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着雪沫子,刮得李家村祠堂的木门“吱呀”响,可祠堂里却暖烘烘的——年度分红要开始了,八仙桌上除了码得整齐的现金,还堆着一摞摞印着“雪花粉”字样的面粉袋,每袋十斤,散发着淡淡的麦香。
村民们陆续进来,看到面粉都凑过去摸了摸。李保国先开了口,手指戳着面粉袋:“三秒、春花,分红就分红,咋还拉来面粉?这东西占地方,不如折成钱实在,咱想买啥买啥。”
这话一出,不少村民跟着点头。“是啊,我家还有去年的面没吃完,再领两袋该放坏了。”“折成钱多好,能给娃买件新衣裳。”议论声越来越大,正给面粉贴户名标签的王二婶直起腰,手里还攥着马克笔,嗓门亮得盖过了议论声:“放坏?咋会放坏!过年包饺子、蒸馒头,哪样离得开面?这两袋面正好够一家过年用,多省事!”
李保国皱了皱眉:“可我家不爱吃馒头,领回去也是浪费。”
“不爱吃馒头能烙饼啊,能擀面条啊!”王二婶走过来,指着面粉袋上的配料表,“你们看这面,是镇上面粉厂的特供雪花粉,比咱平时在小卖部买的好,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软,煮面条还不浑汤。我上次去镇上赶集,问过价,这一袋得十五块,两袋就是三十块——合作社统一买,量大从优,一袋才十二块,两袋二十四块,比你们自己买便宜六块,咋就不划算?”
春花也跟着补充:“这面粉是合作社用集体结余买的,算集体福利,不算在分红现金里。要是折成钱,每户能多二十四块,但过年大家肯定还得买面,到时候花的钱比这多,还得自己扛回来。现在直接领面,省了钱还省了力气,多方便。”
三秒从帆布包里掏出采购单,放在桌上:“大伙看,这是面粉厂的收据,总共买了三十二袋,花了三百八十四块,都是从合作社的公益互助金里出的,没动大伙的分红钱。互助金本来就是为大伙谋福利的,过年发面,也是想让家家户户都能过个踏实年。”
王二婶拉过旁边的张婶,笑着说:“张婶,你去年领的面,蒸的馒头是不是香?今年再领两袋,过年给你孙子包白菜猪肉馅饺子,多好!”
张婶赶紧点头:“是啊是啊,去年的面确实好,我家孙子就爱吃我用那面蒸的花卷。今年不用再去镇上买了,省事!”
陈老五面带微笑地说道:“我觉得发面确实挺不错的,我儿子一家三口过年回来的时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如果把它折合成钱的话,说不定我会随手就花掉了,到时候还得再去现买,多麻烦啊!”
李保国听着大家都对领面比较感兴趣,便也有些心动了。他好奇地摸了摸面粉袋,感受到那细腻的手感,心里不禁琢磨起来:“这面真的有这么好吗?那我领回去试试看吧,如果味道不错,明年我还领面。”
这时,王二婶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保准好吃!你要是不会做馒头,没关系,我可以教你啊!”她的语气充满了自信和热情,让人不禁对这面粉充满了期待。
村民们都笑了,之前说想折成钱的人也不再提了,纷纷拿着自家的面粉袋,在登记本上签字。王二婶帮着把面粉递到老人手里,还叮嘱:“回家记得放阴凉处,别受潮了。”
祠堂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有人商量着过年要包啥馅的饺子,有人说要蒸两锅枣馍,面粉的麦香混着欢声笑语,驱散了腊月的寒意。三秒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这两袋面粉虽不贵,却让大伙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比折成钱更有意义。
后来,合作社每年年底都会根据村民需求准备集体福利,有时候是面粉,有时候是食用油,有时候是春联福字。村民们都说,这样的福利比给钱更贴心,过年的年味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