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赶集日,春风带着暖意吹过镇街,油菜花香混着玉米粑的甜香,让整个集市都透着股鲜活的气息。春花正忙着给顾客装粑,三秒在一旁吆喝,忽然有两个穿着浅蓝色工作服、挂着工作证的人停在摊前,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大姐拿起一个玉米粑,仔细看了看包装,又闻了闻香味,笑着问:“姑娘,这是你自己做的玉米粑?用什么做的呀?”
春花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回答:“大姐,这是用我们望海坡自己种的甜玉米做的,还掺了点小米面,老面发酵,松柴火蒸的,没加任何添加剂,您可以尝尝。”说着,她递过一块试吃的粑。
大姐接过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好吃!口感软和,还有自然的玉米香,比我之前吃的那些速冻粑地道多了!我们是县农业局的,下周要在县里办农展会,想找些原生态的农产品当伴手礼,你这玉米粑太合适了!我想订五百个,三天后就要,你能不能做出来?”
“五百个?”春花和三秒都愣住了——平时春花一天最多做三十斤,也就六十来个,五百个是她近十天的量,而且只有三天时间,单靠她一个人肯定做不完。
三秒先反应过来,拉了拉春花的衣角,小声说:“能做!咱们找合作社的人帮忙,肯定能赶出来!”
春花也缓过神,看着大姐期待的眼神,用力点头:“能!大姐,您放心,三天后我一定按时交货!您想要什么口味的?甜口和咸口各多少?”
“甜口和咸口各一半吧,包装就用你这个玉米叶,再系上红绳,看着喜庆又有乡村特色。”大姐拿出纸笔,记下春花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这是定金,剩下的钱交货时一起给你。农展会上要是反响好,以后我们可能还会长期订。”
送走县农业局的人,春花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手心都攥出了汗。三秒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慌,咱们现在就回合作社,找大家帮忙。合作社有库房,有石磨,人多力量大,肯定能赶出来!”
两人赶紧收摊,骑着车往合作社赶。路上,春花已经开始盘算:五百个玉米粑,按每个二两算,需要五十斤玉米、十二斤小米,还得准备足够的玉米叶、老面引子和芝麻盐。这些原料合作社里都有,只要大家肯帮忙,应该没问题。
回到合作社,春花把订五百个玉米粑的事跟大家说了,还没等她说完,陈老五就率先举手:“我来帮忙!我力气大,负责磨浆、劈柴火!”
“我也来!我在家常做面食,包馅、蒸粑我都在行!”王二婶也跟着说。
“还有我!我可以帮忙选玉米、剥玉米叶!”
大家纷纷响应,没一会儿就凑齐了十几个人。合作社的李大叔还主动帮忙统计原料:“玉米和小米合作社的仓库里有现成的,玉米叶得去地里现掰,芝麻盐我让人去镇上买,老面引子春花你家有,咱们现在就分工,争取今天就开始做!”
当天下午,合作社的库房就热闹起来——有人负责选玉米、剥玉米叶,有人负责磨浆、和面团,有人负责包馅、装蒸笼,有人负责烧火、蒸粑。库房里蒸汽腾腾,玉米的甜香、小米的醇香混在一起,飘得老远。春花和三秒穿梭在人群中,一会儿指导大家包馅的手法,一会儿检查粑的生熟,忙得脚不沾地。
可刚忙了没多久,新的问题就来了——玉米叶不够用了。之前准备的玉米叶只够做两百个粑,剩下的三百个还需要很多玉米叶。“我去地里掰!”小兰自告奋勇,“我家地里种了不少玉米,现在正是苞叶厚实的时候,我再叫上几个邻居,肯定能掰够!”
小兰带着几个人去了玉米地,夕阳西下的时候,她们拉着满满一三轮车玉米叶回来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泥土,衣服也被露水打湿了,可眼里却满是干劲。“春花姐,玉米叶够了!咱们继续做!”
当天晚上,库房里的灯一直亮到后半夜。大家轮流休息,轮流干活,炭火盆里的火一直没灭,蒸笼里的粑一笼接一笼地蒸出来。王二婶给大家煮了玉米须水,李大叔还带来了自家做的馒头,让大家垫垫肚子。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可没人抱怨,每个人都想着早点把玉米粑做好,不耽误交货。
第三天早上,五百个玉米粑终于全部做好了。大家一起把粑装进干净的竹篮里,每个竹篮里都垫着玉米叶,上面还系着红色的丝带,看着整齐又喜庆。春花和三秒骑着合作社的货车,把玉米粑送到县农业局。
农展会当天,春花特意去了现场。她看到自己做的玉米粑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不少人尝了之后都赞不绝口,还有人过来问在哪里能买到。展会结束后,工作人员找到春花,笑着说:“你这玉米粑太受欢迎了,还得了‘最受欢迎农产品’奖!以后我们有活动,还找你订!”
拿着奖状,春花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个订单能按时完成,这个奖项能拿到,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是合作社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大家的帮忙和支持,她才能把这件事做好,才能让望海坡的玉米粑被更多人知道和喜欢。
回到合作社,春花把奖状挂在墙上,看着大家笑着说:“谢谢大家!没有你们,我肯定完不成这个订单。以后咱们一起努力,把望海坡的玉米粑做得更好,卖到更远的地方,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大家纷纷点头,库房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春花看着墙上的奖状,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在等着她们,望海坡的农产品,一定会走出大山,被更多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