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如山,却并未压垮沈清辞,反而将她锤炼得愈发沉着敏锐。
她深知,此刻任何一步行差踏错,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她必须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棋手,同时应对棋盘上的多处危机。
首要之急,是攻克技术瓶颈。
胭脂色泽的稳定性问题不解决,精品路线就无法维系,一切皆是空谈。
她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中,几乎不眠不休,对照着无数次失败的记录,反复推敲。
灵感在一次偶然中迸发。
她尝试用一种极其罕见的、酸性较强的野果汁液来提取某种红色素时,发现其提取效率奇高,但色极不稳定。
沮丧之余,她忽然想到:是否可以利用不同色料对酸碱性的敏感度差异,通过精确控制一种通用稳定剂的添加,来同时平衡多种色料的稳定性?
这个想法让她豁然开朗。
她不再纠结于每一种色料的单独提纯,转而寻找那种能“一锤定音”的稳定剂。她试验了无数种可能:
各种树胶、蛋清、特殊的矿物溶液……最终,在《百工辑要》一则关于“丹青不渝”的模糊记载和现代化学知识的共同指引下,她发现了一种极其微量的特殊明矾和草木灰混合溶液,在特定温度下加入,能极大地增强色淀的共稳定性和耐光性,几乎完全消除了批次差异!
关键技术难题,终告攻克!
新的工艺不仅稳定性大增,甚至让色泽显得更加饱满深邃。
沈清辞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知识的山峰,又一次被她艰难攀越。
接着,是应对外部的觊觎。
对于李夫人的刺探,她采取了“示弱与转移”的策略。
她特意调制了一款香气浓郁但配方普通、甚至略有瑕疵的“香露”,在下一次李夫人来访时,“无奈”地拿出请教:“婶婶您看,侄女愚笨,照古籍折腾许久,只得此物,香气虽浓,却不易持久,远不及坊间所售。实在是愧对母亲遗泽……”
她成功地将李夫人的注意力从胭脂引向了这并不成功的“香露”上,满足了其好奇心,也降低了威胁感。
对于西市大商户的窥探,她则通过柳嬷嬷,向陈娘子传达了一条指令:“断尾求生”。
立即停止向一切新客户供货,甚至主动减少对原有客户的供应量,造成“原料难寻、制作极其困难、已近断货”的假象。
同时,让陈娘子在关系最近的几位老主顾那里“无意”透露:此物乃“宫中流出秘方所制”,数量极其有限。
借“宫中”二字,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让那些背景深厚的商户投鼠忌器,不敢用强。
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外部的压力竟真的被暂时缓解了。
内部管理上,她也雷厉风行。 她让柳嬷嬷分别约谈了陈娘子和鲁木匠。
对陈娘子,她肯定其贡献,但也明确划下红线:“母亲遗泽,非为巨利,乃是一片体恤之心。若为牟利而招灾引祸,反倒违背初衷。今后供给量仍依原议,价格可再提一成,但绝不可再扩分毫。娘子是聪明人,当知细水长流、平安是福的道理。”
恩威并施,既给予实惠,又强调风险,将其牢牢捆绑在自身谨慎的策略上。
对鲁木匠,她则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支付了丰厚的酬劳,并直言:“此物巧思,恐引小人觊觎。老师傅近日可暂歇此活,或外出访友小住几日,避避风头。一切花费,由我承担。”
保护措施到位,赢得了老匠人更深的忠诚。
经过这一番惊心动魄的整顿与应对,所有的危机似乎都悄然平息。
沈清辞的胭脂生意在更隐蔽、更小的规模下继续运作,带来了稳定而可观的收益。
改良绣架也仅限于陈娘子绣坊内部使用,默默提升着效率、改善着绣娘的工作环境。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得到了最坚实的印证。
它带来了金钱,带来了改善他人的能力,也带来了化解危机的智慧。
坐在灯下,沈清辞清点着近日的收益,看着窗外宁静的夜色,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反而充满了深沉的思虑。
单打独斗,依靠一两个合作者,终究力量有限,风险极高。
无论是胭脂还是绣架,其影响力都被严格束缚在极小的范围内,如同暗室中的微光,随时可能被吹灭。
她需要更强大的平台,更可靠的组织,来吸纳、保护并释放知识的力量。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越来越清晰:能否建立一个……
一个更正式的、以女性为核心的、能够将各种技艺和智慧汇聚起来的地方?
不叫工坊,或许叫“荟艺堂”?或“巧思阁”?
可以分享技艺,可以合作创新,可以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庇护更多像陈娘子、像那些绣娘一样有技艺却缺乏依靠的女性?
这个想法让她心潮澎湃,却又深知其艰难。
这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强大的人脉庇护,更周密的管理……绝非一蹴而就。
但种子已经播下。
眼前微小的成功,如同星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
她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阶段已然验证。接下来,是如何让这力量,从星火,走向燎原。
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布局。
她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眼中闪烁着希望与挑战交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