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王的决议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燕国境内激起了层层涟漪。徐衍与孔融领命后,立刻投入了繁重的筹备工作。易京学宫成为了讨论的中心,每日都有饱学之士在此辩论礼仪、官制,试图为这个新兴的政权奠定万世之基。
这一日,学宫正殿内,关于新朝官制的争论尤为激烈。
一位老成持重的博士主张完全遵循汉制:“三公九卿,乃古之定制,不可轻废。若另立名目,恐失正统,难服天下士人之心。”
然而,就在众人皆对改革持谨慎态度之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那是一名出身贫寒之家,但凭借自身才华和努力成功考入政事堂的年轻官员发出的。他毫不畏惧地站出来说道:“陛下啊!汉朝制度已经存在诸多弊病且由来已久了。如今门阀势力横行霸道,他们牢牢掌控着权力资源,使得像我这样的穷苦之士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抱负。而燕王殿下您呢,则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人呀,自然非常清楚百姓们所遭受的苦难与折磨。既然现在正值天下革新之良机,为何不趁机彻底铲除这些陈旧腐朽的弊端呢?依微臣之见,可以考虑削弱那些徒有其表的虚名官衔,并加强实际事务方面的管理力度;同时还可以设立六个部门来分别负责处理民政、财政、刑法、工程制造、教育政策以及对外交往等重要领域的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国家的政令得到顺利贯彻执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强昌盛啊!”
双方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端坐主位的徐衍和孔融静静聆听,不时交换眼神。
最终,徐衍轻咳一声,殿内渐渐安静下来。“诸位所言,皆有道理。然制度之立,贵在因时制宜。吾主曾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看向孔融,“孔大夫,您意下如何?”
孔融抚须沉吟片刻,道:“汉制不可尽废,以示继承正统;然旧弊亦不可不除,以顺应时势。老夫以为,可保留三公之名,以为荣衔,褒奖功勋重臣。然实际政务,当由丞相总领,其下设若干部曹,分理众务。部曹主官,不拘品秩,唯才是举。如此,既可安抚士族,亦可擢拔干才。”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照顾了传统,又为寒门子弟打开了晋升通道。徐衍点头表示赞同,随即开始着手起草具体的官制章程。
与此同时,关于功臣封赏的名单也在紧张拟定。陈莽、田畴、王屠、徐衍、孔融、柳清颜、墨衡、李拙……一个个在燕国崛起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字被郑重列出,等待着在新朝建立的那一刻,得到应有的荣宠。
易京城内,为修建王宫、宗庙、社稷坛而征调的工匠民夫日夜赶工,一派繁忙景象。整个燕国都仿佛上紧了发条,为那场即将到来的盛大典礼而运转。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柳清颜统领的暗探系统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她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是敌人蠢蠢欲动之机。数批试图混入易京破坏或打探消息的曹军细作被悄然清除,确保了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张恒偶尔会微服出现在学宫旁听辩论,或巡视工地。他很少发言,但每一次出现,都让参与筹备的众人感到莫大的鼓舞。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项开创历史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