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侯府那令人窒息的牢笼,沈清辞的心却久久无法平静。
昨夜云来客栈的那一幕,萧景珩带来的压迫感、那双深邃眼眸中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以及自己那不受控制的心悸,都如同烙印般刻在她脑海里。
她在窗前坐了一夜,任由清冷的月光洒满周身,试图用这冰冷的辉光来冷却纷乱的思绪。
她必须想清楚。
对萧景珩,究竟是什么感觉?
感激? 是的,他屡次救她于危难,昨夜更是雷霆手段化解了灭顶之灾。
欣赏?无可否认,他的智慧、魄力、掌控全局的能力,都让她心生钦佩。
吸引?她无法欺骗自己。那样一个强大、神秘、甚至称得上英俊的男人,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保护者的姿态,很难不让一个身处绝境的女子心动。
那是一种混合着慕强心理、依赖感和生理性冲动的复杂吸引力。
然而,警惕与恐惧同样深刻。
他视众生如棋子的冷漠,那句“妇人之仁”的嘲讽,以及那句“你欠我一次”的冷静提醒,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她:
这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男人!
与他产生情感纠葛,无异于飞蛾扑火。
他今日的庇护,来日可能成为最沉重的枷锁。
他们之间,隔着时代的鸿沟、阶级的天堑和理念的巨壑。
“盟友还是爱人?”
答案渐渐清晰。
只能是盟友。 也必须只是盟友!
她需要他的力量和渠道,他看中她的智慧和能力。
这是一种基于价值互换的、冷静而清醒的关系。
任何多余的情感投入,都是不智的,也是危险的。
想通了这一点,心中那躁动的波澜似乎渐渐平息下来,虽然心底某个角落仍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然,但理智已然占据了上风。
慧剑斩情丝,虽痛,却必要。
天明时分,鲁木匠被罚银释放的消息传来,彻底坐实了萧景珩的能量。
此事处理得干净利落,既惩罚了“僭越”,又保全了人性命和秘密,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彰显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
沈清辞让柳嬷嬷送去一笔丰厚的银钱给鲁木匠,既是补偿,也是安抚,并严厉叮嘱他日后务必谨言慎行,近期暂停一切活计。
处理完手尾,她将昨夜的情绪彻底封存,目光投向未来。
“荟艺堂”——这个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构想,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迫切。
她不能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必须建立一个更稳固的、属于自己的基业,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才能避免一次次地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援手。
她开始更具体地构思——
地点不能设在侯府,需在外寻找一个隐蔽且安全的场所。或许可以通过苏小姐或韩小姐的关系,租用一处不起眼的小院?
核心人员必须绝对可靠。
柳嬷嬷是总管,陈娘子可负责绣艺传授和部分经营,鲁木匠可负责器械制作维护。
还需吸纳更多有技艺、值得信赖的女性。
明面上可以是女子切磋技艺、互助互学的雅集场所,暗地里则可进行技艺培训、精品制作、信息交流,甚至是为部分无处可去的女子提供一个暂时的庇护所。
至于本金嘛,目前胭脂和绣架的收益可以支撑初期的运转。
她知道这很难,但经过这次危机,她更加坚定了决心。
就在她全心规划之际,萧景珩的“回礼”到了。
依旧是通过周掌柜,送来的并非金银,而是一本失传已久的、关于前朝女子工坊制度的残卷古籍,以及一张简短的字条:“闻小姐有集思广益之志,此物或可助小姐厘清思路。风势暂稳,慎择柴薪。珩。”
沈清辞握着那本古籍,心情复杂。
他再次精准地猜到了她的想法,并提供了最需要的东西——知识依据和历史参考。
那句“风势暂稳,慎择柴薪”既是提醒她利用好当前相对平稳的时期,也是告诫她选择成员需格外谨慎。
他支持她,但以一种保持距离、甚至带点审视意味的方式。
这反而让沈清辞觉得更加安心。
这就是她想要的盟友关系——清醒、互利、保持距离。
她郑重收下古籍,回赠了一小盒最新制成的、加入特殊香料的胭脂,附言:“谢居士赠书,清辞必谨慎行事,不负所望。小物聊表谢意,愿助居士清神明智。”
礼尚往来,不卑不亢,紧扣“盟友”主题,绝不流露半分私情。
关系的边界,在一次次的互动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此后一段时间,沈清辞将全部精力都投入了“荟艺堂”的筹备中。
她通过雅集,更深入地与苏、韩等几位核心成员交流想法,试探她们的兴趣和参与意愿,意外地获得了积极回应。
她们早已厌倦了无所事事的闺阁生活,对这样一个既能展现才华、又能互助互利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她通过陈娘子、鲁木匠,暗中物色合适的场地和更多可靠的人手。
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却又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偶尔,在夜深人静时,沈清辞还是会想起那个墨色身影,想起那晚灯下的对视。
心中或许会有一丝涟漪,但很快便会被宏图的愿景所覆盖。
惊潮渐定,初心愈坚。
她已看清了自己的路:不是攀附橡树的菟丝花,而是要成为一株能自己扎根、也能为他人提供荫蔽的树。
与萧景珩的同盟,是路上的助力,而非终点。
慧剑既出,情丝已断。
她的目光,已越过个人情感的迷思,投向那更为广阔的、需要她去开拓和创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