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上的风忽然停了,连秋阳都像是屏住了呼吸,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五十步外的箭靶上。左卫营的第十名箭手深吸一口气,右手食指松开弓弦 ——“咻” 的箭矢划破空气,稳稳扎进靶心,朱红漆痕被箭尖戳得向外晕开,与之前九支箭的落点几乎重叠。
“好!又是一个正中靶心!” 左卫营的士兵爆发出欢呼,秦虎拍着大腿喊得嗓门都哑了,“李勇这小子,没白教!”
裴安却没放松,他紧盯着右卫营的最后一名箭手 —— 那是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手指因常年拉弓布满厚茧,此刻正将箭矢搭在弦上,目光像鹰隼般锁定靶心。赵刚站在他身后,双手紧握成拳,嘴唇动了动,虽没出声,却能看出是在叮嘱 “稳住”。
“咻 ——”
右卫营的箭矢也飞了出去,擦着左卫营的箭杆,同样扎进靶心,箭尾的羽毛还在微微颤动。
“正中靶心!右卫营也是正中靶心!” 校场东侧响起骚动,右卫营的士兵们瞬间沸腾,赵刚紧绷的脸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快步上前拍了拍那箭手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激动:“好小子!没给右卫营丢人!”
内侍跑过去清点靶心箭矢,回来时手里捧着两个箭囊,高声宣布:“左卫营十箭全中靶心,右卫营十箭全中靶心,首轮平局!”
“平局?” 秦虎皱起眉,扯着嗓子喊,“再比!比八十步!咱们的人能射中八十步靶心,他们未必行!”
赵刚立刻接话:“比就比!谁怕谁!八十步就八十步,咱们也能中!”
观看台上的李世民饶有兴致地放下茶杯,对着身边的秦琼笑道:“没想到这两个营的箭手竟有这般本事,五十步全中靶心,倒是少见。” 秦琼点点头,目光落在箭靶方向:“陛下,左卫营的箭手是按禁军标准练的,八十步应该没问题;右卫营的人虽出身南衙,却也有几个好苗子,这局怕是还得僵持。”
果然如秦琼所言,八十步比试依旧难分胜负。左卫营的李勇亲自上场,箭矢射中靶心边缘,右卫营的箭手紧随其后,同样命中边缘;再比七十步移动靶,双方各失一箭,依旧平局。校场上的士兵们从最初的欢呼变成了屏息凝视,连风掠过甲胄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罢了罢了,” 李世民忽然站起身,对着内侍摆了摆手,“箭术比试就到这里吧,双方实力相当,算平局。朕倒没想到,公主府的府卫里竟有这么多好箭手,倒是让朕想起当年在战场上的日子了。”
他说着,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回忆往昔:“当年朕打洛阳,秦琼将军在八十步外一箭射穿敌军将领的铠甲,那才叫痛快!今日见他们射箭,朕的手也痒了,来人,取朕的弓来!”
内侍赶紧应声,快步去取弓箭。长孙皇后有些担忧地拉了拉他的袖子:“陛下,小心些,您许久没射箭了。” 李世民笑着拍了拍她的手:“放心,朕还没老到连弓都拉不动。今日高兴,射两箭过过瘾。”
很快,内侍捧着一把雕花牛角弓和一壶箭矢走了过来。这弓是李世民当年征战时用的,弓臂上刻着细密的云纹,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刀痕,是当年战场上留下的印记。李世民接过弓,试了试弓弦的张力,眼神里渐渐染上当年金戈铁马的豪情,大步走下观看台,朝着箭靶方向走去。
校场上的士兵们纷纷退到两侧,给李世民让出空间。裴安也跟着后退,目光却始终警惕地扫过人群 —— 刚才比试时,他就觉得右卫营的几个士兵神色有些异常,此刻皇帝亲自下场,更是容不得半点差错。小清和夏荷也挤到栏杆边,眼里满是紧张,小清还小声念叨:“陛下一定要小心啊。”
李世民站在六十步外,左手托着弓,右手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他深吸一口气,身体微微侧转,腰背挺直,目光紧紧盯着靶心,像一尊蓄势待发的猛虎。校场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着看皇帝射箭。
“咻 ——”
箭矢如流星般飞出,稳稳地扎在靶心正中央,箭尾的羽毛剧烈颤动,像是在炫耀这精准的一击。
“好!” 校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大臣们纷纷起身鼓掌,长孙皇后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李世民也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再取一支箭,突然听到人群中传来一声暴喝:“为太子尽忠!”
话音未落,一个身穿右卫营甲胄的刀盾兵突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手里握着木制大刀,朝着李世民的头部狠狠劈去!那刀虽没开刃,却也带着十足的力道,若是劈中,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小心!” 裴安几乎是本能地冲了出去,手里刚好握着准备马战比试时用的圆盾,他猛地将盾举过头顶,“砰” 的一声,木制大刀狠狠劈在盾面上,震得裴安手臂发麻,虎口都渗出了血。
可危机还没结束!不远处的两名右卫营弓箭手突然张弓搭箭,箭矢直指李世民的胸口,箭头闪着冷光 —— 那根本不是比试用的特制箭头,而是磨得锋利的铁箭!
“有刺客!” 秦虎嘶吼着冲过来,却已来不及。裴安见状,想都没想,猛地转身挡在李世民身前,将圆盾护在皇帝头部。“咻咻” 两声,两支铁箭先后射来,第一支箭射中裴安的左肩,箭头穿透薄甲,深深扎进肉里;第二支箭射中他的右肋,鲜血瞬间染红了玄色甲胄,顺着甲片的缝隙往下淌,滴在地上,溅起细小的血花。
“裴安!” 李世民惊呼出声,伸手扶住摇摇欲坠的裴安。裴安只觉得胸口一阵钻心的疼痛,眼前开始发黑,却还死死攥着圆盾,声音微弱却坚定:“陛…… 陛下…… 没事吧……”
“朕没事,你撑住!御医!快传御医!” 李世民对着观看台大喊,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慌乱。
校场上瞬间乱作一团。高阳公主疯了一样从观看台上跑下来,鞋都跑掉了一只,冲到李世民和裴安身边,确认李世民无碍,心放了大半,但看着裴安满身是血的样子,依然焦急万分:“裴安!你别有事!你不能有事!”
小清和夏荷也跑了过来,小清看到裴安倒在血泊中,脸色瞬间惨白,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最后眼前一黑,“扑通” 一声晕了过去。夏荷赶紧扶住她,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掉下来,却还强撑着喊道:“小清!你醒醒!裴校尉会没事的!”
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三位老将反应最快,他们迅速围住李世民,同时下令:“抓刺客!别让他们跑了!” 左卫营的士兵们也回过神,纷纷拔出刀,朝着那三个刺客冲去。
那刀盾兵见刺杀失败,想转身逃跑,却被秦虎一脚踹倒在地,死死按在地上;两名弓箭手刚想再射箭,就被尉迟恭的亲兵制服。可还没等审问,三个刺客突然同时张开嘴,嘴角流出黑色的血 —— 他们竟在衣领里藏了毒药,咬碎后立时毙命。
“陛下,刺客服毒自尽了!” 亲兵检查完尸体,对着李世民躬身道,语气里满是遗憾。
李世民脸色铁青,目光扫过地上的三具尸体,又落在裴安身上 —— 年轻人的脸色已经苍白如纸,呼吸微弱,鲜血还在不停地从伤口渗出,染红了他的手。“御医呢?怎么还没来!” 李世民对着远处大喊,声音里带着震怒。
“陛下,御医来了!” 内侍带着几个身穿官服的御医跑了过来,手里提着药箱。御医们赶紧蹲下,给裴安检查伤口,其中一个老御医摸了摸裴安的脉搏,脸色凝重地说:“陛下,这位壮士左肩和右肋都中了箭,右肋的箭离心很近,失血过多,情况危急,需立刻止血,否则怕是……”
“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救活他!” 李世民打断老御医的话,语气不容置疑,“宫里所有的药材,只要你需要,立刻去取!若是救不活他,你们也别活了!”
“是!臣等定当尽力!” 老御医赶紧应道,从药箱里取出止血的草药和针线,开始给裴安处理伤口。高阳公主跪在旁边,亲手给裴安擦去脸上的血迹,眼泪滴在他的脸上,却不敢哭出声,怕影响御医诊治。
夏荷抱着醒过来的小清,小清还在小声啜泣,眼神死死盯着裴安,嘴里不停念叨:“裴安,你一定要醒过来…… 你答应过要带我去看曲江池的秋景…… 你不能说话不算数……”
观看台上的长孙皇后也走了下来,看着地上的血迹和昏迷的裴安,眼里满是心疼,对着李世民小声说:“陛下,这刺客喊着‘为太子尽忠’,怕是有隐情,此事需好好调查,回宫吧。”
李世民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冷意:“此事朕自有定论。先救活裴安,其他的事,等他醒了再说。” 他看着被御医抬上担架的裴安,心里满是感激 —— 若不是裴安舍身相救,今天倒下的就是他了。这个年轻人,从护高阳公主,到护他这个皇帝,两次舍命,这份恩情,他必须报答。
校场上的士兵们也都安静下来,看着裴安被抬走,眼神里满是敬佩。左卫营的士兵们红着眼眶,拳头紧握 —— 他们的校尉为了救陛下,再次身受重伤,他们一定要守护好陛下,待查清刺客的幕后主使,为裴安报仇。
右卫营的赵刚站在人群中,脸色苍白,看着地上的三具刺客尸体,心里满是后怕 ——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营里竟有刺客,若是被陛下迁怒,右卫营所有人都得遭殃。他赶紧走到李世民面前,跪倒在地:“陛下,臣不知营里竟有刺客,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李世民看了赵刚一眼,语气冷淡:“此事与你无关,但右卫营的人,你需好好审查,若是再查出有问题,你提头来见。”
“是!遵旨!” 赵刚赶紧应道,心里松了口气。
秋阳渐渐西斜,洒在校场的血迹上,泛着诡异的红光。刺客的尸体被抬走了,可校场上的紧张氛围却丝毫未减。大臣们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刚才的刺杀事件,都觉得此事不简单,背后定然有人指使。太子李承乾站在一旁,脸色苍白,眼神躲闪,不敢与任何人对视;魏王李泰则皱着眉,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高阳公主和夏荷、小清跟着担架,朝着静思院的方向走去。高阳公主边走边对御医说:“一定要救活他,静思院的院子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里面的药材不够,立刻去宫里取,别耽误了病情。”
“是,公主殿下。” 御医赶紧应道。
裴安躺在担架上,意识模糊中,似乎听到了高阳的哭声,听到了小清的啜泣,还有夏荷温柔的呼唤。他想睁开眼,却怎么也睁不开,身体越来越冷,像是又回到了前世猝死在电脑前的那一刻。可他不想死 —— 他还没看到左卫营赢下比武,还没实现 “翊麾校尉” 的梦想,还没带小清和夏荷去看曲江池的秋景,他还没在这个大唐,真正活够……
“裴安,你撑住……” 高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要是醒了,我…… 我答应你,让你做公主府卫的统领,让你带着弟兄们随军出征,让你娶小清和夏荷…… 你一定要醒过来……”
裴安的嘴角似乎微微上扬,却再也没了动静。担架继续往前走,朝着静思院的方向,朝着生的希望。而校场上,李世民看着担架消失的方向,心里暗暗发誓:裴安,你一定要活下来,朕欠你的,定会百倍偿还。
一场箭术比试,最终以刺杀事件收尾。平静的公主府校场,瞬间变成了阴谋的舞台。而裴安的生死,不仅关乎他自己,更关乎大唐的未来 —— 那三个刺客喊出的 “为太子尽忠”,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大唐的朝堂上,漾起了层层涟漪,谁也不知道,这涟漪最终会掀起怎样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