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宗派出的两名弟子,周清和吴远,此刻正站在西荒山外围那片狼藉的河滩地上,眉头紧锁。他们穿着普通散修的粗布衣衫,收敛了宗门弟子特有的气息,但眼神中那份经过系统培养的审视和冷静,与周围狂热的人群格格不入。
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尘土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眼前是一片混乱的景象:修士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挖掘、争抢,为了半块刻着模糊纹路的石头都能吵得面红耳赤。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古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乌烟瘴气。”吴远低声嘟囔了一句,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嫌弃。他在青木宗内门弟子中也算佼佼者,何曾见过这等底层散修如同蝗虫过境般的场面。
周清年纪稍长,性子也更沉稳些。他轻轻摇头,低声道:“莫要小觑。宗主让我们来,自有道理。仔细看,莫要理会这些纷扰。”
两人没有像散修那样盲目加入抢夺,而是如同潜入水底的鱼,悄无声息地在人群中穿梭。他们的目光锐利地扫过一个个摊位,重点观察那些带有刻痕的残片,尤其是玉简、骨片和某些特殊石材的碎片。
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与散修截然不同的东西。
散修们大多只关注残片是否“像”功法,或者上面有没有“神秘符号”。而周清和吴远,则凭借宗门系统学习的知识,开始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吴师弟,你看这块。”周清在一个摊位前蹲下,指着一块暗红色的石片,上面刻着几个扭曲的符号,旁边还有一些细密的、如同刻度般的短线。“这符号我不认识,但你看这些刻度,排列极有规律,间隔均匀,像是某种……计量单位?”
吴远凑近仔细看,点了点头:“有点像我们丹房称量灵草用的‘星刻’,但细分更精密。还有旁边这个符号,像不像一个简化了的‘鼎’或者‘炉’的形状?”
摊主见两人对这块他本来没太在意的石片感兴趣,立刻热情地推销起来。周清没多废话,用几块下品灵石换下了石片。
继续前行,他们又发现了几块类似的残片。有的上面刻着类似草药形状的图案,旁边配有简略的注解符号,虽然看不懂,但结构清晰;有的则刻着复杂的几何图形,线条精准,仿佛某种阵法或器械的局部构图;甚至还有一块残破的陶片上,用极其纤细的线条描绘着山川地貌的轮廓,旁边标注着他们完全不认识的文字。
“不对劲……”周清停下脚步,眉头皱得更紧了,“吴师弟,你发现没有?这些残片上的内容,似乎……分门别类?”
吴远也意识到了:“没错!刚才那块像是丹道计量,这几块有草药图,那边还有阵法构图和地图……这不像是一门功法的残篇,倒像是……像是一整套不同领域知识的碎片!”
这个发现让两人心中一震!如果只是一门炼气法诀,再厉害也是孤例。但如果这些散落的残片,分别属于丹道、器道、阵道、地理等诸多不同领域……那背后蕴含的意义就太可怕了!这指向的不是某个上古修士的传承,而可能是一个完整的、高度发达的上古文明的知识体系残留!
他们强压下心中的惊骇,开始更有目的地收集。不再局限于“可能有用”的功法残片,而是尽可能收集不同类别、带有明显知识痕迹的实物。他们用宗门提供的、远比散修丰厚的灵石,悄无声息地换来了十几块特征各异的残片,小心地收好。
同时,他们也密切关注着散修中那些“研究者”的动向。他们看到孙铭、赵小七等人被狂热的人群冲散,艰难地试图维持秩序,但收效甚微。也听到了关于又有新的“功法残篇”被拼凑出来的零星消息,但经过他们初步判断,大多杂乱无章,远不如最初的“淬灵法诀”有逻辑性,很可能是胡乱拼凑甚至伪造的。
几天后,周清和吴远带着收集到的残片和观察记录,悄然离开了混乱的西荒山,返回青木宗。
青木宗,器堂偏殿。
几位擅长鉴定和考古的长老,以及器堂、丹堂的执事,围着周清二人带回来的残片,仔细研究着,殿内一片寂静,只有偶尔响起的小声讨论。
“嗯……这计量刻度,确实精密,远超我宗现行标准。”
“这草药图……形态古朴,旁边注解符号结构严谨,不似伪作。”
“最奇的是这块阵图残片,虽然只是边角,但构型思路……闻所未闻,似乎蕴含另一种阵法理念。”
“还有这地图残片,绘制手法高超,这山脉走向……似乎与现今地貌有细微差异,莫非是上古地形?”
长老们越看越是心惊。这些残片单看一件,或许价值不大。但放在一起,所展现出的那种系统性、专业性和高度的文明特征,让他们无法再将其视为偶然或骗局。
“看来……宗主猜测是对的。”一位白发长老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凝重,“西荒山外围散落的,恐怕真是一个失落上古文明的‘知识碎片’。其涵盖范围之广,技艺之精,恐怕……超乎我们的想象。”
“若真如此……”另一位长老眼中闪过一丝热切,“哪怕只能从中还原出十之一二,对我宗在丹、器、阵等方面的提升,将是不可估量的!”
宗主听完汇报,沉默良久,最终下令:“加派人手!不要与散修争抢,重点收集有明确知识特征的残片,尤其是非功法类的!同时,在宗门内成立一个临时‘古物研析小组’,由器堂、丹堂、经阁抽调精干弟子,专门负责整理、分类、研究这些碎片!”
类似的场景,也在黑水门等几个中小宗门内上演。这些宗门的高层,在拿到弟子带回的实物和分析报告后,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变成了高度重视!
他们意识到,西荒山的价值,或许远不止那几处高不可攀的核心遗迹。其外围广泛散布的“知识碎片”,就像一座露天的、未被开发的巨型宝藏!虽然破碎,但只要能大量收集、系统研究,就有可能拼凑出那个失落文明的科技树轮廓,从而获得跨越式的启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