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前三天,金月村的晒谷场被彩条布围了起来。春花踩着梯子往竹竿上挂玉米串,红的、黄的、白的玉米棒子垂下来,风一吹就像串起的小灯笼。三秒蹲在地上摆木牌,“玉米文化节”五个彩字歪歪扭扭,他总觉得“化”字的一撇太长,用湿布擦了又描。
“把蒸笼搬中间来。”春花从梯子上跳下来,裤脚沾着的玉米须簌簌往下掉。四个大蒸笼并排摆在长桌上,最上面的笼屉正冒着白汽,甜香混着木柴的烟火气,在晒谷场里绕来绕去。有个穿校服的娃子踮着脚往蒸笼里瞅,被春花塞了半块玉米饼子:“等开宴再吃,管够。”
招商的消息是李书记托县融媒体发的,来的采购商比预想中多。最早到的是辆印着“绿色农产品”字样的面包车,下来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相机对着玉米串拍个不停。“这是‘金月1号’?”他指着晒谷场边的试验田,“我在农业期刊上见过,说它的支链淀粉含量比普通玉米高七个百分点。”
春花正往竹筐里摆玉米叶编的碗,闻言直起腰:“不光是淀粉,您看这籽粒的饱满度。”她剥开个刚煮好的玉米棒,月牙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咬下去有回甜,适合做粥也适合磨粉。”说话间,蒸笼的盖子被蒸汽顶得砰砰响,三秒赶紧过去按住,手背烫得通红也没吭声。
文化节的展台是村民们一起搭的,用的都是地里的材料。二柱他爹编了个玉米叶拱门,门框上挂着红绸;秀莲婶把玉米粒串成门帘,风一吹哗啦啦响;最显眼的是春花摆的“玉米家谱”,从爷爷传下来的“白玉霜”到新培育的“金月1号”,每个品种都标着培育年份和特性,像本摊开的老账本。
“这是啥?”有个采购商指着个青绿色的玉米棒,上面的籽粒还没灌浆。春花递过一小碟蘸料:“这是甜糯玉米笋,刚长到七寸就摘下来,蘸蜂蜜吃最爽口。”她看着对方咬下去,突然想起小时候嘴馋,总偷掰没成熟的玉米笋,被爷爷追着打屁股。
宴席开在正午,长桌从晒谷场这头排到那头。头道菜是“金月1号”熬的粥,米粒熬得开花,汤里浮着层米油;接着上的玉米叶包饭,用新鲜玉米叶裹着糯米和玉米粒,解开时带着股青草香;最让人稀罕的是玉米淀粉做的凉粉,颤巍巍的,浇上蒜泥和醋,比绿豆凉粉多了点回甘。
“这筐子能吃吗?”有个戴金链子的老板举着玉米叶编的餐盘笑。春花刚要解释,三秒突然抢话:“能、能当花盆!种、种多肉正好!”他这话逗得满桌人笑,有个上海来的女采购商当场订了两百个,说要当餐厅的特色餐具。
酒过三巡,李书记端着酒杯走到主桌:“各位老板,咱们金月村的玉米,不用化肥不打药,合作社统一管理,质量绝对有保证。”他指了指墙上的检测报告,“这是省里刚送来的,农残检测零超标。”
春花趁机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片绿油油的玉米地。“这是我们的有机种植基地,”她指着画面里弯腰拔草的村民,“草长了就人工除,虫来了就用苦参碱喷雾,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镜头突然切到仓库,玉米堆得整整齐齐,每个麻袋上都贴着二维码,“扫码能看到种植全过程,从下种到收获,明明白白。”
有个胖老板放下筷子:“说句实在的,你们这玉米是好,但价格比批发市场贵三成,我拿回去不好卖啊。”春花没急着反驳,转身端来两碗粥,一碗用“金月1号”煮的,一碗用普通玉米煮的。“您尝尝,”她把两碗粥推过去,“我们的粥冷了也不回生,因为支链淀粉含量高,口感更绵密,回头客能多三成。”
胖老板狐疑地各尝了一口,突然拍了下桌子:“确实不一样!这粥有股自然的甜。”他掏出合同,“我订五十吨‘金月1号’,先试试水。”春花刚要盖章,上海的女采购商突然站起来:“我全要了!不,我订全年的,每个月五十吨,给我的连锁餐厅供货!”
这话一出,满场都静了。春花的手有点抖,铜章盖在合同上,玉米形状的印泥像颗饱满的种子。她想起暴雨夜抢收时,大家泡在水里筑坝;想起合作社成立那天,爷爷把铁皮盒交到她手上;想起直播间里,网友们说“这玉米有小时候的味道”。
下午签合同的时候,晒谷场突然热闹起来。附近村里的人听说有玉米宴,都跑来围观,孩子们钻在玉米叶拱门下躲猫猫,老人们坐在小马扎上看采购商拍照。有个穿西装的老板蹲在玉米地边,掏出手机给自家孩子发视频:“你看这玉米多壮,等秋收带你来掰。”
春花在仓库里盘点样品,发现“白玉霜”磨的面粉剩得不多了。她刚要叫三秒再磨点,却看见爷爷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个新蒸的玉米馒头。“给上海的女娃尝尝,”老人把馒头递过来,面团上印着个月牙形的印记,“让她知道,老品种也能做出新花样。”
夕阳把玉米叶拱门的影子拉得很长,采购商们陆续离开,车斗里装着样品和合同。春花站在拱门下,看着他们的车消失在山路拐角,突然想起爷爷说的话: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长好庄稼;人也一样,你捧着真心待人,人家自然信你。
收摊时,秀莲婶数着订货款,笑得合不拢嘴:“够给娃交学费了,还能剩点买台新缝纫机。”二柱他爹把玉米叶编的筐子往车上搬,说明年要编得更精致些。春花摸着铜章上的玉米纹路,突然觉得这章子盖下去的不只是合同,更是给土地的承诺,给乡亲们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