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梭”项目组首席科学家的正式任命书,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由周启明亲自送到陈曦实验室的。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件,和一句沉甸甸的嘱托:“陈博士,不,现在该叫陈首席了。这副担子,现在算是正式交到你手上了。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会远超你现在所接触的,做好准备。”
随着任命书一同而来的,是一个加密级别更高的数据端口和一份厚厚的、需要签署的保密补充协议。协议条款细致到近乎严苛,不仅约束他本人,甚至对他未来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关联人员(包括家人)的言行都提出了隐性要求。陈曦逐字逐句地看完,拿起笔,在末尾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为过去那个相对自由的科研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首席的位置并非虚职,随之而来的是爆炸式增长的工作量和决策压力。项目升级后,团队需要急速扩充,来自各大研究院所、高校甚至企业的推荐简历雪片般飞来。人事权,成了陈曦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周启明推荐的几个人选,背景硬,资历漂亮,但专业方向与项目核心并非完全契合,更像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而安插的棋子。实验室内部培养起来的骨干,如赵磊等人,技术过硬,忠诚可靠,但缺乏宏观管理和对外协调的经验。
“陈首席,周总那边推荐的王工,你看……”人事主管拿着名单,小心翼翼地问道。
陈曦看着名单上那几个名字,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知道,如果全部接纳,团队的技术纯粹性可能会被打折扣,未来的决策效率也可能受到影响。但如果全部拒绝,无疑是不给周启明面子,可能会为后续工作埋下隐患。
深思熟虑后,他拿起笔,在名单上做了勾选。“王工和李工可以进来,但他们需要从基础模块做起,接受团队的技术评估。另外,给我约谈赵磊和另外两个我们自己的核心骨干,我需要评估他们承担更大管理职责的潜力。”
他选择了一种看似妥协,实则坚守核心的策略:接纳一部分“关系户”,但将其放在可控的位置;同时大力提拔内部人才,确保技术路线不被带偏。这是一种走钢丝般的平衡,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
人事风波刚刚平息,技术层面更深的挑战接踵而至。新接入的“金梭”核心模拟库,其数据复杂度和场景诡异程度,让见多识广的陈曦也感到心惊。这不仅仅是模拟正常的金融交易,更包含了各种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压力测试,甚至包括模拟应对某些“非常规金融扰动”的预案。
一天深夜,陈曦在分析一段异常数据流时,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类似于“后门”的标记。这个标记并非为了窃取数据,更像是一个预留的、权限极高的紧急干预通道。是谁设置的?目的是什么?项目组内部知道它的存在吗?一连串的问题让他后背发凉。他不敢声张,只能将这个发现加密存档,并在自己构建的新模型核心层,悄无声息地加装了一道独立的监测与隔离程序。他意识到,在这深水区,他不仅要攻坚技术,还要学会辨别暗流,保护自己和团队的核心成果。
就在陈曦在权力的棋盘和技术迷宫中艰难跋涉时,陈玥在巴黎的辉煌胜利之后,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只是这局面并非全然是鲜花与掌声。
“数字肌理”大秀的成功,将陈玥和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推上了风口浪尖。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顶级时尚杂志争相邀约封面拍摄和专访,各种商业合作邀约几乎挤爆了她工作室的邮箱。然而,伴随着巨大名声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资本博弈。
几家实力雄厚的奢侈品集团和艺术投资基金,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意图不仅仅是合作,而是更深度的绑定,甚至是收购她工作室的股份,将她个人品牌完全资本化。开出的价码一个比一个诱人,附加的资源承诺也令人眼花缭乱。
索菲女士现在对陈玥几乎是言听计从,但她背后代表的“L‘Auture”品牌,也在积极游说,希望与陈玥签订长期独家合作协议,将“数字肌理”系列完全纳入品牌旗下,成为其一个固定的高端产品线。
“陈,这是一个机会,将你的艺术商业化运作到极致的机会。”索菲在她位于塞纳河畔的办公室里,对陈玥谆谆善诱,“凭借’L‘Auture’的全球渠道和营销能力,你的名字和作品,可以触达世界上最顶尖的客户群体。”
陈玥看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河面,手中把玩着一块“数字肌理”的边角料,面料在她指尖流淌着微妙的光泽。她承认,索菲描绘的前景很吸引人。但她也清晰地记得,父母创立的默薇资本,是如何在资本的漩涡中几经沉浮,又如何为了保持独立性和初心而付出了多少代价。哥哥陈曦此刻正在经历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与权力的拉扯?
“索菲,我很感谢’L‘Auture’的赏识。”陈玥转过身,语气温和但坚定,“但我的工作室,是我的创作核心。我可以与品牌进行深度系列合作,但不会签署独家协议,更不会出售股份。艺术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度,过度商业化,会扼杀它的生命力。”
索菲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被掩饰过去。“我理解你的坚持,陈。但资本世界是现实的,他们投入资源,必然要求控制和回报。你拒绝了他们,可能会失去很多扩张的机会。”
“如果扩张意味着失去自我,那我宁愿走得慢一点。”陈玥微微一笑,“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艺术,能找到与商业共存的平衡点,而不是被商业吞噬。”
她的态度明确,让许多觊觎者知难而退,但也让一些更精明的投资者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一个拥有巨大潜力且难以被完全掌控的艺术家,其长期价值或许更高。新的、更具弹性的合作模式开始被提上谈判桌。
深夜,陈玥在整理工作室时,翻到了母亲林薇早年的一本工作笔记。上面有一句用钢笔写下的话,字迹有些潦草,却力透纸背:“与狼共舞,首先要确保自己不是羊,其次要记得自己不是狼。”
她合上笔记,心中豁然开朗。无论是哥哥所处的权力与科技交织的深海,还是她所在的浮华与资本涌动的名利场,本质都是一场关于掌控与反掌控的博弈。他们无法逃避这场博弈,但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其中。
她拿起手机,给陈曦发了一条信息,没有提及任何具体困境,只是简单地问:“哥,还撑得住吗?”
过了一会儿,陈曦回复了,同样简短:“正在学游泳,水很深。你呢?”
陈玥看着屏幕,脸上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回复道:“一样。但我们都还没被淹死,不是吗?”
深水区的波澜或许险恶,名利场的诱惑或许迷人,但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这场属于他们这代人的试炼,才刚刚进入更复杂的章节。
陈曦坐在“金梭”项目核心区的独立办公室里,四周是隔音材料包裹的墙壁,只有服务器群组低沉的嗡鸣提醒着他时间的流逝。窗外已是夜色深沉,但他面前的三个显示器依然亮着,上面布满了复杂的数据流和架构图。
成为首席科学家带来的不仅是权力和资源,还有无孔不入的压力和审视。团队扩充后,内部的人际关系变得微妙。周启明推荐来的王工和李工,表面上对他这个年轻的首席恭敬有加,但涉及到关键模块的技术讨论时,总会隐约流露出一种基于资历和背景的优越感,以及某种不轻易交出底牌的保留。
真正的风暴,始于一次例行的核心代码协同开发。
为了提升效率,陈曦在严格权限管控下,开放了部分非核心底层模块的协同编辑权限,仅限于赵磊、王工等寥寥数人。这天下午,系统突然触发高级别警报——一段涉及关键量子校验逻辑的代码被异常修改,修改痕迹在提交前被试图抹去,但被陈曦预设的隐性追踪标记捕获。
修改本身极其隐蔽,像是在庞大的代码森林里,巧妙地折断了几根看似无关紧要的树枝。但陈曦一眼就看出了凶险——这几处改动叠加起来,会在特定极端条件下,形成一个微小的逻辑漏洞,足以在庞大的金融数据流中引发难以追踪的定向错误或延迟。这不是外行的手笔,而是极其内行、且带着明确目的的精准破坏。
他的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内部审查立刻启动。所有接触过该模块的人员被暂时隔离问询。赵磊情绪激动,指天发誓绝非自己所为,并提供了详细的工作日志和思路记录佐证。王工则表现得异常镇定,对答如流,甚至主动分析了几个可能造成此类代码变动的技术“误操作”场景,逻辑严谨,态度配合,几乎无懈可击。
但陈曦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提及某个特定函数调用时,王工的眼神有极其短暂的游移,虽然他很快用更专业的名词解释掩盖了过去。李工则显得有些紧张,回答问题时常有停顿,将大部分责任归咎于自己对“新架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操作失误”。
没有直接证据指向任何人。代码库的日志系统在那一刻仿佛集体失灵,找不到明确的修改者Id。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周启明亲自打来电话,声音透过听筒,带着金属般的冷硬:“陈首席,怎么回事?项目刚进入关键期,内部就出现这种问题?我需要一个解释,立刻。”
陈曦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周总,情况正在排查。初步判断是内部人员所为,动机不明。我已经暂时冻结了相关模块的权限,并启动了备用方案,确保项目主时间线不受影响。”
“内部人员?”周启明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你确定?要知道,引入外部竞争势力的干扰,也是可能的。你的团队,尤其是新加入的人员,背景都经过严格审核了吗?”
这句话像一根冰冷的针,刺中了陈曦。周启明看似在提示外部威胁,实则将压力和责任更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是你组建的团队,是你管理的人员出了问题。
“审核流程是完备的。”陈曦稳住声音,“我相信问题出在内部,并且,我有办法找出他。”
挂断电话,陈曦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他没有继续依赖常规的审查手段,而是调出了那套他自己悄悄加装的、独立于主系统之外的监测日志。这套系统记录的不是代码修改本身,而是所有访问行为的微观时序和模式特征。
经过数小时不眠不休的数据比对和模式分析,一个隐藏在正常操作下的异常行为模式浮出水面。某个终端在事发时间段内,曾有过数次极其短暂的、针对特定代码区域的“只读”访问,访问模式与常规开发习惯有细微差异,更像是在……确认某个标记的位置。
而这个终端的物理地址和逻辑账户,指向的是——李工。
陈曦没有立刻声张。他调出了李工入职以来的所有通讯记录(在项目权限内)、门禁记录,甚至是他申请领取的耗材记录。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李工在一个月前,曾以“测试需要”为由,申请并领取了一批特定型号的、并非项目急需的加密通讯模块配件。
疑点指向李工,但陈曦总觉得哪里不对。李工的技术水平,能做出如此精妙的、几乎不留痕迹的修改吗?他的动机是什么?而且,王工那瞬间的异常,又该如何解释?
他决定打草惊蛇。
第二天一早,陈曦召集了核心团队,包括赵磊、王工、李工等人。他没有公布调查结果,而是面色凝重地宣布,由于此次严重安全事件,项目组将引入更高级别的外部审计团队,对所有核心成员的背景和近期行为进行彻查,同时,暂停所有人员的外联权限。
“希望大家理解,这是为了项目的绝对安全。”陈曦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在审计结束前,恐怕要委屈大家一段时间。”
李工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王工则微微蹙眉,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不满:“陈首席,这是否有些兴师动众?会影响项目进度。”
“安全重于进度。”陈曦语气不容置疑。
会议结束后不久,陈曦安排在暗处的监控就有了反馈。李工回到工位后显得坐立不安,频繁查看手机,最后终于忍不住,起身走向了……王工的办公室。
陈曦看着监控画面里,李工在王工办公室门口左右张望后快速闪入的身影,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蛇,开始出洞了。
他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耐心等待着。他知道,压力之下,藏在暗处的东西,自己就会露出马脚。这场内部的风暴,才刚刚开始,而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就需要用更坚实的东西去弥补,或者,用雷霆手段将其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就在陈曦在实验室深处进行着这场无声的猎杀时,陈玥在巴黎也面临着另一种形式的信任危机,这场危机,来自于她最亲近的合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