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警觉
“听雨轩”仿佛被无形的寒冰封冻,连空气都凝滞了。江静云已秘密转移至代号“石窟”的绝对安全屋,那里深藏于一片杂乱民居的地下,墙体经过特殊处理,能最大程度屏蔽电波信号。她昔日使用的发报设备被就地封存,新的电台正在“石窟”内紧张架设,但启用时间待定。
陆明远站在书房窗前,外面天色阴沉,一如他此刻的心境。江静云的遭遇像一记警钟,震得他耳膜嗡鸣。敌人不仅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其行动之精准、耐心之深沉,都远超他之前的预估。那个神秘男子,如同一个幽灵,在古城中游荡,目的不明,却威胁巨大。
“火车站那个‘学者’……”陆明远沉吟着,对肃立一旁的雷万山道,“加派人手,但务必保持距离。我要知道他在等谁,或者,他在观察什么。此人可能与静云遇到的是同一人,也可能属于另一个我们尚不知晓的系统。绝不能轻视。”
“明白!”雷万山沉声应道,“我已经让两个生面孔的兄弟扮作扛包的苦力,混进车站了。”
与此同时,陆明远下达了小组进入“深度警觉”状态的命令。所有非核心活动暂停,外部联络降至最低,仅保留与“沉舟”的单线联系。他必须确保获取城防部署的核心任务不因这次意外而彻底中断,但前提是绝对安全。
对“沉舟”的指令变得更加谨慎和间接。陆明远要求他暂时停止主动传递信息,只接收指令,并且将关注点从那个经济拮据的老文书身上,暂时转移到更宏观的层面——观察工兵指挥部近期的整体人员动态、文件流转频率,以及有无高级别军官频繁视察。
这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策略。在无法确定敌方技术侦察深度的情况下,任何细微的主动信息传递都可能成为被定位的源头。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流逝。火车站那边的监视持续了数日,那个“学者”模样的人依旧每天出现,在不同的站台徘徊,时而看看怀表,时而望向出站口,但始终没有接到任何人,也没有与任何人发生实质性接触。他的行为规律而古怪,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反倒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
而城内的电波世界,似乎也因小组的静默而暂时恢复了“平静”。“钟摆”信号依旧规律出现,但其扫描模式并未再次发生针对性的剧烈变化,仿佛那次“偶遇”真的只是一次独立的、已完成的任务。
这种表面的平静,却让陆明远心中的警铃响得更加急促。他深知,对于徐远舟或者那个神秘的技术部门而言,沉默往往意味着更深层的谋划。
果然,几天后的一个深夜,负责在远处监控老君洞区域的雷万山手下,传回了一个紧急消息:一队约十余人、装备着探灯和奇怪仪器的人,趁着夜色秘密进入了老君洞,至今未出!
“奇怪仪器?”陆明远接到报告,立刻联想到了那个神秘男子和他可能代表的技术力量。“是测绘设备?还是……地质探测或者信号侦测设备?”
他立刻让江静云通过最原始的人力传递消息方式分析,老君洞的地质结构是否会对某种特定频率的电波产生屏蔽或增强效应。
江静云凭借过往积累的知识判断,老君洞属于石灰岩溶洞,内部结构复杂,确实可能对某些频段的无线电信号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比如形成天然的回波或盲区。
“他们可能不是在找密道,”陆明远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推论,“他们是在测试!测试那个区域的电波环境特性!为他们的技术侦察寻找更理想的布设点,或者,在研究如何对抗可能存在的、利用自然地形进行隐蔽通讯的手段!”
这个推论让所有人心头蒙上一层更深的阴影。敌人的技术渗透,已经深入到地质物理层面了吗?
就在小组全力应对这股来自技术层面的无形压力时,一直处于静默接收状态的“沉舟”,突然通过死信箱发来了一条极其简短、却意义重大的信息。信息没有涉及城防图纸,而是报告了一个人事变动消息:之前他提到的那个对现状不满、经济拮据的老文书,因“工作勤恳、笔迹工整”,被临时抽调去协助整理和誊写一部分“重要档案”,涉及权限似乎有所提升。
这个消息,像阴霾中透出的一丝微光!那个老文书,竟然以这种方式,接触到了更核心的文件圈!
陆明远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绕过技术监控、通过最传统也是最难被侦测的“人情”方式打开缺口的机会。但如何利用这个机会?直接策反风险太高,很容易被反噬。
他深思熟虑后,向“沉舟”发出了新的指令: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创造机会与那老文书建立更自然的“同僚”关系,从关心其生活困境入手,给予些许不引人注目的帮助,如“偶然”分享一些市面上难买的平价粮食信息等,逐步获取其信任,并留意其言谈中流露出的对时局、对工作的真实态度。
这是一步闲棋,也是一步暗棋,需要极大的耐心。但若成功,其价值可能超乎想象。
然而,还没等陆明远从这条新线索中理清头绪,雷万山从火车站带回了另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那个徘徊多日的“学者”,在今天一列从南京方向驶来的列车进站后,突然消失了!他没有接站,也没有上车,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在拥挤的人流中彻底失去了踪影。
“我们的人盯得很紧,绝对没跟丢!他就是……就是不见了!”雷万山汇报时,脸上也满是困惑和挫败。
一个精心伪装、行为规律的神秘人物,在特定时间点悄然消失……这背后蕴含的信息,让陆明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凝重。这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南京来的列车……此人或许与更高层、更核心的敌特机构有关,他的出现与消失,可能预示着西安地区的谍战格局,将发生某种不为人知的深刻变化。
内忧未平,外患迭起。技术威胁尚在笼罩,更高层面的阴影似乎又将降临。“长安小组”在重重迷雾中艰难求存,每一次呼吸都如同挣扎。
但陆明远知道,越是危急关头,越不能自乱阵脚。他必须稳住心神,带领小组在这片深锁的迷雾中,找到那一线生机。而所有的努力与牺牲,也终将被历史铭记,成为这部用热血写就的“密档”中,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