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过陇山,吹入新立的阴平郡地界,带来寒意。
这片土地,夹在巍峨的秦岭与险峻的岷山之间,河谷纵横,却人烟稀少。
明国在此设立郡治以来,因初辟草莱,编户不足,并未循常例派遣文官太守,而是直接将一郡的军政大权尽数交托给了年轻的将领吕蒙。
王令很明确,其一,扼守要冲,严防巴蜀的兵马经由阴平古道窜出,北上威胁明国陇地;其二,收拢散布在山谷间的羌人与化外野人,编户齐民,设村立寨,扩建郡城,修筑道路,垦荒屯田,一步步将这蛮荒边郡开发起来,为日后向更西方的雪域高原延伸势力打下根基。
吕蒙接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将原本镇守的武都郡防务移交给了以勇猛善守着称的魏延,随即点齐本部兵马,一路跋涉,进驻阴平。
选择郡治阴平城作为大本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征发民夫,重修城防,加固加高城墙,深挖壕沟,使之成为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同时,他派出多路精干斥候,分头探查境内各条河谷的平坦开阔之地,看其土壤、水源等条件可否为屯田之所。
安营扎寨已毕,吕蒙便亲自投入了繁重的开拓事务中。
他留下部分兵力牢牢守住通往巴蜀的阴平古道,沿线建立哨所,修筑烽火台,做好预警之事。
自己则率领余下的将士,风尘仆仆,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他们的目标是那些散居深山、未曾归化的羌人和与世隔绝的“野人”。
吕蒙恩威并施,或以兵锋示警,或以粮帛招诱,宣讲明国法度与归化之利。过程自是艰辛,山道险峻,气候多变,有时为寻一个部族便需翻越数座大山,露宿荒野更是家常便饭。
然而,长时的奔波辛苦,终究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吕蒙麾下兵马共计收罗、劝降了六千余口山民。他依照明国户籍制度,将这些新附之民登记造册,然后根据各河谷的可垦之地,分置到预先选定的地点。
为防初来乍到者心生畏惧或不堪劳役而逃亡,每个新设的定居之所都派驻了兵士看守,并明确干活才能吃饭的规矩,以工代赈,维持秩序。
一时间,阴平郡内几条主要河谷地带,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在官兵的监督与协助下,伐木采石,平整土地,兴修水利。
不到一月的光景,一个个崭新的村寨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昔日的荒滩河谷上拔地而起。
当吕蒙亲自巡视,下令将这些由官府统一修建、虽显简陋却坚固规整的房屋分给这些新民时,那些习惯了穴居野处、棚屋漏雨的山民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
他们原以为被强征出山,命运多舛,岂料这些新来的官兵不仅给活路,给饭吃,最后连这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也真的分给了自己!
许多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伏地叩首,感激涕零。对比他们过去在山中那些难以抵御风寒野兽的破房烂棚,这些排屋简直是天壤之别。
人心渐渐安定下来,开始真正将这片新的家园视作归宿,听从村寨中管理官兵的命令,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开荒生产中。昔日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河谷,被一片片开垦出来,翻出带着湿气的泥土,播下了冬麦的种子,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吕蒙骑着马,逐一巡视这些新立的村寨。看着田野里已然泛青、顽强生长的麦苗,听着村落中传来的鸡犬之声,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之色。
返回阴平城时,望着那焕然一新、旌旗招展的城墙,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从心底油然升起。
阴平,这片曾经的化外之地,在他的手中,正以肉眼可见的变换模样。城防坚固,道路初通,村寨林立,田野渐开,生民安居……这一切,总算没有辜负大王的期望与破格重用。
他觉得自己对得起怀中那卷沉甸甸的王命诏书,对得起从汉中源源不断运来的钱粮之物,也对得起从武都郡辛苦牵来的那些用于耕作的牛马。这一切的支持,才使得阴平的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踏入城中那座临时充作太守府的官署,看到已有身孕、正在院中缓步的妻子杨氏,吕蒙心中更是涌起一股温情与责任。
他轻抚着妻子微微隆起的小腹,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他渴望建立更大的功业,不仅是为了报答君恩,一展个人抱负,更是为了给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挣下一份足以安身立命、光耀门楣的家业。
吕蒙心中暗自想到,朝堂筹划已久的北伐之战,时间应该不远了。
明国自上一次大举用兵后,已休养生息近两年。各地的作坊日夜赶工,兵甲器械正在逐步换装充实。
从汉中转运至阴平的那些新式铁甲、皮甲以及兵器,便是明证。这些甲胄防御力更佳,重量却减轻了不少,将士穿戴起来更为灵活,无形之中提升了战力。
以往那些需要回炉重造的破损刀枪,如今后勤之人甚至都懒得回收,直接交由盐铁司辖下的铁匠铺打造成农具,售卖或分配给百姓使用。无不再说朝堂的钢铁产量、品质都已今非昔比。
再看民生,据朝堂下发各郡的邸报所示,明国治下各州郡,除个别遭遇灾害之地外,近年粮食收成普遍不错。
连往年饱受大旱之苦的关中与兖州,也缓过了气,连续两季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若非国库充盈,官仓储备了无数粮食,近在咫尺的汉中也不可能如此持续不断地向阴平、武都二郡输送粮草。仅靠与蜀国那边有限的边境贸易换取的些许粮食,是远远不够支撑两郡军民用度的。
这段时间的积蓄,想必已足够支撑一场大战。北伐,或许就在秋后之后。
想到这里,吕蒙心中又不免泛起一丝焦虑与遗憾。自己奉命镇守这西南边陲的阴平郡,主要职责是防御及开拓,注定无法参与即将到来的、波澜壮阔的北伐之战了。
届时,大王若一举扫平袁、曹,统一天下,登基为帝,论功行赏之时,自己的资历恐怕难以与那些北伐前线浴血奋战的文武重臣相比,功勋簿上自然也要逊色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