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厄辛家中的松木屑,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在专案组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然而,刑侦工作光凭直觉和间接关联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扎实的证据链。
陆珩果断下令,对孙厄辛展开全方位、不惊动其本人的秘密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汇总上来,勾勒出孙厄辛更为立体,也更为复杂的画像。
退休前:
孙厄辛曾是我市一所重点小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教龄长达三十五年。
在同事和部分早期学生的评价中,他是一位“严师”,教学成绩突出,所带班级成绩常年名列前茅。
但“严”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要求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档案记录显示,大约在十五年前,他曾因一名男生未完成作业,使用教鞭抽打学生手心导致轻微伤,而被家长投诉,受到过校级警告处分。
此事之后,他虽然有所收敛,但其严厉乃至有些专制的教学风格并未改变。
家庭关系:
情况与林静的侧写高度吻合。
他的妻子于十年前病逝。有一子一女,均在国外定居。
据熟悉情况的旧邻反映,孙厄辛的子女与他关系非常疏远,一年到头电话都很少,几乎从不回来探望。
邻居曾隐约听到他在电话里与子女争吵,内容似乎与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有关,他抱怨子女“不懂规矩”、“忘本”。
他的晚年生活,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式孤独。
退休后生活:
他深居简出,生活极有规律。
每天早晨散步、买菜,下午看书或做木工,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社会交往简单,几乎不参与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与周围邻居维持着表面的客气,但无深交。
他的木工爱好在邻居中并非秘密,偶尔会看到他搬运木料,也曾将做好的精致小木盒、木雕送给关系稍近的邻居,手艺颇受好评。
与程家的关联:
进一步的走访确认,孙厄辛确实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程家孩子“有规矩”,并曾就孩子教育问题与李慧思有过交流,但似乎并未深入。
没有证据显示他与程标铭、李慧思夫妇有超出邻里关系的私下交往。
在程家开始“封闭”后,他也如同其他邻居一样,很少再见到程家人。
所有这些信息,都指向孙厄辛具备作案的心理动机。
一个孤独、对“规矩”和“控制”有执念、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关系失败的老人,完全可能将扭曲的情感投射到符合他“标准”的邻居家庭上。
松木屑的关联,更是将他与案件现场物理性地联系了起来。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证据在哪里?
尤其是那蓝色的工装纤维。
对孙厄辛家及其垃圾的秘密检查,并未发现任何类似的蓝色工装布料。
他日常所穿的衣物,多是素色的衬衫、polo衫和夹克,与“蓝盾”工装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苏棠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直指案件的核心环节:
“就算孙厄辛有动机,也可能有能力制作人偶,但他与程寒、程心这两个孩子的直接联系是什么?”
“他是如何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长期对两个孩子实施药物控制,并最终接管了他们的生活的?”
这个问题,如同一个坚硬的楔子,卡在了推理链条的核心位置。
程家并非与世隔绝,尤其是在前期,孩子上学、与外界接触,孙厄辛一个邻居,如何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做到这一切?
仅仅依靠在楼道里的偶遇和几句关于“规矩”的交谈吗?
这显然不够。
调查似乎再次陷入了僵局。
孙厄辛的嫌疑急剧上升,但缺乏将其与核心犯罪行为——控制并杀害孩子——直接联系起来的桥梁。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沉闷。
白板上,孙厄辛的照片下写满了他的信息和疑点,但与核心犯罪环节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陈默有些焦躁地挠着头,老王盯着电脑屏幕,试图从孙厄辛可能存在的网络痕迹中找到突破口。
林静则对着白板沉思,试图构建更合理的心理动线。
陆珩坐在主位,手指无声地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线索,大脑高速运转,试图找到那个被忽略的连接点。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坐在角落,似乎在神游天外的苏棠,突然抬起头,用她那特有的、带着点漫不经心却又语出惊人的语气开口,打破了沉默:
“我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她顿了顿,看到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才继续慢悠悠地说,
“我们一直在想凶手是怎么下药的。通过食物?水源?”
“但如果凶手像林医生说的,是个善于伪装和利用身份的‘控制者’,他能不能有一种更……嗯……日常的、不引人怀疑的途径呢?”
她拿起一支笔,在指尖灵活地转了一圈,目光扫过林静:
“比如……课外辅导?”
这四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会议室里凝滞的空气!
林静几乎是立刻坐直了身体,眼中闪过恍然的光芒,她快速接话:
“完全符合侧写!利用‘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身份作为掩护。”
“以‘免费辅导’、‘关心孩子学业’为名,可以非常自然地、频繁地接触到孩子,并且获得家长的初步信任。”
“在辅导过程中,有大量的机会进行私下接触、言语影响,甚至……递给孩子一杯水,一块点心……”
她越说越快,思路彻底被打开:
“这不仅能解释下药的途径,更能解释他如何逐步对两个孩子实施精神控制!”
“在相对封闭的辅导空间里,他可以利用其教师的权威身份,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规训,强化他的那套‘规矩’。”
“这与程寒、程心后期变得沉默、服从的状态完全吻合!这可能是他建立控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陆珩敲击桌面的手指倏然停下。
苏棠这跳跃性的思维,瞬间将那个缺失的关键环节补上了!
课外辅导——这完全符合孙厄辛的身份,具备极强的隐蔽性和合理性,是连接孙厄辛与两个孩子,并实施长期控制的完美桥梁!
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看向陈默,指令清晰而迅速:
“陈默,放下其他工作,集中所有人力,去查程寒、程心近一年来所有的课外活动记录!”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未经学校记录、私下进行的学科辅导,尤其是语文方面的!”
“询问他们的同学、关系较好的邻居,看看是否有人知道他们曾在孙厄辛那里接受过辅导!要快!”
“是!陆队!”陈默豁然起身,脸上因为找到新方向而焕发出光彩,他几乎是跑着冲出了会议室。
沉闷的气氛被彻底打破。
苏棠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建议”,凭借着对凶手心理和作案手法的敏锐直觉,为陷入僵局的调查撕开了一道新的口子。
现在,他们需要的就是证据,证明孙厄辛与程家孩子之间,确实存在过这条隐秘的“辅导”纽带。
如果这条纽带被证实,那么孙厄辛的嫌疑,将不再是怀疑,而是无限接近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