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盘中突发一份四十页的“做空报告”。
标题很刺激:“供应链只是ppt,昆仑只是灯光秀”。报告里夹带着几张被精心挑选的“异常图片”、几条断章取义的“匿名访谈”,以及一堆“行业专家”的空泛引用。
开盘五分钟,几只与未来科技生态相关的股票被砸出大阴线,评论区开始涌出熟悉的话术:“退潮见真相”“伪装的皇帝”。
“不是第一次了。”李军把做空报告拍在桌上,“老配方:恐吓—扩散—借券—挤压。”
“这次我们换配方。”林杰把‘能交付证明’数据室推到大屏,“打开。”
——
数据室里,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过程与结果”被拆成可验证的实物:
“Spc曲线与cpk统计、一线抽检视频、入围测试全流程回放、出厂批次可追溯、客户侧上线日志与返工记录、‘质量红黄牌’历史。”
每一条都有时间戳与签名;每一个批次都有“责任人—抽检—回访”的链路;每一段视频都可被第三方随机抽查进行比对。
“发布给所有人。”林杰说,“不设门槛。”
与此同时,“反做空条款”被启动:
“一,核心成员持股锁定;
二,董事会通过回购权限,允许在异常波动期间进行定向回购并注销;
三,流通盘借券余额触发‘压缩机制’,由合作券商执行;
四,针对做空报告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要求‘数据提供方’在48小时内给出‘证据链’说明;
五,公告‘能交付证明数据室’对市场开放。”
——
下午两点,盘面出现第一个“反常象”:借券余额忽然在十分钟内急剧下降,价位在一个小时内从下跌转为横盘震荡。
“他们以为我们会去‘护盘’。”李军看着盘口,“实际上我们在‘护真’。”
“再上‘现场’。”林杰点开直播。
画面里是某大型系统集成商的入围测试现场:极端温度、强电磁干扰、潮热循环……网控板在“受虐”,日志像雪刷下来。最后绿灯亮起,第三方见证当场签名。
“请做空方用同等的证据链来反驳。”直播间右下角的一行字,让评论区的节奏明显变了。
“这波是反杀。”
“这才是‘护盘’。”
一位老股民在评论里写:“今天学会了‘看真’。以后再有人拿‘匿名图’来吓我,我就去‘数据室’找‘签名与时间戳’。”
——
第二天,做空方发了“澄清”:我们从未否认对方存在某些“合格批次”,我们质疑的是“整体质量”。
门户‘调查编辑部’把他们“整体质量”的引用一条条拆开:
“这段引用的是三年前的‘匿名论坛帖’,无来源签名;
这段引用的是某竞争对手的‘行业白皮书’,但数据来源被掩盖;
这段引用的‘测试视频’,帧率与时间戳自相矛盾。”
“请用证据链说话。”
同时,合作券商披露了“压缩机制”的执行情况:某些账户的借券已被强制回补。盘面上的红绿转换,比任何解释更直观。
——
第三天,数据室迎来第十万名访问者。一位普通散户在评论区写道:“我第一次看到一家企业把‘证据室’开给所有人。这不是‘护盘’,这是‘教我怎么分辨真伪’。”
林杰在笔记上写:“市场不是只要涨跌,它也想要‘可验证的真’。”
下午,做空报告的作者被曝早年“翻车史”与“引用造假”。他们删帖,关评,贴上“为公共利益”的遮羞布。门户的评论里,置顶了四个字:
“请直接道歉。”
——
收盘时,盘面回到平静。林杰把“反做空条款”的日志打印出来,最后一行写着:“这不是某次胜利,这是一个流程。”
夜里,他把“能交付证明数据室”的地址写在白板的正中央:“让市场也有‘证据链’。”
第二天一早,一家券商的研究员打来电话:“能不能把‘数据室’做成‘行业公共品’?”
林杰答:“能,前提是‘引用要签名—更正要公示’。别再让‘匿名截图’当‘证据’。”
“我们愿意做第一家。”
“欢迎。”
——
第三周,“数据室双周报”上线:
“出厂批次:xx;入围测试:xx;客户上线:xx;问题回溯:xx;修复闭环:xx;‘红黄牌’:xx(红xx、黄xx);撤销黄牌:xx;永久红牌:xx。”
财务把“白名单供应链金融”指标同步公开:
“放款xx,平均账期由45天降至30天;红牌供应商暂停;黄牌整改观察;违反者自动退出。”
有投资者在评论区问:“你们这是在‘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李军回:“对。也请你们一起看火。”
“看火的好处是——下次再有人拿‘匿名截图’来吓你,你知道去哪看真。”
一位长期跟踪产业的分析师写下“行业观察”:
“这是第一次有人把‘供应链护城河’从‘故事’变成‘证据’。‘能交付证明数据室’或将成为行业标配。”
——
假证据室拆解(演示):
“样例一:‘匿名截图’无签名—时间戳可被二次编辑—无第三方见证—不可复检;
样例二:‘剪辑视频’帧率\/音轨不一致—哈希与公证副本不匹配;
样例三:‘引用造假’—源文档被涂抹关键出处—原报告打上‘不对外’水印。”
门户把“假证据室”与“能交付证明数据室”并排展示,要求每一条引用都带“签名—时间戳—见证—可复检”。
评论区冒出一句:“原来分辨‘真\/伪’也可以被‘一眼看懂’。”
——
监管工作坊(纪要):
“主题:把‘数据室’做成‘行业公共品’。”
共识三条:
“一,‘只读—签名—见证’是底线;
二,‘引用—回溯—更正’是闭环;
三,‘透明—不暴露隐私’是边界。”
行业协会表示,将推动“能交付证明数据室—公共规范”起草。三家券商、两家龙头上下游企业现场报名参与。
——
盘后AmA(节选):
“q:回购注销是否透支未来?”
“A:只在‘异常波动’时触发,与‘压缩机制’协同,核心仍是‘护真’。”
“q:如何识别‘截图拼接’?”
“A:看签名\/看见证\/看只读,截图不是证据,证据需可复检。”
“q:是否担心‘透明—被狙击’?”
“A:担心。但更担心‘不透明—劣币驱逐良币’。我们选择‘用真相做护城河’。”
——
周末,‘数据室’开放了一场线下参观:
一位老股民摸着打印好的“签名\/时间戳\/见证”样张说:“我第一次知道,投资不只是赌涨跌,还能学会‘怎么辨真假’。”
林杰在留言本写下:“愿每个普通投资者,都拥有‘看真’的工具。”
——
“看真三步—投资者教育短片(脚本节选)”上线:
镜头一:主持人拿出一张“匿名截图”。
“第一步:看签名。”画面切换到“签名指纹—签发机构—只读副本”。
“第二步:看来源。”叠加“引用—原始报告—公证副本”。
“第三步:看更正。”展示“更正公示—修复回溯—责任人\/时限”。
主持人合上卡片:“截图不是证据,证据要可复检。”
镜头二:切到“能交付证明数据室—公众版”。
“过程与结果—签名与时间戳—第三方见证—可复检”四个标签高亮。
屏幕右侧弹出提示:“学习完成—已获得‘看真徽章’(可选)。”
——
“行业透明看板(首月)”发布:
“数据室访问xx万;带签名引用占比xx%;更正公示时效中位数xx小时;
投资者教育短片观看xx万次,‘看真徽章’领取xx万;
匿名截图在主流平台的出现率下降xx%。”
看板底部是一行小字:“透明不是一次热闹,是一套可追踪的习惯。”
——
中型制造企业A宣布接入“数据室—企业版”。
“我们把‘过程与结果’开给客户。”A司cto在内网写道,“第一天压力很大,第三天觉得踏实:客户不再找销售吵架,直接在‘数据室’看‘能交付证明’。”
门户转载了这条内网帖,评论区清一色“建议同行抄作业”。
——
月末复盘会上,法务补充:“针对做空报告中的‘第三方数据提供方’,已有两家在时限内交付‘证据链说明’,一家具‘匿名截图’被驳回,列入‘风险名单’并公示。”
林杰在白板写下下一月目标:
“1)‘行业公共规范(草案)’对外征求意见;
2)‘看真三步—进校园\/券商\/社群’巡讲30场;
3)‘数据室’增加‘违规告警’与‘截图比对’工具,自动识别疑似拼接。”
他停顿了一秒,又加了一行:“继续用‘真’做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