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琦白大师虽然态度严厉,但专业素养无可挑剔。他雷厉风行地指挥着后厨人员,迅速为林小风团队安排好了独立的工作区域,各类专用厨具和设备一应俱全,摆放得井井有条。他指派了自己的得力助手——一位神情沉稳、目光锐利的赵师傅,专门负责与林小风对接和协调所有事务,其专业和高效让林小风三人初步领略了国宴后厨的严谨作风。
上午十点整,李默联系协调的第一批紧急空运食材,准时送达国宾馆那管理森严、流程规范的专用物资接收处。
接下来,林小风三人第一次亲身、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国宴标准”。
食材接收,绝非简单的签收和清点数量。数名身着白色制服、佩戴手套的专职检验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一丝不苟地对照着李默提前提交的、厚厚一沓的供应商资质证明和检疫报告,对每一样食材进行近乎苛刻的检查。对活禽,不仅要进行细致的目视检查,查看精神状态、羽毛色泽,甚至随机抽取进行了快速的药物残留检测。羊骨不仅要核对屠宰证明和具体部位分割是否符合要求,还要检查新鲜度和储存温度。就连那珍贵的干贝,也需逐一检查其干燥程度、颗粒大小和均匀的色泽。至于蔬菜,更是重点关照对象,每一捆都要查验其新鲜度,并抽样进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整个接收区鸦雀无声,只有检验人员低声报数和记录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所有食材必须经过这道铁闸般的检验,确认万无一失后,才被允许贴上专用标签,由专人护送,进入后厨内划定的特定预处理区。
接下来的清洗环节,其严格程度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同的食材必须在不同的、有明显标识的水池中进行清洗,使用的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专用食品级清洗剂,水温、浸泡时间、冲洗次数都有明文规定,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尤其是直接入口的蔬菜,需要经过清水初洗、专用清洗剂浸泡、流水冲洗、最后再进行一道臭氧消毒的繁琐流程,确保绝对安全。
林小风和小刘挽起袖子,亲自上手,在赵师傅不动声色的严密监督下,严格按照墙上的流程图和文字说明进行操作,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不敢有丝毫懈怠和马虎。李默则手持记录板,神情专注地记录着每一步骤的起始时间、操作人员以及观察到的任何细节。光是食材的接收和初步处理这套组合拳下来,就耗费了将近一上午的时间,三人都隐隐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下午,第一次试制正式拉开帷幕。核心首先是吊制那道奠定基调的汤底。
林小风选用的老母鸡、老鸭、精挑的羊骨、饱满的干贝,经过仔细的焯水处理,彻底去除血沫和杂质后,被一同放入那口光亮照人、容量巨大的专用汤桶中。加入的是符合标准的过滤纯净水,以及几味被允许使用的、用于去腥增香的辅料——仅有几大块老姜和数段葱白,以确保汤味纯粹。
点火,开始漫长的熬制。国宾馆的后厨设备极其先进,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林小风将火候精确调控在将沸未沸、仅保持微沸的状态,让汤汁始终如同“菊花心”般只有中心微微翻滚。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出食材中的鲜味物质,又能有效避免剧烈沸腾导致脂肪乳化,从而保证最终汤色的清澈。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熬制过程中,后厨里弥漫着越来越浓郁的香气。白景琦大师偶尔会背着手,面无表情地踱步过来,不说话,只是看看汤桶旁温度计的数字,俯身嗅一嗅空气中飘散的香气,那锐利如鹰隼般的审视目光,始终是悬在林小风头顶的一把无形标尺。
熬制时间一到,汤色已呈现出醇厚的浅金黄色,香气浓郁扑鼻。接下来,便是决定汤品清澈度的关键一步——扫汤。
林小风屏息凝神,按照家传的古法,取来提前备好的、瘦七肥三的猪里脊肉,将其剁成极其细腻的肉茸,再用少量清水缓缓调开、泻散。然后,他将这碗粉红色的肉茸浆,徐徐倒入已经略微降温的温热高汤中,改用极小的火苗慢煮。只见肉茸在热力作用下逐渐凝固,如同无数细密无比的磁石,缓缓上浮,并将汤中所有悬浮的细微杂质、微末的油脂颗粒吸附包裹上来,最终在汤面形成一层厚厚绵绵的“茸渣”浮层。
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和对火候的精妙掌控。林小风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汤面变化,既要让肉茸充分吸附杂质,又要防止火大使茸渣破碎沉底,一旦粘锅,前功尽弃。他的动作轻柔而稳定,宛如进行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
第一次用猪肉茸扫汤完毕,小心地将所有茸渣捞出滤净后,汤色果然明显变得清澈透亮了许多。但这还不够。紧接着是第二次扫汤,这次他选用了色泽更浅、吸附异味能力更强的鸡胸肉茸,进行最后的精加工,旨在进一步吸附残留的极细微杂质和可能的一丝异味。
两次扫汤之后,效果堪称神奇。原本略显浑浊的金黄色汤底,已然变得清澈见底,色泽淡黄剔透,宛如顶级琥珀,光可鉴人。而那股融合了老母鸡的醇厚、老鸭的鲜香、羊骨的温润以及干贝的海韵的复合型鲜香,却愈发显得深沉而纯粹,证明着这看似清冽的汤水,实则蕴含着不凡的底蕴。
光是这汤底的初步成型,所展现出的传统技艺和火候掌控力,就已经让在一旁默默观察的赵师傅眼中,忍不住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讶异与赞赏之色。他心中暗忖:这年轻人,手上真有绝活!难怪能被郑老点名。
白景琦不知何时又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用一把细长的白瓷勺,轻轻舀起少许清汤,先是对着光线看了看那完美的澄澈度,又凑近鼻尖,深深一嗅。他脸上那万年不变的严肃表情似乎没有丝毫松动,只是从喉间淡淡地逸出一句:“扫汤的功夫,还算过得去。继续吧。”
在这位严苛的白大师口中,能得一句“还算过得去”的评价,已是极为难得的肯定了。
汤底大功告成,接下来便是精细处理代表“四季”的各类食材。
嫩绿的豆苗、清脆的芦笋尖,只需在沸腾的盐水中极快速地进行焯烫,随即迅速投入冰水,以瞬间的冷热交替锁住其鲜活的翠色和脆嫩口感。
珍贵的鸡枞菌被切成均匀的薄片,用少量清淡的鸡汤小心煨制,使其充分吸收鲜味而又不失本真。
铁棍山药上笼蒸至熟透,一部分碾磨成极其细腻滑糯的山药泥,另一部分则刻意保留些许微小的颗粒感,以增加口感的层次。
新鲜百合剥成瓣,快速焯水以去除微涩。
白莲、白果也分别处理得恰到好处,蒸至软糯而不失其形。
每一种食材的处理,林小风都亲力亲为,力求在精准的火候和时间控制下,将其口感、味道和形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每一步都严格遵守着后厨的食品安全规范,所有操作台面、刀具、盛器都及时清洁,生熟分开,杜绝任何交叉污染的可能。
最后,是艺术般的组合与装盘环节。使用的是国宾馆提供的、精心设计的特制白瓷汤盅。汤盅内部有着巧妙而并不突兀的隔断设计,能够将四种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食材清晰地区分开来,既构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又能在品尝时让食客依次体验到不同季节的风味,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林小风深吸一口气,稳住因长时间专注而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将翠绿欲滴的春蔬(豆苗、芦笋)、洁白如玉的夏菌(鸡枞菌)、粉糯温润的秋实(山药泥、百合、莲子、白果)以及几块早已炖煮得酥烂软糯、充分汲取了汤底精华的羊腩肉(象征冬日的丰足与温暖),按照自己精心构思的布局,依次、精确地放入温热的汤盅之内。
然后,他提起一旁一直用小火保持滚沸状态的清澈高汤,用特制的细嘴长壶,均匀而舒缓地、沿着盅壁缓缓冲入汤盅。
滚烫的汤汁与盅内温度各异的食材接触的瞬间,“滋”的一声轻响,一股更加浓郁、更加复合、层次感无比丰富的香气被瞬间激发出来,弥漫在空气之中!清澈见底的汤底,完美地映衬着盅内青、白、粉、褐交织错落的食材,色彩清新淡雅,意境悠远,俨然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写意四季小品画。
第一盅【四季和鸣汤】试制品,终于在高度紧张和精益求精的操作下,宣告完成!
林小风将这只凝聚了心血与期待的汤盅稳稳地放在铺着洁白垫布的托盘上,准备请白景琦大师以及郑老派来的陈先生进行至关重要的首次品鉴。
这第一天的试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紧张、高强度的忙碌,以及各种严苛到极致的程序要求和意想不到的细节挑战。但林小风团队终究是顶住了这巨大的压力,凭借着扎实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充分的前期准备和紧密无间的团队协作,顺利地完成了这至关重要的首次尝试。
然而,他们三人的心中都无比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来临——他们精心打造的这道汤,能否真正打动白大师那挑剔的味蕾,能否获得郑老派来的代表的认可,进而能否承载起那份“和而不同”的深厚文化寓意与使命?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