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望海坡,寒风裹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可北坡的土豆地里却站着不少人。几个年轻社员蹲在田埂上,围着三秒的爷爷,手里拿着小本子,听得格外认真——老人正指着地里的垄沟,讲着“深栽土豆如何防冻”的老经验,指尖划过结着薄霜的土层,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岁月沉淀的熟练。
“以前总觉得爷爷讲的老法子没用,遭了冰雹才知道,这里面全是学问。”小伟蹲在最前面,手里的笔飞快地记着,笔记本上已经画满了垄沟、埋种深度的示意图。他是合作社最年轻的社员,刚加入时总觉得种土豆“只要把种子埋进土里就行”,冰雹过后跟着抢收、巡查,才明白种地远没那么简单。
旁边的春花也跟着点头,她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以前我从不看天气预报,觉得听天由命就行。”她笑着说,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指着“下周有小雨”的提示,“现在每天都要查好几遍,提前知道天气,才能早做准备,不然再遇到灾害,又要手忙脚乱。”
这场景,三秒看在眼里,心里满是欣慰。冰雹之前,合作社的年轻社员们虽说干活勤快,可总少了点“上心”——老周提醒他们“起垄要高”,有人觉得“差不多就行”;秀莲教他们“分拣土豆要挑品相”,有人嫌麻烦,随便装袋。可一场冰雹下来,看着断了茎的土豆苗、抢收时紧张的场面,年轻人们像是突然长大了,不仅主动跟着老人学技巧,还把“用心种地”刻进了心里。
前几天整理仓库,小伟主动提出要给土豆分等级储存,还查了资料,说“不同等级的土豆适合不同客户,比如超市要品相好的,淀粉厂可以要次果,这样能多赚钱”。他带着几个年轻人,把仓库里的土豆按大小、表皮完好度分成三类,每类都贴了标签,连老周都忍不住夸:“这小子现在比我还细心!”
春花更是把“学问”做到了实处。她听说邻村用手机App监测土壤湿度,特意下载了同款软件,每天去地里取土样,输入数据,再根据结果调整浇水、施肥的量。“以前浇水全凭感觉,现在才知道,土壤湿度太高,土豆容易烂根;太低又长不大。”她拿着监测仪,给几个年轻社员演示如何读数,眼里的认真劲儿,和之前“觉得种土豆简单”的模样判若两人。
这天下午,合作社的会议室里,几个年轻社员自发组织了“种植经验分享会”。小伟拿着自己的笔记本,给大家讲“深栽土豆的注意事项”,从种子选择到培土时机,说得头头是道;春花则分享了“如何利用天气预报安排农活”,还把自己整理的“灾害预警应对表”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人;还有个叫小娟的年轻社员,特意从镇上图书馆借了《土豆种植技术大全》,把里面“病虫害防治”的内容标出来,念给大家听。
“以前总觉得种土豆是体力活,现在才发现,它更是技术活。”小娟合上书,笑着说,“遭了次灾,虽然辛苦,可学到的东西比平时多十倍。以后得更用心,不仅要跟着老人学老经验,还要学新科技,这样才能种出更好的土豆。”
三秒坐在旁边,听着年轻人们的讨论,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冰雹过后,这些年轻人抢收时冻红的双手、巡查时沾满泥土的裤脚,还有现在认真学习的模样,突然觉得,这场冰雹虽然带来了损失,却也让合作社的年轻一代快速成长起来——他们不再是“没经验的孩子”,而是能扛起责任、用心种地的“新农人”。
傍晚的时候,年轻社员们还在地里忙碌。小伟跟着爷爷检查土豆窖的温度,春花则在记录当天的土壤湿度数据,小娟拿着书,对照着地里的土豆苗,研究如何预防早春的病虫害。夕阳洒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是在诉说着望海坡未来的希望。
“三秒哥,你看他们现在多用心!”秀莲走过来,指着地里的年轻人,笑着说,“以后合作社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三秒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土豆地——他知道,这些年轻社员的成长,就是合作社最宝贵的财富,有了他们,就算以后再遇到风雨,望海坡的土豆地,也能稳稳地迎来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