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的露水还没干透时,春花的手机突然“叮咚”响了一声。她正蹲在埂上系鞋带,竹篮里的虫爬得窸窸窣窣,她腾出一只手摸出手机,屏幕上跳出条私信,头像是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网名叫“三秒”。
“大姐,你拍的玉米地太晃了,得怼近点拍细节。”
春花的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这是她拍视频以来收到的第一条“正经建议”。前几天有人问玉米多少钱一斤,有人夸她实在,可没人说过该怎么拍。她点开三秒的主页,头像是片金灿灿的麦田,背景墙上贴满了各种镜头,简介里写着“农产品摄影”。
“啥是细节?”春花琢磨着打字,手指在屏幕上戳了半天,错字删了又改,最后只发了个问句过去。
那边回得飞快:“就是玉米须的颜色,颗粒饱不饱满,得让城里人看着就想摸一把。”紧接着又来一条:“我正好在邻县采风,下午过去找你?”
春花心里打鼓。素不相识的人要来家里,还是个城里模样的年轻人,她想回绝,可看着自己视频里晃得人头晕的镜头,又想起小伟说“得多学学”,终究回了句:“俺家在靠山屯最东头,门口有棵老槐树。”
午饭刚过,院门外就传来摩托车的突突声。春花扒着门缝往外看,一个穿卡其色工装裤的小伙子正支车,背上背着个黑沉沉的包,拉链上挂着只银色相机,晃得人眼晕。他抬头看见老槐树,朝着院里喊:“是春花大姐家不?我是三秒。”
春花把人让进屋,倒了碗晾好的玉米须水。三秒也不客气,接过碗一饮而尽,抹了把嘴就往玉米地方向瞅:“大姐,咱现在就去地里?”春花点点头,心里还是犯嘀咕——这小伙子细皮嫩肉的,怕是经不住玉米地里的日头。
果然,刚进地没五分钟,三秒就被玉米叶划了道红印子。他“嘶”了一声,从背包里翻出瓶驱蚊水,往胳膊上喷了半瓶,又掏出个巴掌大的黑色机器,对着玉米穗左看右看。“这是微单,比手机拍得清楚。”他见春花盯着机器看,解释道,“不过你用手机也行,我教你调焦距。”
春花把手机递过去。三秒的手指又细又快,在屏幕上点了几下:“看见这小圆圈没?往左边滑是拉远,往右边是拉近,想拍玉米颗粒,就把圆圈怼在穗子上,等它变绿了再按快门。”他边说边示范,镜头慢慢凑近玉米穗,原本模糊的颗粒渐渐清晰,金黄的玉米粒像排着队的金豆子,连顶端嫩红的玉米须都根根分明。
“这样拍,人家才知道咱的玉米有多实在。”三秒把手机还回来,自己也举起微单,“你看这虫眼,别躲着拍,就拍虫刚啃过的地方,带着点新鲜的浆水,才叫原生态。”
春花举着手机试了试。手指还是有点抖,调焦距时总把玉米穗调出画面,三秒就在旁边喊:“慢点,手腕稳住……对,就这角度,把阳光也拍进去!”阳光穿过玉米叶的缝隙,落在镜头里的玉米穗上,颗粒上的绒毛都看得一清二楚,像撒了层碎金子。
两人蹲在玉米地里,你一言我一语地琢磨。三秒教她拍玉米根须在土里的样子,说“这叫扎根深,显得结实”;教她拍自己的手剥玉米皮,说“带点老茧才真实”。春花也没闲着,指给他看哪棵玉米结了双穗,哪片叶子上的露珠还没掉,三秒就追着那些露珠拍,镜头跟着露珠在叶尖滚动,拍出星星点点的光。
“你看,这样是不是比光拍人掰虫强?”三秒把手机里的片段连起来,没加音乐,只有风吹玉米叶的沙沙声。春花看着屏幕里的玉米,黄得透亮,红得鲜活,好像伸手就能摸出那股子饱满劲儿,眼眶忽然有点热——原来她家的玉米,这么好看。
傍晚回家时,三秒帮着剪视频。他没加花哨的调子,就用春花早上录的虫鸣,还有两人蹲在地里说话的声音。配文是三秒想的:“山里的玉米会发光。”春花看着那行字,又看看手机里金灿灿的玉米穗,忽然觉得,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视频发出去不到俩小时,赞数就过了百。评论区里炸开了锅:“这玉米颗粒也太饱满了!”“求链接,想买!”“玉米须是红的?第一次见,太新鲜了!”春花一条一条读,手指在屏幕上点个不停,三秒在旁边笑:“大姐,你看,细节就是说服力。”
夜里留三秒吃饭,春花蒸了新收的玉米。三秒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嘴里还含糊着:“甜!比城里超市买的有玉米味。”春花爹坐在旁边,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碗里的玉米往三秒那边推了推,眼神里的那点戒备,早被蒸腾的热气熏没了。
第二天三秒要走,春花往他包里塞了两穗玉米。三秒说:“大姐,我回去帮你弄个小店,以后就能直接卖了。”春花点点头,看着摩托车突突地驶远,心里像揣了个暖乎乎的玉米,踏实得很。
她又去了玉米地,举着手机慢慢调焦距。镜头里的玉米须红得发亮,颗粒挨挨挤挤的,透着股子使劲长的劲儿。风一吹,玉米叶沙沙响,像是在跟她说:“拍吧,拍吧,咱这山里的好东西,就该让更多人看见。”
手机屏幕上,那个“山里的玉米会发光”的视频,赞数还在涨,已经两百多了。春花对着镜头笑了笑,这次没觉得不好意思,她知道,这光不光是玉米的,也是这土地的,是她的,是所有认真过日子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