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临那日狼狈离去后,织造革新司乃至整个江宁织造局内,关于宓瑶与那“狂生”激烈辩论的种种细节,仍不免在小范围内悄然流传。
有人赞宓监事驳得痛快,字字在理;也有人私下嘀咕,觉得她反应过激,有失官体。
宓瑶对此皆置若罔闻,她心知肚明,与江临之争,并非简单的口舌胜负,而是她必须跨越的心狱。
那面映照出“铁骨铮铮”丑恶偏执的镜子,虽砸得粉碎,碎片却仍需她自己一片片拾起、审视、消化。
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巧艺切磋会”的深化与拓展上。
与江临的交锋,让她更坚定了“润物细无声”、以实绩破虚言的信念。
她与陈匠人等人商议,将讲习内容进一步系统化,不仅传授技艺,更增加了“织品鉴赏与市场辨析”、“简易成本核算与契约常识”等实用课程,旨在全方位提升匠人们的综合素养与抗风险能力。
她还鼓励匠人们将各自擅长的技法、遇到的难题、解决的思路记录下来,由识字的学徒或吏员帮忙整理,形成一份份独特的“匠人手札”,在讲习会内部传阅交流。
这些源于实践、带着烟火气的记录,比任何高头讲章都更能引发共鸣,激发思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江临事件带来的涟漪尚未完全平息,一场更大的风波已悄然酝酿。
这日,宓瑶正在核查一批准备发往京城的革新锦缎样本,王主使忧心忡忡地寻来,手里捏着一份刚从京城加急送来的《士林清议》抄本。
“宓匠师,您看看这个……”王主使将抄本递上,指向其中一篇文章,标题颇为扎眼——《问织造司宓监事:牝鸡司晨,技可载道否?》。
文章署名“江东遗老”,通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看似客观探讨“技艺”与“妇道”、“革新”与“祖制”的关系,实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子涉足公务、主导技术革新的质疑与贬斥。
文中不仅影射宓瑶凭借非常规手段上位,更将“巧艺切磋会”斥为“聚众滋事、淆乱纲常”,将那些受益匠人展现出的自信与活力,污蔑为“不安于室、人心浮动”。
其立论之“高明”处在于,它并不直接攻击宓瑶个人品行,而是将她及其所为拔高到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层面进行批判,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其影响远比江临那种直白的攻击更为阴险和广泛。
“这……这简直是欲加之罪!”陈匠人在一旁听得气愤难平。
宓瑶快速浏览完文章,面色沉静,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这篇文章的风格、论调,与那日江临的言论一脉相承,但更为老辣,显然是经过高人指点,或本就是某些保守势力借江临之事发酵,发起的又一次舆论围剿。
他们意识到单纯的技术质疑或人身攻击难以撼动有皇子支持、且有实绩傍身的宓瑶,便转而从更根本的“礼教纲常”入手,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她所做之事的正当性。
“王主使不必忧心。”宓瑶放下抄本,语气平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等所为,是否利于织造,是否惠及匠人,事实俱在,非几篇空泛文章所能抹杀。”
话虽如此,她深知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尤其在京城那个权力中心。
这篇文章的出现,意味着反对者正在试图将江宁织造局的内部革新,拖入一个更复杂、更敏感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
萧景珩当晚也看到了这份抄本。
他面色冷凝,眸中寒意凛冽:“跳梁小丑,不敢明刀明枪,只会在暗处鼓噪唇舌。瑶儿,此事我来处理,必让这‘江东遗老’闭嘴。”
宓瑶却摇了摇头,按住他的手:“景珩,此事不宜由你直接介入。你若动用权势强压,反而坐实了他们‘牝鸡司晨、倚仗皇子’的指控,更会授人以柄,说你以权干言。他们求之不得。”
“难道就任由他们污蔑中伤?”
“自然不是。”宓瑶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们要在‘道’的层面论战,我们便与他们论一论这‘道’。《士林清议》并非一言堂,我们能做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她并未选择自己提笔应战——那只会将争论焦点进一步集中在她个人身上。
她请动了江宁几位素有名望、思想较为开明的致仕老臣和书院山长,他们中有人曾亲眼见过“巧艺切磋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对匠人地位的提升、技艺的传承本就抱有同情。
由他们出面,在其他的士林刊物上撰文,从“恤民苦、重实业、兴百工乃强国之本”的角度,论述织造革新之于民生、之于国家的意义,强调女子之才亦可为国所用,并举历史上那些确有建树的女性为例,驳斥“牝鸡司晨”论的狭隘。
同时,宓瑶做了一件更具体也更有力的事。
她让陈匠人组织了一批讲习会中的骨干匠人,将他们这数月来的变化——技艺的提升、收入的增加、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以及他们制作的、明显优于从前的织品实物,连同那些记录着他们学习、思考过程的“匠人手札”精选,一并整理出来。
她不求文采,只求真实。
她让识字的匠人自己讲述切身经历,请书吏润色但不失真意,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来自最底层最真实的声音散播出去。
“俺以前觉得,手艺就是混口饭吃。现在才明白,这手艺里也有学问,也能琢磨出花儿来。俺家的娃,以前嫌俺是匠户,如今也肯静下心来跟俺学两招了……”
一位老织匠朴实的话语,远比空洞的道理更能打动人心。
“监事教会俺们算成本、看行情,俺现在去交活,心里有底,不怕人蒙了!这日子,有奔头!”
一位年轻织妇的感慨,生动地展现了“赋能”带来的改变。
这些真实可感的故事和实实在在的成果,如同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冲刷着那些不实之词。
许多中间派的士人乃至一些普通民众,在接触到这些具体事例后,对宓瑶及其推行的革新,态度开始由质疑转向好奇,乃至认同。
这场不见硝烟的论战,持续了月余。
宓瑶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不争一时口舌之快,而是以事实为盾,以成效为矛,步步为营。
她深知,真正要撼动的,并非一两个“江东遗老”,而是那背后根深蒂固的将女子才华与价值禁锢于狭小天地的陈腐观念。
这非一日之功,但她每向前一步,每让一个人看到另一种可能,便是在那坚冰上凿开一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