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邮件带来的心理安慰,如同单薄的白纸,轻易就被现实刺穿。
接下来的几天,林小溪像是上了发条的陀螺,带领着小组全力投入到“城市焕新”项目市场分析框架的搭建中。她严格按照顾言琛邮件中的要求,将任务分解,搜集数据,组织讨论,常常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需要挤出来。办公室的灯,总是她所在的那一角亮到最后。
她几乎是屏着呼吸,将小组共同努力完成的第一版框架报告,在截止日期前发到了顾言琛的邮箱。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她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完成了一项极其艰巨的使命。连续几天的紧绷神经稍微放松,疲惫感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
她起身去茶水间,给自己冲了一杯速溶咖啡,靠着流理台,小口啜饮着。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景璀璨却带着疏离感。她望着那一片灯火通明,心里揣测着顾言琛看到报告后的反应。或许,他会认可他们的努力和速度?毕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这样一份结构完整、数据初步成型的框架,并非易事。
然而,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提醒她: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顾言琛,是那个在会议上能用几句话让老员工哑口无言的男人,是那个如今与她隔着一道无形鸿沟的上司。
回到工位,咖啡的温热还未完全驱散指尖的凉意,电脑右下角就弹出了新邮件提示。
发件人:顾言琛。
主题:Re: 【城市焕新项目】市场分析框架(初版)
时间,距离她发送邮件,过去不到半小时。
林小溪的心猛地一沉,刚刚松懈下来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紧。来得太快了,快得让她连一丝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她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有些发抖,点开了那封邮件。
没有客套的开场白,甚至没有对她们几天来辛苦工作的任何一句哪怕形式上的肯定。邮件正文,只有一行冰冷的黑色宋体字:
“已阅。具体修改意见详见附件及文档内批注。”
附件是她刚刚发送过去的那份文档,显然已经被下载、审阅并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
她深吸一口气,点开附件文档。
入目的一片红色批注,像灼热的烙铁,烫伤了她的眼睛。
他用醒目的红色,在文档的各个角落,留下了他的“痕迹”。
· 在“目标客群画像”部分,他批注:【逻辑链条断裂。从‘中高收入’到‘注重生活品质’的推导依据不足,缺乏中间变量支撑。请补充具体消费行为数据及价值观调研佐证。】
· 在引用的某个第三方行业报告数据旁,他批注:【此数据来源权威性存疑。该机构上月刚因样本造假被通报。请立即更换为[指定权威机构名称]的最新数据,并重新校准所有相关推论。】
· 在“竞争格局概述”里,他圈出了“市场竞争激烈,但存在差异化机会”这一句,批注:【描述过于笼统空泛。‘激烈’程度需量化(如市场份额集中度、价格战频率等)。‘差异化机会’需具体到可切入的细分领域,并进行初步的可行性(技术、成本、政策)和效益评估。请对xx细分市场(他具体指出了一个)进行深度量化分析,我要看到数据模型,而非主观判断。】
每一处批注,都精准地指向了她报告中或隐或现的薄弱环节。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没有丝毫情面可讲。要求之高,细节之苛刻,远远超出了她对一份“初步框架”的预期。
这不仅仅是修改意见,这几乎等同于推倒重来,并且指明了更艰难、更细致的研究方向。
一股混合着挫败、委屈和巨大压力的情绪,猛地冲上林小溪的头顶,让她眼前微微发黑。鼻腔泛起一阵难以抑制的酸涩,她赶紧仰起头,拼命眨着眼睛,将那股湿意逼退。
不能哭。绝对不能在办公室,因为工作被批评而哭。
她死死咬住下唇,直到尝到一丝淡淡的血腥味,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是对的。
尽管苛刻,但他的每一条批注,都站在一个更高、更严谨的角度,指出了她思维的盲区和工作的不足。那份她原本觉得已经尽力了的报告,在他的审视下,确实显得粗糙、想当然,甚至有些……幼稚。
她想起大学时,他偶尔看她写的论文,也会提出修改意见,但语气总是温和的,带着鼓励和引导:“这里逻辑可以再顺一下”,“这个案例或许换个角度更有说服力”……那时的他,是耐心的学长,是温柔的恋人。
而此刻,他是冷酷的考官,是严苛的上司。
记忆与现实巨大的反差,像一根冰冷的针,再次刺入她心口最柔软的地方,带来一阵尖锐的刺痛。她终于清晰地认识到,那个会包容她小缺点、耐心引导她的顾言琛,真的已经留在了三年前的时光里了。
现在的顾言琛,只会用最直接、最不留情面的方式,告诉她——你做得还不够好。
没有时间自怜自艾。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所有翻腾的情绪,拿起内线电话,用尽可能平静的声音通知小组核心成员:“五分钟后,三号会议室开会,顾总对框架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需要立刻调整。”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当林小溪将顾言琛的批注投影出来时,几位组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这要求也太高了吧?这只是一个框架啊!”年轻的小杨忍不住抱怨。
“数据来源要换?那个机构的报告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才拿到……”
“细分市场量化模型?一周时间怎么可能完成……”
抱怨和畏难情绪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弥漫。
林小溪敲了敲桌子,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顾总的要求就在这里,标准就在这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讨论难度,而是如何拆解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它。”
她开始一条条分析批注,分配任务。谁负责重新核实数据来源,谁负责补充消费行为调研,谁负责搭建他指定的那个细分市场的量化分析模型雏形……她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仿佛刚才那个在工位前几乎情绪失控的人不是她。
只有她自己知道,藏在会议桌下的手,指甲已经再次深深嵌入了掌心。
会议结束,已是晚上八点。组员们带着沉重的任务各自回到工位继续奋战,或者回家远程工作。林小溪则留在了办公室,她负责的部分最复杂,也最需要静心思考。
偌大的办公区,只剩下她这一盏孤灯。
她重新泡了一杯茶,不是咖啡,是极浓的绿茶,苦涩的味道能让她保持清醒。茶水滚烫,白色的水汽氤氲上升,模糊了眼前屏幕上的红色批注。
她抿了一口,极致的苦涩在舌尖炸开,顺着喉咙一路蔓延下去,像极了她此刻的心情。苦涩,却带着一种提神醒脑的刺痛感,强迫她集中精神。
她开始按照他的要求,重新梳理逻辑链条。翻阅大量的行业数据库,寻找更权威的数据来源,联系可能提供帮助的同行或专家。对于那个量化模型,她几乎是从零开始,查阅各种建模方法,尝试着将模糊的市场感觉,转化为冰冷而精确的数字和图表。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和鼠标点击声中悄然流逝。
窗外的灯火渐渐稀疏,夜越来越深。
偶尔停下来活动僵硬的脖颈时,她会看着屏幕上那些红色的批注发呆。他的用户名缩写“G.Y.c.”静静地挂在批注栏里,像一个无声的监督者。
她想起过去,她若是熬夜学习,他总会陪着她,有时是在图书馆,有时是在他租的小公寓里。他会给她热牛奶,会强行关掉她的电脑催她睡觉,会把她冰凉的手脚捂在自己怀里,用带着睡意的沙哑声音说:“别太拼了,我的小溪不需要那么累……”
那些温暖的片段,如今回忆起来,却像隔着毛玻璃,模糊而不真实,带着一种恍如隔世的悲凉。
她甩甩头,将那些不合时宜的、软弱的回忆驱散。现在的她,没有资格怀念温暖。她必须独自面对这份冰冷和严苛。
眼眶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酸,她滴了几滴眼药水,闭目休息了片刻,然后再次睁开,投入到无尽的数据和逻辑之中。
她必须完成。
必须做到他要求的标准。
不仅仅是为了项目,为了工作,似乎更是为了证明什么——向他也向自己证明,这三年,她并没有停留在原地,她可以成长,可以承受,可以……不再依赖任何人。
直到凌晨时分,她才将修改后的部分整理出雏形,发给了负责具体执行的组员,并附上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
关掉电脑,办公室陷入一片黑暗和寂静。
她疲惫地趴在桌子上,额头抵着冰凉的桌面,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干了。浓茶的提神效果早已过去,只剩下深入骨髓的疲惫和那萦绕不散的苦涩余味。
她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顾言琛的这场“无声的较量”,在她按下第一封邮件发送键的时候,就已经拉开了帷幕。而她,除了迎战,别无选择。
当晨曦微露,林小溪带着一身疲惫离开公司时,她并不知道,几个小时后,她提交的修改版框架,将迎来顾言琛更加迅猛、直指战略核心的第二轮“拷问”。而这一次,她被迫翻开的,不仅是专业的书籍,还有那本尘封着过往、扉页上写着“致我的小溪”的战略管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