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远非几块钱能够衡量。
“可是,哥,咱们花了一块五呢!就买了这本看不懂的厚书和几个铁疙瘩?”
卫国看着那本天书般的俄文书,还是有些心疼钱。
林向阳笑了笑,正要解释,目光却无意间扫过刚才装书时,从书页中飘落出来、夹在布袋角落的另一张纸条。
这张纸条与刚才那张禁图不同,是薄薄的便签纸,上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娟秀的俄文地址,字迹与书内的笔记类似,看起来像是原主人的藏书签。
他拿起纸条,正准备随手处理掉,晓梅却忽然“咦”了一声。
“大哥,你看纸条背面。”
林向阳将纸条翻过来,背面空白处,有人用极细的铅笔,画着一个非常简易的示意图——一个圆圈,里面画着一个类似闪电的符号,旁边标注着一个电阻的符号和一个数值。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滤波电路图!
而这个画风……
林向阳的瞳孔再次收缩!
这简洁、精准的笔触,这注重功能性的表达方式……与他手中那本“盾”字册子里的图示风格,何其相似!
难道这本书的原主人,也与“盾”字册子、与那台德国相机,有着某种关联?!
他猛地抬头,望向旧货市场的方向,那白发老者和他摊位上剩余的几件零碎物品,仿佛都笼罩上了一层新的迷雾。
这次“俄侨遗产”的收获,远不止一本《无线电原理》那么简单。
它似乎……又将一条新的、若隐若现的线索,抛到了他的面前。
《无线电原理》被他小心翼翼地藏在家中最为隐秘的角落,与那几本德文机械书、“盾”字册子以及田老师赠与的德国旧相机放在一起。
这些来自不同源头、却似乎隐有勾连的物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沉甸甸的、亟待破解的谜团,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未知的风险。
那张画着简易滤波电路图的纸条,被他单独取出,夹在了自己的笔记本里。
纸条上的笔迹风格与“盾”字册子如此神似,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的原主人,与“盾”字册子、乃至那台相机的原主(田老师的舅舅)存在着某种关联。
这条意外发现的线索,价值或许并不亚于《无线电原理》这本书本身,但它通往的方向,是更深的机遇,还是更危险的漩涡,林向阳不得而知。
他强迫自己暂时按捺下探究的冲动。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化已有的知识,巩固家庭的基础,并在明面上建立起更稳固的“正面形象”。
图书馆的临时阅览证提供了系统学习的通道,而“向阳互助组”在获得街道“勤工俭学”的定性后,也需要一些更具说服力、更能体现“集体价值”的活动来夯实这块招牌。
“大哥,这本书……我们能看懂吗?”
林晓梅看着那本天书般的俄文着作,小声问道。
她对知识的渴望是纯粹的,但也深知语言的壁垒如同天堑。
“暂时不能全部看懂,”林向阳如实相告,“但里面的电路图、公式是通用的语言。我们可以先从我们能理解的部分入手,结合之前在图书馆看的《电工基础》,一点点啃。”
他顿了顿,看向弟弟妹妹,“而且,知识不应该是独享的。我们几个人闭门造车,效率低,也容易惹人闲话。”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步。
将院里一些年纪相仿、同样渴望知识或者需要帮助的孩子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学习互助的小团体,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可以将他的一些“超前”知识,以“集体讨论”、“互相启发”的名义潜移默化地传播出去,降低他个人过于突出的风险;
二是能切实帮助到一些邻里,积累人缘和声望;
三是人多力量大,有时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许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完全符合“勤工俭学”、“团结互助”政策的正面活动,能有效对冲之前被举报“小团体”的潜在负面影响,甚至将其转化为优势。
“卫国,晓梅,晓雨,”
林向阳召集弟妹,“我们商量个事。我想在院里组织一个‘向阳学习小组’,邀请几个信得过的、爱学习或者需要帮助的小伙伴,放学后或者周末一起做作业、讨论问题,有时候也可以一起动手做点小实验、小制作。你们觉得怎么样?”
“学习小组?”
林卫国挠了挠头,他对读书兴趣不大,但对“动手做点小制作”很感兴趣,“就像咱们自己在家搞那样,人多点?”
“对,但要有规矩,不能瞎闹。”林向阳点头。
林晓梅则想得更深一些:
“大哥,这是个好主意。可以帮帮前院张婶家的小石头,他数学总跟不上。还有后街的李小丫,她爹妈不识字,她作业都没人检查。不过……王姑妈她们会不会又说咱们拉帮结派,搞‘小团体’?”
“所以我们才要做得光明正大,”
林向阳胸有成竹,“名称就叫‘向阳学习小组’,明确是学习互助。活动地点可以就在咱们屋门口,或者院里公共的空地,不避人。内容主要是学习,偶尔结合‘互助组’的技术活儿,搞点有趣的实践。我们甚至可以主动跟李主任汇报一下,就说是在街道‘勤工俭学’精神的鼓舞下,想带动院里学习氛围,帮助后进同学。”
这个提议得到了弟妹们的一致赞同。
晓梅负责拟定初步的成员名单和简单的活动守则;
卫国负责物色合适的活动场地和准备一些可能需要用到的简单工具;
晓雨则用她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留意院里其他孩子的情况,看看谁可能愿意加入,或者谁家大人可能支持。
筹备工作悄然进行。
林向阳利用一次去街道办汇报“互助组”近况的机会,顺带向李爱华主任提起了成立“学习小组”的想法,措辞谦逊,重点强调“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和“响应扫盲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