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过,夜里的风就像被掺了冰碴子,吹在脸上凉飕飕的。三秒提着马灯走在田埂上,手电光柱扫过刚出苗的冬小麦,青苗还没巴掌高,嫩得能掐出水来,在夜里看着格外娇弱。他抬手看了眼腕上的旧手表——已经十一点了,可天还是黑得透透的,连星星都躲在云层里不肯露面。
“秋分后夜是真长,比上个月多了快一个钟头。”三秒自言自语着,蹲下身摸了摸小麦苗旁边的土——土是凉的,带着露水的潮气,要是再冷几天,下了霜,这刚冒头的青苗准得被冻坏。他心里咯噔一下,想起去年这时候,村里好几户人家的小麦苗都被早霜打了,叶子蔫得像晒过的海带,最后只能重新补种,又费工又误了农时。
巡完最后一片麦地,三秒往仓库走。路过春花家的水果摊时,看见灯还亮着,他推门进去,发现春花正趴在桌上算账,手边放着一碗没喝完的小米粥,已经凉透了。“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三秒走过去,把马灯放在桌上,暖黄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
春花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笑着说:“刚把这月的账本算完,想着你巡夜该回来了,就等你一起锁门。”她瞥见三秒皱着的眉头,又问:“怎么了?巡夜的时候遇到事了?”三秒坐在她对面,把担心小麦苗被霜打的事说了,还从兜里掏出那个磨破了皮的巡夜本——本子上记满了每天巡夜的情况,哪块地有鼠洞,哪段田埂需要修补,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翻到最新一页,拿起笔,在纸上认真地写:“秋分后夜渐长,每晚多巡两趟,重点查看小麦苗,防霜打苗。”字迹算不上好看,却一笔一画透着认真。春花凑过来看,看完后拿起笔,在后面加了一句:“明日起,在仓库备些秸秆,若遇霜降,及时盖在麦苗上防冻。”
“还是你想得周到。”三秒看着春花的字,心里暖烘烘的。去年种土豆时,就是春花提前备了塑料膜,遇到倒春寒,及时盖在苗上,才保住了一茬苗。“秸秆盖苗这法子,还是你外婆教的吧?”三秒问。春花点点头,想起外婆在世时的样子:“外婆说,老辈人种地,都知道秸秆是个宝,既能保墒又能防冻,春天还能当肥料,比买的防冻剂管用多了。”
两人锁好水果摊,并肩往家走。夜里的风更凉了,春花往三秒身边靠了靠,三秒把外套脱下来披在她身上。“明天咱们得去跟社员们说一声,让大家都多留意自家的麦苗,最好也备点秸秆,万一真下了霜,能及时补救。”春花说。三秒点点头:“我明天一早就去仓库整理秸秆,你去跟社员们通知,咱们分工合作。”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三秒就推着三轮车去了村里的打谷场。打谷场堆着不少秋收剩下的玉米秸秆和麦秸秆,都是社员们没来得及拉走的。他挑了些干燥、没发霉的秸秆,捆成一捆一捆的,往三轮车上装——装了足足二十多捆,才推着车往仓库走。
刚到仓库门口,就看见李叔和张婶已经在等着了。“听说你要备秸秆防霜,我们俩就过来搭把手。”李叔笑着说,撸起袖子就帮三秒卸秸秆。张婶也说:“咱们的麦苗都刚出苗,可不能被霜打了,多备点秸秆心里踏实。”三人把秸秆整齐地堆在仓库角落,还用塑料布盖好,防止受潮。
另一边,春花挨家挨户地通知社员们防霜的事。走到王二婶家时,王二婶正在院子里晒豆子,听春花说完,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多亏你提醒,我还没想着这事呢!去年我家的白菜就是被霜打了,又苦又涩,没法吃。我这就去打谷场拉秸秆,给我家的麦苗也盖点。”
春花笑着说:“二婶,您别着急,仓库里已经备了些,您要是拉着不方便,就让三秒帮您送过去。”王二婶摆摆手:“不用不用,我让我家老头子去拉,正好活动活动筋骨。”
一圈通知下来,社员们都行动起来,有的去打谷场拉秸秆,有的则趁着白天天气好,给麦苗松松土、浇浇水,增强麦苗的抗冻能力。三秒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踏实了不少——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上心,就算真下了霜,也能保住麦苗。
接下来的几天,三秒每天夜里都多巡两趟。第一趟在十点,查看麦苗有没有被田鼠啃咬;第二趟在凌晨两点,重点摸地里的温度——要是土温低于零度,就得赶紧通知大家盖秸秆。马灯的光在田埂上晃悠,他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走在空无一人的地里,倒也不觉得孤单,反而觉得心里满当当的——每多巡一趟,麦苗就多一分安全。
有天夜里两点,三秒巡到村西头的麦地时,发现地里的露水已经结了薄冰,用手一摸,土是冰凉的。他心里一紧,赶紧掏出手机给春花打电话——手机是他特意充满电带在身上的,就怕遇到紧急情况。“春花,赶紧通知大家,地里结薄冰了,可能要下霜,让大家带着秸秆去盖苗!”
电话那头的春花一听,立马清醒了:“我这就去叫人,你在地里等着,我们马上到!”挂了电话,春花穿上外套,拿着手电筒就往社员家跑——先敲李叔家的门,再叫张婶,然后是王二婶,不一会儿,村里的灯就亮了一片,社员们都拿着工具,扛着秸秆,往地里赶。
等大家赶到地里时,三秒已经用仓库里的秸秆盖了一小片麦苗。“大家动作快点,先把地势低的地方盖了,那里更容易结霜!”三秒一边指挥,一边教大家怎么盖秸秆——不能盖太厚,免得压坏麦苗;也不能盖太薄,不然起不到防冻的作用,最好是铺一层薄薄的,能把麦苗盖住就行。
王二婶手脚慢,春花就过来帮她:“二婶,您把秸秆撒匀点,像我这样,轻轻铺在苗上,别用力压。”王二婶点点头,学着春花的样子铺秸秆,不一会儿就熟练了。李叔和张叔则负责把没盖完的秸秆从仓库往地里运,三轮车一趟又一趟,跑得满头大汗,却没喊一句累。
天快亮的时候,所有的麦苗都盖上了秸秆。大家站在地里,看着一片白茫茫的秸秆,心里都松了口气。风一吹,秸秆轻轻晃动,底下的麦苗像是被盖了层温暖的被子,安稳地睡在土里。“还好三秒发现得早,不然这苗就冻坏了。”张婶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李叔也点点头:“还是多巡夜管用,要是等天亮了发现,就晚了。”
没过多久,太阳升起来了,金色的光洒在秸秆上,薄冰慢慢融化,地里升起一层薄雾。三秒掀开一小片秸秆,露出底下的麦苗——青苗还是绿油油的,一点都没被冻着,反而因为秸秆的遮挡,显得更精神了。“太好了!苗没事!”大家都高兴地叫了起来,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
收秸秆的时候,王二婶特意留了几捆放在自家院子里:“以后夜里我也多起来看看,要是再要盖苗,我也能早点过来帮忙。”春花笑着说:“二婶,您要是怕黑,就跟我搭伴,咱们一起巡夜,互相有个照应。”王二婶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
经过这次防霜,社员们更重视巡夜了。三秒的巡夜本上,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哪天的土温是多少,哪块地的麦苗长得快,哪户人家备了多少秸秆,都记得清清楚楚。春花还在本子上画了简单的地图,标注出容易结霜的地块,方便大家重点巡查。
有天晚上,三秒巡夜时遇到了邻村的老周头。老周头也是来巡夜的,看见三秒,赶紧走过来:“三秒,听说你们村提前备了秸秆,还多巡夜防霜,保住了麦苗?我们村昨天有几户人家的苗被霜打了,正愁着呢!”
三秒点点头,把他们防霜的法子跟老周头说了。老周头听了,一拍大腿:“哎呀!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回去跟村里的人说,也多巡夜,备点秸秆,可不能再让苗冻着了。”三秒笑着说:“要是需要秸秆,我们村还有多余的,你们可以先拿去用。”老周头感激地说:“那可太谢谢你了!以后你们村有需要,我们也一定帮忙!”
没过几天,老周头就带着邻村的人来拉秸秆,还特意给三秒和春花送了一筐自家种的苹果。“这苹果是刚摘的,甜着呢!你们尝尝。”老周头笑着说。三秒和春花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让他们拉了更多的秸秆回去。
秋分后的夜越来越长,巡夜的时间也越来越久,可社员们却一点都不觉得累。有时候巡夜遇到一起,大家还会坐在田埂上聊聊天,说说地里的收成,聊聊家里的琐事。马灯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暖融融的,像是一家人团聚一样。
有次,三秒巡夜时发现村东头的麦地有几棵麦苗得了病,叶子上长了黄斑。他赶紧在巡夜本上记下来,第二天一早就去镇上的农技站请教。农技站的技术员告诉他,这是小麦常见的叶斑病,得赶紧喷药防治,不然会传染给其他麦苗。
三秒回到村里,赶紧通知大家,还把技术员教的防治方法写在巡夜本上,贴在仓库门口。社员们一看,都赶紧去买农药,给麦苗喷药。王二婶家没有喷雾器,春花就把自家的借给她,还帮她一起喷药。没过几天,生病的麦苗就好了,地里的青苗长得更壮了。
“要不是三秒巡夜发现得早,咱们的麦苗说不定就遭殃了。”张婶看着绿油油的麦苗,感慨地说。李叔也说:“这巡夜本真是个宝,记的都是有用的东西,以后咱们得一直传下去,让村里的人种地都有个照应。”
三秒听了,心里很是欣慰。他翻开巡夜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有他写的,有春花写的,还有社员们补充的,忽然觉得,这个本子不仅记录着巡夜的情况,更记录着大家对土地的热爱,对日子的期盼。
转眼到了十一月,天气越来越冷,夜里已经开始下小雪了。三秒和春花组织社员们,把仓库里剩下的秸秆都盖在了麦苗上,还在地里挖了排水沟,防止雪水结冰冻坏麦苗。巡夜的时候,大家会特意查看秸秆有没有被风吹开,排水沟有没有堵塞,确保麦苗能安全过冬。
有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上,地里白茫茫的一片。社员们都早早地起来,去地里查看麦苗。掀开秸秆一看,底下的麦苗还是绿油油的,一点都没被冻着。“太好了!苗没事!”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三秒和春花站在地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春花笑着说:“咱们的盘算没白费,多巡夜,备秸秆,总算保住了麦苗。明年春天,肯定能有个好收成。”三秒点点头,握紧了春花的手:“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咱们都一起盘算,一起应对,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雪地里,大家的笑声传得很远,连远处的山都好像被这笑声暖化了。三秒知道,这个漫长的夜晚,因为大家的互相帮衬,因为那些细致的盘算,变得不再寒冷。而这份对土地的守护,对日子的期盼,会像地里的麦苗一样,在春天到来时,绽放出最灿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