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州牧府内,刘备与郭嘉对坐,几案上铺开着徐州及周边地区的舆图,旁边堆放着来自各郡的文书。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沉静而专注的面容。
“奉孝,文远在琅琊郡,进展似乎比预想的还要顺利。”刘备手指点向舆图上琅琊郡的位置,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
郭嘉拿起一份来自张辽和贾诩的联合简报,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文远将军雷厉风行,又有文和在暗处运筹,夜枭提供精准情报,配合无间。他们以协防名义入驻后,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先稳住了太守萧建,获取其名义上的支持。”
他详细阐述道:“随后,他们选择了几处最为桀骜、且与外界势力勾连甚密、或为祸地方已久的豪强与流寇作为目标,如东莞县的徐家、琅琊国的桓王残余势力等,以‘勾结外敌、祸乱乡里’之名,以雷霆手段予以铲除。此举既缴获了大量钱粮物资以充军资,又极大地震慑了其他心怀观望甚至敌意的势力。”
“同时,文远将军以其过人勇武和治军才能,开始整合郡兵,汰弱留强,并收编那些被剿灭豪强的私兵部曲,去芜存菁。再以我军青州模式,招募当地良家子入伍。不过数月,已练得五千劲卒,军容整肃,士气高昂。”郭嘉顿了顿,补充道,“最关键的是,文和先生已安排青州书苑培养的数十名精干吏员,逐步接手了琅琊郡各县的关键职位,如钱粮、刑名、户籍等。如今琅琊郡的军政实权,已悄然转移至我军手中。”
刘备点头:“萧建此人,倒是识时务。我仍让他坐在太守位上,并加以嘉奖,他非但没有抵触,反而对文远和文和的‘协助’感激涕零,全力配合。”
郭嘉笑道:“萧建自知才能平庸,琅琊豪强过去多有不服管教者,他束手无策。如今主公不仅保留其位,还替他‘解决’了这些难题,使郡内政令畅通,民生渐复,他这太守做得反而比以前舒心,自然心怀感激。此乃‘借势而为,润物无声’之策。”
刘备目光转向代表东海郡的郯城区域:“丹阳兵这边,曹豹及其麾下,近来与我青州将士融合得如何?”
郭嘉露出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笑容:“主公妙策。您时常亲自与曹豹将军谈心,甚至下场切磋武艺,子龙、子义、典韦、夏侯兰等将领也主动与丹阳兵将领交往,军中联谊、比武频仍。更重要的是,我军中完善的军校培训体系、济安堂的医疗保障、以及优厚的待遇和公平的晋升渠道,让丹阳兵将士切实感受到了与我青州兵并无二致,甚至犹有过之。”
他拿起另一份报告:“尤其是济安堂的设立,那些在战场上受伤的丹阳兵老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心救治和护理,许多原本可能残疾甚至丧命的伤势得以痊愈,此事在丹阳兵中引起了极大震动。他们真切体会到,跟随主公,不仅仅是卖命,更是有价值、有保障的。如今,丹阳兵将士对进入军校培训已不再排斥,甚至颇为积极,希望能学到更多新式战法和指挥技巧。曹豹将军见此情形,加之主公对他信任依旧,委以协防东海重任,其心中那点隔阂早已消融。丹阳兵的换装与整训,正在稳步推进,其战斗力提升显着,且对主公的忠诚度与日俱增。”
刘备满意地舒了口气。整合丹阳兵,是他稳定徐州内部军事力量的关键一步,现在看来,效果显着。
“广陵那边,公佑应该已经到了吧?”刘备问道。
“到了。”郭嘉肯定道,“管承与徐盛的水师护送,一路无恙。孙公佑带着大批军械、粮秣、新式农具以及部分精锐士兵抵达广陵,赵昱初时还有些疑虑,但见到实实在在的物资和支持,尤其是主公允诺他‘一应需求,尽管提’的态度,其态度明显软化。”
郭嘉继续分析:“赵昱此人,能力不俗,但性格刚直,此前被陶谦疏远,心中难免有怨。主公如今不仅留用他,还给予如此大力支持,助他抵御袁术,可谓正中其下怀。他主动留下孙公佑协助处理广陵事务,既是对公佑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向主公示好的姿态。公佑留在广陵,正好可以协助赵昱理政,加强我军对广陵的影响力,同时也能更清晰地掌握袁术方向的动向。”
“此外,”郭嘉补充道,“神工营的张全、夏薇等人也已分赴琅琊、东海、广陵三郡,指导兴修水利,推广青州成熟的农业技术和新式农具,此举深得民心。他们明里协助农事,暗里则按照主公提供的图纸,正在各地勘探矿藏,尤其是铁矿与铜矿。若有所获,对我军未来的军械打造、钱币铸造,意义重大。”
刘备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郯城渐复生机的景象,缓缓道:“琅琊整军,东海融兵,广陵固防,三郡深耕,内修政理。奉孝,但这还远远不够,外部的威胁,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
郭嘉也站起身,来到刘备身侧,目光锐利:“主公所言极是。袁绍在北,虎视眈眈;袁术在南,蠢蠢欲动;曹操虽暂退,其心难测。我们必须抓紧这难得的喘息之机,尽快将徐州彻底消化,转化为真正的力量。”
两人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紧迫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