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那基于“视觉情感指纹”的新算法模型,像一道光,驱散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理念迷雾。争论带来的短暂寒意,迅速被一种更深层的理解与默契所取代。林晚星不再试图用感性的语言去“说服”江辰,而是开始学习用更结构化的方式描述她的艺术直觉;江辰也不再强求将一切情感精确量化,而是更专注于构建能够响应和学习她独特创作模式的柔性系统。
他们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室变成了真正的实验室与工作室的结合体。林晚星在画架、数位屏和传感器之间穿梭,她同时使用着炭笔、颜料和代码,尝试将传统的绘画语言与动态的算法生成视觉融合。有时,她会先画下一组充满情绪张力的笔触,然后让江辰的算法捕捉这些笔触的动力学特征和空间关系,再将其扩展、演化成一段流动的、环绕观者的视觉音景。有时,她又会先设定一段由算法生成的、基于她生理数据(如心率、皮电反应)的抽象视觉序列,然后再用传统媒介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留下人性的、不确定的痕迹。
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验和失败,但也充满了惊喜。他们发现,当感性的直觉与理性的工具以这种方式耦合时,产生的结果往往超出了任何一方的独立想象。林晚星感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变得更加丰富、多维,也更贴近她内心那些难以言表的复杂图景。
江辰则从这种合作中,获得了大量关于人类创造性思维与机器智能如何协同工作的宝贵数据。他观察到林晚星如何在“控制”与“放手”之间寻找平衡,如何从算法的“意外”输出中获取灵感,这些观察正在悄然优化着他对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创造性AI的设计理念。星宸科技内部几个相关研发小组,也间接获得了来自这个“艺术实验项目”的技术反哺。
这种紧密无间的合作,自然而然地加深了他们的情感连接。公寓里不再有那种客气的疏离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享创作空间的亲密氛围。他们会为某个技术难题一起工作到深夜,也会在取得微小突破时,分享一杯咖啡,相视而笑。那个争论后的握手,像打破了一层无形的壁垒,肢体接触变得自然了许多——递送工具时指尖的轻触,讨论时无意识的靠近,甚至在她熬夜后疲惫时,他会沉默地将一条薄毯披在她肩上。
就在林晚星沉浸于这种充满创造力的宁静时,外界并未停止运转。安德烈·索科洛夫再次发来了沟通请求。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更为具体,也更具野心的方案。
通过加密视频,索科洛夫的眼神锐利而充满激情:“林,我重新构思了‘后数字时代的灵晕’这个主题。它不再是一个传统的群展,而是一个‘进化中的生态系统’。我想邀请三位,不,也许是四位像你这样的艺术家,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你们将不是提供‘完成的作品’,而是提供‘生长的种子’。”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每位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经过特殊设计的展陈空间里,利用技术和各种媒介,创造一个能够与观众、与环境,甚至与其他艺术家的“种子”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活体”艺术装置。展览将持续三个月,在此期间,这些“种子”会不断变化、生长,甚至可能“杂交”出新的形态。
“你的‘数据肌理’和‘情感算法’探索,完美契合这个理念!”索科洛夫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煽动力,“想象一下,一个能够感知观众情绪,并据此改变自身视觉和听觉景观的‘情感场域’?或者,一个能够与其他艺术家的数据流进行‘对话’,并产生新变体的‘生成器’?这将彻底颠覆人们对艺术展览的认知!”
这个构想大胆、前卫,甚至有些疯狂。它要求艺术家不仅是创作者,更是生态系统的建筑师和规则设定者。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蕴含着巨大的自由和可能性。索科洛夫精准地抓住了林晚星当前创作的核心,并为其提供了一个极其炫目的舞台。
林晚星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这几乎是她和江辰正在进行的实验的理想出口,甚至走得更远。她无法否认这个提议的巨大吸引力。
“安德烈,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构想。”她谨慎地回应,“但我需要时间消化,并且,这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实现,我需要与我的技术伙伴深入评估。”
“当然!”索科洛夫爽快地答应,“我期待你的回复。记住,林,这不是一次展览,这是一次宣言,是关于艺术未来的宣言。而你,应该是宣读宣言的人之一。”
结束通话后,林晚星久久无法平静。她将索科洛夫的新方案概要,以及自己的心动与顾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江辰。
江辰仔细阅读了方案,并快速调取了与索科洛夫提议中类似技术实现的几个前沿案例,进行了风险评估和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实现他描述的大部分交互和生成效果,具有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星宸现有的感知交互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架构可以提供核心支持。”他首先给出了技术层面的肯定。
“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冷静地看向林晚星,“风险极高。”
“第一,项目周期长,技术依赖度高,任何环节的故障都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对参展艺术家声誉造成不可逆损害。”
“第二,索科洛夫的方案强调‘不确定性’和‘演化’,这意味着最终呈现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脱离艺术家初始控制。这对于建立清晰的艺术评价体系构成挑战,也容易引发版权和作品归属的争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江辰的语调没有任何变化,但林晚星能感觉到他接下来的话分量很重,“这将使你,以及我们正在研发的核心技术,长时间暴露在极度聚焦的公众视野和业界审视之下。在‘星火之窗’尚未完全摆脱此前风波影响,并且我们自身技术仍在迭代优化的阶段,这种暴露可能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甚至是……恶意解读和攻击。”
他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条分缕析地罗列着利弊。他没有直接说“不”,但他陈述的风险,尤其是最后一点,像一盆冷水,让林晚星从最初的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
她明白江辰的顾虑。艺术界的聚光灯既能带来荣耀,也能放大瑕疵,甚至点燃战火。她和江辰共同探索的这条路本就充满争议,如果在一个如此高调、且强调不可控性的项目中出现任何纰漏,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你的建议是拒绝?”她轻声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江辰沉默了片刻,似乎在重新计算各种参数。
“我的建议是,暂缓决定。”他修正道,“我们可以将索科洛夫构想中的核心要素,拆解为几个小型的、可控的实验性项目,在我们自己的安全环境(包括‘熔炉’子版块)中进行先导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外部环境变化,再评估是否参与,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
这是他典型的思维方式:降低风险,分步验证,保留选项。
理性上,林晚星完全认同江辰的分析和策略。这无疑是最稳妥、最负责任的选择。但感性上,那个充满诱惑力的、关于“宣言”的舞台,依然在她心中闪烁着难以忽视的光芒。
这种内心的拉扯,在她接下来的创作中隐隐体现出来。她尝试进行的新一幅作品,主题定为“共鸣”。她希望表现两种不同频率的能量场,从最初的相互干扰、碰撞,到逐渐找到和谐的共振点,最终交织成一种更宏大、更稳定的新秩序。这既是她与江辰关系的隐喻,也暗含了她对是否参与索科洛夫项目的思考。
然而,创作过程并不顺利。她在传统绘画部分过于刻意,试图用色彩和笔触去“解释”共振的概念,结果显得生硬。在算法生成部分,她又因为顾虑太多,设置的参数过于保守,导致生成的动态视觉效果缺乏冲击力。
她坐在画架前,看着屏幕上平淡无奇的图像和旁边纸上僵硬的色块,感到一阵熟悉的烦躁和无力感。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她的心不静。索科洛夫的邀请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干扰了她内心的澄澈。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邮箱收到了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是一个陌生的地址,但邮件标题却让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关于“星火之窗”与科技寡头合作的潜在伦理风险及数据安全问题——一位担忧的同行】
邮件正文没有过多寒暄,直接附上了一份看似专业的分析报告链接,以及几张经过模糊处理、但依稀能辨认出是星宸科技Logo与“星火之窗”界面并列出现的ppt截图。报告中的用词充满了暗示性,质疑“星火之窗”在星宸科技深度介入下,是否还能保持其立身之本的“独立性”和“去中心化”理想,甚至隐晦地提到了用户数据可能被用于商业目的或更广泛的“行为影响”研究。
林晚星的血液仿佛瞬间冷却。江辰最担心的事情,似乎已经以这种匿名的方式,悄然露出了獠牙。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点开那个链接,也没有慌张。她只是将邮件转发给了江辰,附上了一句话:
【看来,有人不希望我们安静地探索。】
暗涌,已经变成了可见的浪花,拍打到了她的脚下。而她和江辰共同建造的这艘船,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来自外部的风浪考验。她意识到,关于索科洛夫邀请的决策,不再仅仅关乎艺术理想,更是一场关乎生存与话语权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