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琳动用了所有她能想到的非正式渠道去打探消息,但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模糊不清,只说“审核遇到了特殊情况,需要更长时间”。
这种语焉不详的回复,反而更加重了林杰的疑虑。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柏林峰会开幕只剩最后十天。
按照计划,他们最迟必须在一周内出发,才能赶上会议注册和前期活动。
就在林杰几乎要放弃,准备让苏琳代表省医单独前往时,签证中心终于来了通知,竟然是一封拒签信。
苏琳拿着那个薄薄的信封,脸色难看地走进林杰办公室,将信放在他桌上,愤怒的说:
“拒签了。理由……你自己看吧。”
林杰拿起拒签信。上面用的是德文和英文,拒签理由一栏,只有一句非常官方和含糊的措辞:“根据申根签证相关规定,经审核,您提交的申请材料未能充分证明您此行目的的真实性及您在本国的牢固约束力,因此无法为您颁发签证。”
“真实性?约束力?”王鑫一听就炸了,“这他妈算什么理由?会议邀请函是真的,医院在职证明、工资流水、房产证明哪一样不是真的?一个省人民医院主持工作的常务副院长,这约束力还不够牢固?难道非得捆在单位大门上才算牢固?”
陈明比较冷静,拿过拒签信仔细看了看,眉头紧锁:“这个理由太笼统了,几乎可以用来拒绝任何人。而且,以林院长的身份和完整的申请材料,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理由被拒。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苏琳深吸一口气,补充了她打听到的更详细情况:“我托朋友拐弯抹角问到了一个领事馆内部的非官方消息。对方说,林杰的申请材料本身没有问题,但在背景审核环节,收到了来自‘第三方’的负面信息提示,暗示林杰可能与某些‘商业纠纷’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其出国的‘真实目的’可能并非纯粹学术交流。”
“这是诬陷!是恶意中伤!”王鑫气得脸色通红,“他们在国内搞不定老大,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想把他困在国内,不让他出去发声!”
“现在生气没用。”林杰摆了摆手,制止了王鑫的怒骂。
他意识到,这次遇到的麻烦,比之前的断供更加棘手。
断供是商业手段,他还可以通过寻找替代供应商、动用国家储备等方式来破解。
但签证拒签,涉及的是他国主权行为,而且理由如此模糊,让你有劲没处使。
“能不能申诉?”苏琳问道,“按照程序,我们可以提交申诉信。”
陈明摇摇头:“申诉流程很长,而且成功率很低。对方用的是‘真实性存疑’这种主观性极强的理由,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来反驳这种莫须有的指控。等申诉出结果,会议早就结束了。”
难道就这么算了?
眼睁睁看着这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医改成果、同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宝贵机会从眼前溜走?
“林院,要不……这次就算了?”陈明谨慎地建议,“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我们仓促之间很难找到有效的反击手段。不如集中精力先把国内的事情做好。”
王鑫虽然不甘,但也知道陈明说得有道理,闷声道:“妈的,真是憋屈!”
苏琳看着林杰紧锁的眉头,心中也是一片无奈。
她为这次会议付出了大量心血,更知道林杰对这次交流的看重。
林杰沉默着,他不甘心。
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荣誉或者医院露脸的机会,更是一个让国际社会客观了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探索的窗口。
如果因为这种卑劣的阻挠就放弃,那以后是不是对方在任何领域都可以用类似的手段来钳制他?
他想起了梁院士在他离开京城时给他的那个牛皮纸信封。
梁院士当时说:“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打开它。”
现在,算不算是“解决不了的麻烦”?
林杰抬起头,目光扫过面前三位核心伙伴,他们的脸上写着愤怒、不甘和担忧。
“先不要放弃。”林杰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申诉的流程我们照常走,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尝试。苏琳,你负责准备申诉材料,要突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我的官方身份以及所有材料的真实性,态度要强硬,指出对方拒签理由的荒谬和不公。”
“明白。”苏琳点头。
“另外,我可能需要动用一点……非常规的关系。”
林杰没有明说是什么关系,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
梁院士的“锦囊”,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
只是,动用这层关系,意味着他欠下的人情更大,未来需要偿还的也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