准得让人心颤。
他抬头看天,太阳刚爬上山头,晨光照进河谷,河水闪着光。正好是卯时三刻。
时间到了。
他把扳手套进断裂的销轴位置,用锤子一下下砸进去。每一下都发出刺耳的响声,好像机器不想醒来。换好铜铆钉后,轮体“咚”地响了一声,松动了一点。声音不大,却让他心跳加快——这是结构重新咬合的信号,整个传动系统开始连上了。
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来,滴在铁板上,“啪”地炸开一朵小水花。空气里有铁锈味、桐油味,还有远处野草晒出的香味。他深吸一口气,双手握住摇杆,用力推。
一次,两次。轴心摩擦声很刺耳,轮叶只转了半圈就卡住了。竹筒撞上导槽,溅起几滴泥水。他蹲下检查,果然是轴承太干,加上多年生锈,阻力太大。他从工具包拿出一小罐黑膏,是用桐油、蜂蜡和草药熬的老配方,专门对付这种老机器。抹上去再试。
这一次,轮子多转了三分之一圈,还是没能转完一圈。
地下水太弱了,靠自然力带不动整套系统。
他蹲下来,手指插进基座缝隙,感受土层下的动静。指尖碰到湿土,还有股若有若无的冷流——那是地下暗河的脉搏,微弱又断断续续,像被人捂住了嘴。他闭眼搓了搓指尖,用“三指辨脉”:食指正常,无名指稍凉,中指最冷,几乎像冬天摸井壁。
这是父亲传下来的土办法。据说以前的大匠师看风水、找水源,不用仪器,单凭指尖就能判断地下情况。中指最敏感,一旦发现异常低温或波动,往往说明有堵塞或断流。
他睁开眼,看向东南方向。
中指最冷,说明堵塞点在那边。十年前一场山洪冲垮了护坡,渠段塌方,后来没人修,慢慢被杂草石头埋了。如果不通,整个水网都会乱。
得先打通渠道。
他站起来拍掉裤子上的泥,从包里取出那片青铜罗盘残片。这是赵铁柱最后一次来田埂时留下的,表面刻着几组数据,边缘磨得很亮,显然是常用来干活的。背面有道裂痕,像是被砸过又补好了。他曾问来历,赵铁柱只是笑:“老祖宗的东西,看不懂的人当废铜,看得懂的,能听懂地下的话。”
赵铁柱是他父亲的老搭档,也是村里的传奇人物。年轻时参加过国家水利工程队,后来回乡,一直守护这套古老灌溉系统。十年前失踪,有人说他养老去了,也有人说他死在巡查路上。直到去年冬天,有人在废弃泵站发现了他的工具箱,里面除了旧零件,就是这块青铜残片。
陈砚曾拿它去问省城专家,对方说是清代民间自制的“水文定向仪”,用于测地下水走向,非常少见。更奇怪的是,仪器内部似乎有种未知合金,在特定震动下会产生微弱磁场反应。
他走到控制台前,掀开锈盖板,露出一个方形接口,四周长满绿锈。他小心地把残片嵌进去,指尖有点紧张。差一丝都不行。
“咔”的一声,严丝合缝。
刹那间,远处荒野响起第一声铁轨滑动的声音,低沉缓慢,像大地深处的一声叹息。接着,废弃泵站的阀门缓缓开启,尘土落下。一段段埋在地下的铸铁管开始对齐,接口喷出短促蒸汽,像一头沉睡的巨兽睁开了眼。干涸多年的主渠底部,几块石板自动移开,露出隐藏的分流槽。这些设备早就断电多年,此刻却一个个苏醒,动作迟缓却坚定。
陈砚盯着墙上挂着的导流图,那是他自己画的,红蓝两色标出了主支流走向和压力节点。他迅速判断形势,伸手拨动第三段闸门的角度调节钮。手稳,动作快,没有多余停顿。这是他在试验田练出来的习惯——差一度温、慢一秒,都可能让整季秧苗枯死。他也曾在暴雨夜冒雨抢修七道闸门,只为保住三百亩早稻。
现在,他面对的是更复杂的东西——一种连接自然与人工的古老系统。它不止关乎灌溉,还牵着地下暗流、土壤活力,甚至空气中漂浮的菌群。
据《水法要略》记载,百年前先民在此建村时,并非单纯依赖地表水。他们发现山谷下方存在一条活跃的地热通道,能激活深层微生物群落,进而提升土壤肥力。于是设计了一套“活水养土”系统:通过龙骨水车提水,经由特殊陶管导入地下网络,最终汇聚于祠堂上方悬浮的菌球——那是一团由远古真菌与矿物结晶共生形成的生物聚合体,当地人称之为“地心之眼”。
只要水流畅通、温度适宜,菌球便会释放有益孢子,净化水质、促进根系发育,使作物产量倍增。可一旦中断,菌群退化,土地便会逐年贫瘠,直至无法耕种。
导流线成型了。水从河道起点出发,经过七道弯渠,最终流向祠堂上方悬浮的菌球。
他回到水车旁,再次推动摇杆。
这一次,主轴转动顺畅了些。轮体慢慢旋转起来,竹筒依次浸入河床新开的渗水口,提上来时带着浑浊却流动的水。水流顺着槽道奔涌而出,汇入主渠。起初只是细流,随着水车加速,水量越来越大,形成一条不断输送的水带。
第一股水冲进系统时,陈砚站在检修台上没动。他听着管道里的声音,看水流速度,判断有没有堵或塌。耳朵贴在金属管壁上,捕捉每一丝异常。直到第七个监测点传来稳定的哗啦声,他才点头。
水,正在往目的地去了。
可就在水流接近祠堂区域时,空中的菌球突然扭曲变形,表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人脸,全都张着嘴,无声嘶吼。那些脸有老有少,有的眼熟,有的陌生,却都透着同一种绝望。一道黑色屏障从球体外围展开,像油膜浮在空气里,泛着诡异光泽。水流撞上去,立刻被弹开,四散流淌,仿佛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陈砚皱眉,快步走向最近的调节阀。
他蹲下探手进水流,一碰就察觉不对——太凉了,不到二十度。他想起父亲育秧时总说“热气护根”,泥温必须三十度以上秧苗才能活。眼前这水,连土地都唤不醒,更别说触动那神秘的菌球。
他赶紧拿出保温布裹住关键管段,防止热量流失。又从腰间小袋掏出一小包c-Y稻粉——他自己调配的复合添加剂,主要成分是从特殊水稻提取的酶蛋白和微量放热矿物质。粉末遇水溶解,释放微热,同时抑制菌丝乱长,避免反噬水流能量。
这是他唯一能用的办法。
十五分钟后,他再测水温。三十六度五,刚好达标。
他打开主控阀。
水流再次推进。
这一次,黑色屏障出现裂纹。当第一滴温水触到菌球表面时,“嗤”地一声蒸发,像冰雪遇火。人脸扭曲得更厉害,嘴巴张得近乎撕裂,却依旧无声。水流顺势涌入,顺着球体沟壑往下冲刷,像是给干涸已久的器官注入生命之液。
菌球剧烈震颤,内部光影翻腾,忽明忽暗,仿佛无数记忆在奔涌、碰撞、燃烧。
忽然,一团泛黄的羊皮卷从核心浮现,悬在水雾中。上面写着“以魂换力,永镇东南”。落款处有个模糊印章,图案似龟非蛇,缠绕着符文。那是百年前先民为保水源稳定,与未知存在立下的契约。他们献祭守护者的灵魂,换来土地丰饶。
还没等他反应,一个人影从水雾中走出。
是周映荷。
她穿着旧式工作服,灰蓝色布料洗得发白,袖口打着补丁。手里捧着另一份完整的契约正本,封面有虫蛀痕迹,边角焦黑,像是经历过火灾。她一句话没说,低头看着纸,轻轻吹了口气。
纸张无火自燃,火焰淡青,烧得极快,灰烬化作细小光点,飘落沉入地底。空中短暂浮现几个残缺字:“约断则脉通”。
她抬起头,看了陈砚一眼。
那一眼里没有悲伤,也没有告别,只有一种彻底释然的平静。她的身体开始变淡,像风中的雾气,轮廓模糊,最后只剩下水面倒影停留片刻。倒影中的她双手捧书,指尖滴下一串水珠,每一滴落下,都激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波纹。
陈砚没叫她名字。
他知道,她不会再回应了。她是上一代守脉人,也是最后一个签下契约的人。三十年前,她代替全村签了名,把自己的意识封进菌球,维系这条濒临断裂的水脉。而今,契约焚毁,束缚解除,她的使命结束了。
他转身检查导流情况。水流已突破屏障,持续冲刷菌球。球体缩小一圈,人脸逐渐模糊,挣扎感减弱。地底传来细微震动,不再是痛苦抽搐,而是一种缓慢复苏的律动,像大地的心跳找回节奏。
他拿出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三月十七,晨六时四十分,龙骨水车重启,导流成功,水温达标,契约焚毁。”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赵家机械响应正常,系统联动无误。”
远处,最后一节管道完成对接。整条导流线贯通,水流提速。水车轮体越转越快,竹筒提水频率加快,河床下的暗泉被彻底激活。原本干涸的支流也开始汩汩冒水,岸边枯萎的芦苇竟抽出嫩芽。
陈砚站在检修台边,望着奔涌而去的水流。汗水顺着额角滑下,滴在脚边铁板上,发出轻微“啪”声。阳光洒在肩头,暖意真实可感。
右手小指隐隐作痛,旧疤发烫。
那是十年前修第一台水车时被滚轴夹伤留下的。那天,爷爷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记住,机器不会骗人。它坏,是因为人心先坏了;它活,是因为还有人愿意信它。”
他不信鬼神,也不信命运。但他信水,信土,信那些埋在地下的齿轮铜管,信祖辈留下的一笔一划、一锤一凿。
如今,它们都在动。
他收起笔记本,拍了拍衣襟上的尘土,准备去检查下游七个监测点的数据。这一轮运行至少要持续十二小时,才能确认系统真正稳定。
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湿润的气息。远处山坡上,一朵白色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
他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他沿着河岸步行,脚步踏在松软的泥地上,留下浅浅印痕。沿途每一道闸门、每一个接头,他都要亲手查验。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种仪式——对土地的尊重,对先人的承诺。
走到第三监测点时,他停下脚步。这里的水流明显比上游清澈许多,水中漂浮着细小的银色颗粒,那是菌球释放的活性物质已经开始扩散。他蹲下身,用手掬起一捧水,凑近鼻尖轻嗅——有一股淡淡的草木香,还夹杂着一丝类似雨后泥土的气息,令人莫名心安。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每逢春耕,母亲总会煮一碗“醒田汤”:用新采的野艾、糯米和一点井水熬成,说是能让人心神安宁,也能让土地听见播种的声音。如今这水的气息,竟与那碗汤如此相似。
继续前行,第五监测点附近,一群麻雀落在干枯的灌木枝头,叽喳叫个不停。它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忽然集体起飞,盘旋一圈后落在新冒水的沟渠边,低头啄饮。
生命,总是最先感知复苏的讯号。
当他抵达第七点时,天已近午。阳光炽烈,照得水面粼粼闪光。监测仪显示各项参数全部正常:流速、压力、温度、ph值……无一不在理想区间内。
他靠在树荫下歇息,从背包里取出干粮和水壶。啃了几口馒头,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窸窣声。
回头一看,是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赤着脚,裤腿卷到膝盖,手里攥着一根柳枝,怯生生地看着他。
“叔叔……你是修水车的人吗?”孩子小声问。
陈砚点点头。
“我奶奶说,以前每年春天,水车一响,田里就会冒出小芽。”孩子眨眨眼,“是真的吗?”
陈砚笑了:“你现在就能看见。”
他牵着孩子的手走到渠边,指着不远处一片刚刚泛绿的滩涂:“你看那里。”
孩子顺着方向望去,忽然惊呼:“呀!叶子在动!”
的确,几株新生的芦苇正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就是春天。”陈砚轻声说。
孩子仰头看他,眼神明亮:“那……以后还能看到吗?”
“只要你记得它,就一定能看见。”他说。
送走孩子后,他重新踏上归途。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河谷。水车仍在运转,吱呀声与流水声交织成一首古老的歌谣。
他知道,这场胜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
明天,他会召集村民开会,重建水利合作社。后天,要修复通往东岭的支线。下周,得联系农科站,请他们来做一次全面土壤检测。
未来很长,路也很远。
但他不再孤单。
因为这片土地,终于重新有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