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微风已带了些许寒意,但东海郡郯城州牧府内,气氛却因一份来自夜枭的密报而显得有些热切。
“主公,”郭嘉将一份绢帛呈给刘备,“广陵方面传来消息,名士张纮张子纲已携家眷,秘密返回其广陵老家居住。”
几乎同时,另一份关于彭城的名士情报也送到了刘备案头,详细记录了另一位大才张昭在彭城的居所与近况。
刘备看着这两个熟悉的名字,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深知,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此二人乃是孙策奠定江东基业最为倚重的文臣,张昭主内,张纮善谋,皆有王佐之才!如今孙策被困庐江,与江东士族关系恶化,此正是天赐良机!
“此二人,乃国士之才,不可失之交臂!”刘备当即决定,“我当亲往拜会!”
他并未大张旗鼓,只带了典韦及数十名精锐亲卫,轻车简从,首先奔赴彭城。
彭城经过数月休养,已恢复了几分往日的繁华。刘备按照情报指引,来到城中一处清雅的宅院前。他命典韦等人在外等候,自己整理了一下衣冠,亲自上前叩门。
门扉轻启,一名老仆探出头来。刘备拱手,态度谦和:“劳烦通传,徐州牧刘备,特来拜会子布先生。”
老仆见刘备气度不凡,又闻其名,不敢怠慢,连忙入内禀报。不多时,一位面容方正、神情严肃、约莫三十余岁的中年文士快步迎出,正是张昭。他见到刘备果真亲自到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连忙行礼:“不知刘使君大驾光临,昭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刘备上前一步,亲手扶起张昭,笑道:“备久慕子布先生高名,今日冒昧来访,还望先生勿怪。”
两人入内坐定,侍从奉上茶水。刘备并未急于招揽,而是与张昭谈论起经史典籍、天下大势。张昭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对时局的分析往往一针见血。而刘备则凭借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对历史的洞悉,每每能提出独到而富有远见的见解,令张昭暗自心惊。
谈及徐州现状,刘备诚恳道:“徐州新定,百废待兴,备才疏学浅,常感力不从心。尤缺如先生这般,能持重守正、总揽纲纪之大才。备知先生乃彭城名士,素有声望,不知先生可愿出山,助备一臂之力,共安此方百姓?”
张昭看着刘备真诚而充满期盼的眼神,回想起刘备入主徐州后的种种举措——铲除薛礼、笮融等内部毒瘤,收降袁术大将刘勋,广纳流民,劝课农桑,重用贤能,其治下青徐之地确有一番新政气象。与骄奢狂妄的袁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刘表相比,刘备无疑更具雄主之姿。
他沉吟片刻,起身,整理衣冠,对着刘备郑重一揖:“昭,一介书生,才疏学浅,蒙使君不弃,亲自登门,以国士相待。昭感佩使君仁德与求贤之诚,愿效犬马之劳,供驱策!”
刘备大喜,连忙起身扶住张昭:“得子布相助,如旱苗得甘霖!备之后方,可无忧矣!”
收服张昭后,刘备未在彭城多作停留,留下部分亲卫协助张昭处理家事,约定在郯城会合后,便与典韦等人继续南下,前往广陵。
广陵郡在太守赵昱的治理下,民生较为安定,未受大的战火波及。刘备一行悄然抵达张纮隐居的乡间宅院。
相较于张昭的严肃持重,张纮更显清逸洒脱。对于刘备的突然到访,他似乎并不十分意外。
“子纲先生,备慕名而来,唐突之处,还望海涵。”刘备依旧态度谦恭。
张纮请刘备入内,淡然笑道:“使君之名,如雷贯耳。只是不知使君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刘备叹息一声,道:“备听闻先生曾为孙伯符谋划,指点其南渡丹阳,立足江东,其策高瞻远瞩,令备钦佩不已。”
提到孙策,张纮眼中闪过一丝惋惜与无奈:“可惜,伯符将军虽勇,却未能尽听良言。执意依附袁术,又强行攻伐陆文休,已失江东士族之心,恐难成大器矣。”他看向刘备,目光变得深邃,“倒是使君,稳扎稳打,先定青徐,内修仁政,外御强敌,根基日渐深厚,方是成大事之象。”
刘备心中一动,知道张纮已然看透了自己的来意和潜力。他不再绕弯子,直言道:“先生洞悉世事,备不敢相瞒。如今汉室倾颓,天下纷乱,备虽不才,亦欲匡扶社稷,解民倒悬。然智术短浅,常感独木难支。先生大才,堪比子房、陈平,备恳请先生出山,助我厘定方略,共图大业!”
这番话,将张纮的地位抬得极高,诚意十足。
张纮看着刘备,这位以仁德着称的州牧,不仅亲自前来,言辞恳切,更对他如此推崇备至。对比孙策的急于求成和袁术的骄横无道,刘备的沉稳、真诚与展现出的潜力,无疑更具吸引力。
他沉默良久,仿佛在权衡历史的重量。最终,他缓缓起身,对着刘备深深一拜,语气郑重:“纮,山野之人,本欲苟全性命于乱世。然使君胸怀大志,仁德布于四海,更兼求贤若渴,以国士待我。纮,感佩莫名!愿竭此残年,附使君骥尾,效微薄之力,助使君成就王霸之业!”
“好!好!得子纲先生,乃备之幸,亦乃青徐百姓之幸!”刘备激动地握住张纮的手。
同样留下亲卫协助张纮处理后,刘备与典韦离开了张纮的居所。此行圆满收服二张,刘备心中豪情万丈。他并未立刻返回郯城,而是决定趁此机会,前往广陵治所,去见一见那位以刚直和善于治理地方着称的广陵太守——赵昱。广陵郡作为徐州南大门,其稳定与归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