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第一周,整个中国的篮球圈被一颗从大洋彼岸掷来的惊雷彻底引爆。印第安纳步行者,这支原本在中国只有资深球迷才会关注的球队,因为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名字——李特,以一种蛮横的姿态,闯进了几乎所有关心篮球的中国人的视野。
“总决赛!李特进总决赛了!”
这个消息像野火一样,从各大门户网站的体育版头条,迅速蔓延到街头巷尾、大学宿舍、办公室格子间。不同于姚明作为状元秀、中国篮球旗帜的那种带着厚重期望的关注,李特这次带来的,是一种更纯粹、更炸裂的震撼。
“他不是去沾光的,他是去当核心打的!”
这个认知,让无数中国球迷,尤其是年轻球迷,陷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兴奋。
天涯社区-篮球公园版块,彻底疯了。
一个标题为【李特真神!东决mVp表现干翻活塞!总决赛干湖人!】的帖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刷新着回复。
楼主“风清扬杨”激情开帖:“兄弟们!都给我哭!李特东决最后一场,带着没有小奥的步行者,在奥本山宫殿把活塞那帮肌肉棒子给屠了!全场掌控攻防,关键时刻连得8分锁定胜局!这他妈是二年级?这他妈是超巨!”
楼下立刻盖起高楼:
“2楼!李特牛逼!看湿了!最后时刻对比卢普斯说的那句‘这才叫结合体’,霸气侧漏!”
“我早就说了!李特比某些在NbA看饮水机的强多了!人家是实打实打出来的!活塞四个全明星级别的防守者,被他一个人搅得天翻地覆!”
“理性讨论,李特这东决表现,是不是已经超越姚明本赛季了?(非引战,纯技术讨论)”
“楼上滚粗!大姚是内线支柱,李特是外线核心,路线不同!都是咱们的人,吵个屁!一起支持就完了!”
当然,也少不了看衰和冷嘲热讽的:
“呵呵,步行者走了狗屎运而已。等着看总决赛被湖人F4打回原形吧。奥尼尔会把步行者内线拆成碎片,李特?在科比面前就是个弟弟。”
“就是,打个活塞就吹上天了?活塞什么进攻水平?湖人什么进攻水平?等着被横扫吧。还华侨,人家美国人好不好,你们高潮什么?”
这种言论立刻遭到了围攻:
“跪久了站不起来了?湖人强就不能赢了?篮球是圆的懂不懂?李特身上流的就是中国人的血!”
“那个说李特是美国人的,你户口本上是不是就你一页?人家拿的是中国护照!官方认证的中国人!”
“湖人球迷滚回你们的板块去!这里是步行者和李特的地盘!”
版主不得不连续封禁了几个言辞过于激烈的账号,并在公告区置顶:“理性讨论,禁止人身攻击,支持所有在海外奋斗的中国运动员!”
与此同时,新浪NbA聊天室里,滚动刷屏的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李特77号球衣国内哪里能买到正版?在线等,急!”
“组团去印第安纳看总决赛有没有?”
“听说央视收视率破纪录了!比去年姚明首秀还高!”
“李特这波能带动多少国内小孩打篮球?意义太大了!”
“赌五毛钱,李特总决赛场均20+!”
“我赌一块!步行者至少赢两场!”
各种夸张的网名和火星文表情充斥着屏幕,洋溢着那个年代网络特有的质朴与狂热。
线下,热潮同样汹涌。
北京王府井的耐克旗舰店,店员惊讶地发现,原本销量一般的步行者队周边t恤和帽子,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很多人指名要印有“LI”和“77”的号码。店长紧急打电话向总部调货。
上海徐家汇的篮球公园,野球场上穿着李特同款77号球衣的年轻人明显增多,他们模仿着他的后撤步跳投和背后运球,尽管动作稚嫩,但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代入感。
广州一家体育报纸更是用整个头版刊登了李特在东决赛后与米勒拥抱的大幅照片,标题只有两个字:“华魂!”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也卖到脱销。
校园里,男生们课间讨论的不再只是火箭和姚明,而是增加了大量关于步行者战术、李特技术特点的分析。老师们发现,一些平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男生,居然能对着画满战术跑位的草稿纸讲得头头是道。
央视的《篮球公园》节目制作了李特的专题片,详细回顾了他从印第安纳大学成名,到选秀进入步行者,再到本赛季尤其是季后赛的爆发。张合理指导在节目中激动地说:“李特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一种黄种人后卫,凭借智慧和全面技术,在NbA最高舞台上担任核心球员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得分,是防守,是组织,是关键时刻的大心脏!这对中国篮球的启示是巨大的!”
当然,在一片沸腾之中,也夹杂着一些冷静(或者说悲观)的声音。一些专业的体育评论员在报纸专栏中指出,步行者内线缺兵少将,面对拥有历史级统治力奥尼尔的湖人,胜算渺茫。美国各大媒体的预测几乎一边倒地看好湖人轻松夺冠。
但这些“冷水”,并没有浇灭大多数中国球迷的热情。
用某个论坛高赞回复的话说:“就算被横扫,能站在总决赛的地板上和oK组合过招,李特就已经赢了!他证明了我们中国球员,也能在NbA打得风生水起,也能在季后赛carry球队!这就够了!剩下的,干就完了!”
这种“虽败犹荣”的悲壮感,混合着民族自豪带来的极度兴奋,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强大的凝聚力。一时间,无数原本并非篮球迷的中国人,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即将到来的NbA总决赛,投向那个身披步行者77号球衣、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小子。
李特,这个名字,在2004年的初夏,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中国体育的上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篮球的狂欢,更是一种关于身份认同和无限可能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