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共创的核心阶段,周教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叙事把控力牵头,陈曦则以亲身经历为底色注入真实情感,两人组成“文化+实践”核心创作组,与影视团队的编剧深度磨合。没有华丽的戏剧冲突,不刻意制造煽情桥段,只以“真实”为笔、“温暖”为墨,打磨出一部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剧本雏形。
教授掌舵:搭建叙事框架,锚定文化内核
周教授拿到影视团队的初步素材后,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花三天时间梳理核心脉络。他将所有真实故事按“文化传承”“公益赋能”“个人成长”三个维度分类,最终确定了“三线并行、多点交织”的叙事结构:一条线聚焦非遗扶贫工坊的乡村振兴实践,一条线围绕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疗愈成长,一条线展现年轻传承人的手艺创新之路,而“忠犬联盟”的六人团队则作为串联三线的核心,见证并推动每一个故事的发生。
“剧本的灵魂不是‘拯救’,而是‘唤醒’。”周教授在首次共创会议上明确核心立意,“我们不塑造高高在上的帮扶者形象,而是展现‘双向成就’——非遗唤醒了乡村的生机、孩子的自信、年轻人的梦想,而这些被唤醒的力量,也让非遗本身获得了新生。”
基于这个核心,周教授为每个主线人物设定了清晰的成长弧光:王大姐从“自卑的留守妈妈”到“有担当的工坊负责人”,核心转变是“找到自我价值”;小敏从“沉默的自闭症儿童”到“自信的手作小达人”,关键节点是“通过竹编建立与世界的连接”;年轻传承人阿杰从“抵触传统的叛逆青年”到“主动创新的漆艺匠人”,核心动力是“发现老手艺的现代魅力”。
“人物成长不能一蹴而就,要靠具体的事件推动。”周教授在剧本大纲里标注了关键情节,“王大姐第一次带领村民完成大额订单、小敏第一次主动向老师请教编织技巧、阿杰第一次成功将智能模块嵌入漆器,这些真实发生的小事,才是最能打动观众的细节。”
此外,周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细节的植入:“竹编的‘错经编织法’、漆艺的‘三涂三磨’工艺、非遗纹样的文化寓意,这些都要自然地融入剧情,不能生硬说教。比如让赵村长在教手艺时,随口说出‘这竹纹像山间的溪流,寓意着生生不息’,既展现工艺,又传递文化内涵。”
陈曦补实:注入亲身经历,还原真实质感
如果说周教授搭建了剧本的“骨架”,那么陈曦则用亲身经历为剧本填充了“血肉”。作为团队的核心,她见证了每一个故事的缘起与发展,更清楚那些未被言说的细节与情感,这些都成为剧本最珍贵的真实素材。
“仿冒危机那段经历,一定要写进剧本。”陈曦在共创会议上提议,“当时我们的产品被大量仿冒,工坊订单骤减,村民们人心惶惶,王大姐甚至想过放弃。但我们没有退缩,一起研发区块链溯源系统,一起跑市场找订单,最终渡过难关。这段经历能展现团队与帮扶对象的并肩作战,让‘双向成就’的主题更有说服力。”
她还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王大姐刚接手工坊时,为了学习竹编工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手指被竹丝扎得全是伤口,却从来没喊过疼;小敏第一次编出完整的蝴蝶时,偷偷把作品藏在枕头下,晚上睡觉都要抱着;阿杰刚学漆艺时,觉得传统纹样不好看,和李阿公吵了一架,后来自己查资料了解到纹样的文化寓意,主动向阿公认错。”
这些细节被编剧一一记录,融入剧本之中,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陈总说的‘王大姐偷偷给伤口涂碘酒,怕村民们看到后失去信心’这个细节,太戳人了!”编剧林悦感慨道,“这才是真实的人物,有坚强也有脆弱,有坚持也有挣扎。”
陈曦还特别关注“忠犬联盟”团队的角色塑造:“我们六个人不是完美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做事方式。赵师傅朴实固执,林砚舟严谨较真,沈亦舟热情冲动,苏医生温柔细心,周教授智慧沉稳,这些都要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她举例说明:“研发智能竹编灯时,林砚舟为了一个纹样设计,和赵师傅争论了三天;沈亦舟想通过直播快速推广产品,却因为缺乏对工艺的了解,闹了笑话;苏医生在非遗疗愈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有心理创伤,主动联系心理医生,放弃休息时间陪伴孩子。这些小冲突、小温暖,能让团队形象更真实、更亲切。”
为了避免剧本陷入“公益说教”的误区,陈曦提出:“要多通过行动展现公益,而不是通过语言。比如苏医生给老人体检、林砚舟为孩子设计安全手作材料包、沈亦舟帮工坊打通销售渠道,这些行动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反复打磨:细节较真,守住初心
剧本初稿完成后,一场“挑刺式”的打磨会议在专属空间召开。“忠犬联盟”全员、影视团队核心成员,甚至邀请了王大姐、李阿公等帮扶对象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逐字逐句打磨剧本。
“这个情节不符合实际,竹编灯的智能模块嵌入,需要经过多次测试,不可能一次就成功。”赵村长直指剧本中的一个细节漏洞,“我建议增加‘团队与村民一起反复测试,竹编灯多次出现故障,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情节,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苏医生则对非遗疗愈的情节提出修改建议:“剧本里写‘孩子学了一次竹编就打开了心扉’,这太理想化了。非遗疗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建议增加‘苏医生多次调整疗愈方案,孩子在一次次编织中逐渐放下防备’的情节,让故事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沈亦舟对线上传播的情节提出补充:“直播推广非遗产品时,不可能一开始就大获成功,会遇到网友的质疑和不解。建议增加‘有网友留言说“非遗产品太贵”“是在消费公益”,沈亦舟耐心解释,展示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公益用途,最终获得网友认可’的情节,这样更能体现传播的不易与坚持的力量。”
帮扶对象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大姐说:“剧本里写我‘毫不犹豫地接手工坊’,其实我当时很犹豫,怕自己做不好,对不起大家的信任。希望能把这种犹豫写进去,让更多人知道,创业不容易,坚持更不容易。”李阿公则希望增加年轻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情节:“现在的年轻人有想法、有创意,他们之间的交流碰撞,能产生很多新的灵感,这也是非遗创新的重要部分。”
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编剧团队逐一梳理、修改。剧本从最初的12万字,精简到8万字,删除了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补充了更多真实的细节和冲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叙事节奏更加流畅。
“修改后的剧本,更真实、更有温度了。”周教授看完修改稿后满意地说,“它不是一部悬浮的公益宣传片,而是一部扎根生活、源于真实的故事片,能让观众看到非遗的力量、公益的温度,也能感受到普通人在困境中坚守与成长的勇气。”
陈曦也点点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剧本——不消费苦难,不美化现实,只还原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也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用小小的善举,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剧本最终定稿,命名为《指尖的光芒》——既指非遗手作中,竹丝、漆料在指尖流转时绽放的光彩,也指那些平凡人在坚守与成长中,心中燃起的希望之光。
当定稿的剧本打印出来,周教授和陈曦在扉页上共同写下:“以真实为基,以温暖为翼,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追梦的人。”
接下来,电影将进入拍摄阶段,而“忠犬联盟”的六人,也将以“公益顾问”的身份,全程参与拍摄,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忠于真实、守住初心。这部凝聚着众人心血与期待的公益电影,即将在大银幕上,讲述非遗与公益的温暖故事,传递坚守与成长的动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