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送来的港式点心还带着余温,香甜的气息暂时驱散了办公室里积压的疲惫和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林小溪小口吃着,胃里暖和了,连带着紧绷的神经也似乎松弛了些许。陈默体贴地没有久留,只是叮嘱她早点休息,便驾车离开了。
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将那点心的包装盒仔细收好,林小溪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电脑前。短暂的放松像是偷来的时光,现实的工作依然堆积如山。她点开邮箱,准备处理最后几封邮件然后下班,一封来自法务部协作系统的待办通知却弹了出来——关于“城市焕新”项目与“数海科技”数据合作模型的最终合同审阅流程,需要她作为业务接口人进行最终确认。
“数海科技”是近期在数据挖掘领域声名鹊起的一家新锐公司,其提供的“用户画像精准构建模型”是“城市焕新”项目市场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服务定制的核心引擎,也是前期顾言琛亲自拍板引入的关键技术合作方。合同的主要条款早已由法务和采购部门敲定,此刻发送给她,更多是走一个形式上的最终确认流程。
若是放在几周前,林小溪或许只会大致浏览一下与自己业务相关的部分,确认模型交付标准、服务等级协议(SLA)等细节无误后,便会点击“确认”。但如今,在顾言琛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养成的习惯,让她对经手的每一份文件都抱有极大的审慎。
她泡了一杯浓茶,驱散刚刚因甜食而泛起的些许困意,然后点开了那份长达数十页的合同附件。
起初,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合同条款清晰,权责明确,法务部的批注意见也密密麻麻,覆盖了常见的风险点。林小溪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目光扫过那些枯燥的法律术语,不敢有丝毫懈怠。
时间在静谧的办公室里悄然流逝,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次熄灭,只剩下零星的光点,如同旷野中的孤星。
当她读到附件三,关于“数海科技”提供的模型所依赖的“底层数据来源授权与合规性声明”时,她的目光猛地顿住了。
声明写得冠冕堂皇,罗列了一系列数据来源,声称均已获得合法授权,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声明的最后,用极小的字体、几乎像是刻意隐藏般附加了一条备注:“部分训练数据来源于第三方公开数据聚合平台‘datapool’的脱敏及匿名化数据集,该平台声称其数据获取符合其用户协议及适用法律。”
“datapool”……
林小溪的眉头紧紧蹙起。她对这个平台有印象,在读研期间做过相关课题研究时接触过。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数据平台,以其海量的数据源和低廉的使用成本着称,但也多次被媒体和学术界质疑其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用户授权的清晰度。尤其涉及到“脱敏”和“匿名化”数据,其边界往往非常模糊,很容易踩到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红线。
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了一下。
一种不祥的预感悄然蔓延。
她立刻放下合同,开始在内部数据库和公开网络中进行交叉检索。她调阅了所有关于“数海科技”和“datapool”的公开信息、行业分析报告,甚至找到了几篇学术界关于此类数据平台法律风险的探讨文章。
越是深入查证,她的脸色就越是苍白。
有证据显示,“datapool”平台上的部分数据,疑似通过爬虫技术从一些未明确授权可商业化的网站或App中获取,其“脱敏”技术也并非无懈可击,存在被反向识别和关联的风险。而“数海科技”的模型,恰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可能存在“原罪”的数据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旦未来有数据主体提起诉讼,或者监管机构介入调查,发现“数海科技”使用的底层数据存在授权瑕疵,那么整个“城市焕新”项目都可能被拖入法律纠纷的泥潭!项目声誉受损、巨额赔偿、甚至被迫中止……后果不堪设想!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让她握着鼠标的手微微颤抖。
这已不仅仅是商业风险,而是潜在的法律地雷!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看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已是凌晨一点。她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法务部值班律师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年轻的法务助理,听完小溪的描述后,他显得有些为难。
“林组长,这份合同我们法务部已经审核过好几轮了,‘数海科技’也提供了他们的合规声明。您提到的这个‘datapool’平台,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司法判决认定其数据非法。从纯粹的法律风险概率来看,可能……不算最高。” 法务助理的语气带着程式化的谨慎,“而且,这个模型是项目核心,顾总亲自盯着的,如果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会……”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小溪明白。可能会延误项目进度,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挑战顾言琛的决策,可能会给她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重新陷入死寂。只有电脑风扇运转的微弱嗡鸣,和她自己有些急促的呼吸声。
她瘫坐在椅子上,感觉浑身乏力。
说不说?
说,她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打上“杞人忧天”、“阻碍项目”的标签。顾言琛会怎么看她?会不会觉得她能力不足,或者是在借题发挥?他刚刚才因为她之前的风险提示而……虽然没有表扬,但至少默认了她的价值。这一次,她还要去触这个霉头吗?
不说,万一呢?万一这颗雷在未来爆炸了呢?到时候,不仅仅是公司利益受损,她作为业务接口人,是否也要承担失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她的职业操守和良心,能允许她明知存在隐患却视而不见吗?
脑海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激烈地打架。
一个声音在说:“林小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法务都说风险概率不高了,你何必出这个头?顾言琛是什么人?他既然敢用‘数海科技’,肯定有他的考量。你贸然提出质疑,只会让他觉得你不堪大用,甚至……讨厌你。”
另一个声音却在呐喊:“你的职责是什么?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粉饰太平!如果因为怕担责任就隐瞒风险,那和渎职有什么区别?顾言琛要的是一个能帮他扫清障碍的下属,还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她想起顾言琛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想起他在会议上冷硬却精准的提问,想起他邮件里那些不容置疑的要求。他会希望她隐瞒吗?
不,他不会。
他或许严苛,或许不近人情,但他要的是结果,是万无一失。任何潜在的风险,在他那里都是必须清除的障碍。
这个认知,像一道微弱的光,穿透了她内心的迷茫和恐惧。
她重新坐直身体,打开了周报的文档。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然后开始敲击。她用极其客观、谨慎的措辞,描述了在最终合同确认环节发现的关于“datapool”数据源的潜在授权风险,引用了查证到的相关报道和学术观点,并附上了她连夜整理的风险评估摘要和一份建议与“数海科技”就此条款进行进一步澄清、或者准备备选技术方案的简要建议。
她写得极其认真,每一个用词都反复斟酌,确保既清晰表达了风险,又不会显得过于危言耸听或带有个人情绪。
写完最后一句,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不管结果如何,她做了她认为对的事情。
点击“发送”键,将周报提交给顾言琛和项目组核心成员。
窗外,天色已经蒙蒙亮,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即将过去。
而她不知道的是,几乎在她邮件发送成功的同一时刻,总裁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弹出了新邮件提示音。彻夜未眠、正在审阅另一份并购案的顾言琛,几乎是立刻就点开了那封来自“林小溪”的周报。
他快速浏览着内容,当看到关于“datapool”风险提示的部分时,他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无比,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体也不自觉地微微前倾。他看得比任何部分都仔细,目光在那几行谨慎却坚定的文字上停留了许久。
他没有立刻回复。
而是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在寂静的凌晨显得格外低沉清晰:
“赵磊,立刻联系金杜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让他组织最好的知识产权和数据合规团队,我要在上午九点前,看到对‘数海科技’与‘datapool’数据关联性的最深度法律风险评估报告,不计成本。”
“另外,通知‘数海科技’,原定今天上午的合同签署会议暂时推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放下电话,他的目光再次落回电脑屏幕上那封邮件,发件人“林小溪”的名字,在微亮的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
林小溪在晨曦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公寓,内心充满不确定的忐忑。而城市的另一端,顾言琛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渐渐苏醒的城市,眼神深沉难辨。他手中握着的手机屏幕上,赫然是林小溪那份周报的页面。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情绪:“果然……还是这么敏锐,也还是这么……不怕死。” 这颗她亲手点燃的、关于风险的星火,究竟会引发怎样的燎原之势,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