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雷声滚过麦田时,东洼地的黑土已经酥得能攥出油。我蹲在田埂上划最后一道垄线,木犁在土里拉出的深沟泛着湿润的黑,像被扯开的墨色绸缎。左手边的三亩地要种提纯的白玉霜月光籽,林致远教的单株选择法,去年秋收时挑了整整二十穗饱满的原种;右手边的两亩留着播杂交种,是去年人工授粉结出的金月1号,玉米粒透着浅黄,咬开能看见乳白的胚乳,既有金疙瘩的饱满,又带着月光籽的甜浆。
线划歪了。爷爷拄着枣木拐杖站在垄头,拐杖头的铜箍在晨光里闪着光。他弯腰捡起块土坷垃,拇指和食指捏碎时,细土从指缝漏下去,簌簌落在我划的垄线上——果然有段弯得像被风吹过的玉米穗。种地跟写字一样,横平竖直才养气。他接过我手里的木犁,苍老的手握住犁柄时,指节在旧伤处微微凸起,那是年轻时用牛耕地被缰绳勒出的茧。
我看着他把木犁重新插进土里,脚在踏板上用力一蹬,深沟立刻变得笔直。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纠结买电动播种机,爷爷蹲在门槛上抽着烟说:新机器快是快,可白玉霜的种子娇贵,得手播才知深浅。那时他从铁皮盒里倒出白玉霜,种子在粗瓷碗里滚出细碎的响,像谁在轻轻叩问时光。
竹篮里的种子分了三堆。白玉霜装在棉布口袋里,袋口绣着小小的月亮图案,是爷爷找村东头的王婶缝的;月光籽用的是去年的牛皮纸信封,上面还留着林致远写的纯度98%;杂交种金月1号装在透明塑料袋里,我用马克笔写的标签被阳光晒得发皱,却在甜度提升12%那行字下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先播老种。爷爷从篮里捻出三粒白玉霜,指尖在种子上捻了捻,吹掉附着的细土。他教我的播种法讲究三粒一穴,品字排列这样总有一粒能躲过鸟啄虫咬。我学着他的样子往垄沟里丢种子,指腹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种皮传进去,像在抚摸沉睡的春天。
地埂边的喜鹊突然聒噪起来,扑棱棱落在去年的玉米茬上。爷爷立刻直起身,从竹篮里摸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辣椒面和草木灰。撒点这个,防地鼠。他往穴里撒灰时手腕很稳,红色的辣椒面落在黑土里,像撒了把细碎的火苗。我忽然想起太爷爷的老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惊蛰撒灰,百虫不侵,原来那些被我们当作迷信的讲究,藏着老辈人对土地的敬畏。
播到第三垄时,手心被种子磨出细红的痕。白玉霜的种子比金疙瘩小一半,丢进穴里时总担心盖土太厚,爷爷用拐杖头往穴里戳了戳:这品种的芽能顶开石板,当年饥荒年景,石缝里都能钻出来。他蹲下去盖土,手掌抚过垄面的动作格外轻,像在给婴儿掖被角,你太奶奶说,种子也有灵性,你对它上心,它就肯给你长。
日头爬到竹篮把手的影子刚好遮住篮底时,我们开始播杂交种。金月1号的种子带着浅紫的种皮,是林致远特意嘱咐的杂交标记这样秋收时就知道哪些是真杂交种。我往穴里丢种子时,爷爷在旁边数着数:两粒就行,这品种劲头足,密了会争肥。他的拐杖头在垄边划出浅浅的沟,等出了苗,得把杂株拔掉,留那些叶色深绿的。
春风卷着新翻的土腥味掠过地头,我忽然发现两种种子的播法其实一样——都是先松好土,再把种子放进温暖的穴,最后用带着体温的手盖好土。就像爷爷常说的种地没那么多新花样,把心放进土里,啥种子都能长。远处张书记带着村民在用播种机,机器轰鸣着翻过田埂,铁轮碾过的地方留下整齐的垄,却少了手播时指尖与种子相触的温度。
歇会儿。爷爷从竹篮里摸出搪瓷缸,粗茶在缸里晃出琥珀色的光。我坐在他身边时,听见土里传来细微的声响,像谁在轻轻叩门——不是幻听,去年冬灌时埋下的玉米芯正在发酵,微生物分解出的热气让土地微微震动。这就是土地在喘气。爷爷抿了口茶,茶梗粘在花白的胡须上,种子埋进去,就像听见了招呼,能不快些发芽?
竹篮底还剩小半袋月光籽。我抓起一把往阳光里扬,种子在空中划出金黄的弧线,像撒了把碎星。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城里的超市对着进口玉米种子犹豫,此刻掌心的老种子带着土腥味,却比任何包装精美的种子都让人踏实。爷爷忽然说:等秋收了,把金月1号留些种,给张书记送点,让他也试试。
日头偏西时,五亩地终于播完了。我和爷爷站在垄头往回看,手播的垄虽然不如机器播的直,却像用尺子量过似的均匀。风掠过刚播完的土地,垄面的新土微微起伏,像谁的胸膛在轻轻呼吸。爷爷用拐杖在两种种子的分界处画了个圈:到了夏天,你就看这圈两边,老的有老的风骨,新的有新的势头。
回家的路上,竹篮在胳膊肘晃出细碎的响,里面的空布袋沾着湿土,像吸饱了春天的气息。路过仓库时,看见张书记的播种机停在门口,年轻的村主任正在给机器加油,汽油味呛得人皱眉。爷爷忽然说:机器是好,可有些活还得手做——就像这播种,得亲手把希望埋进土里,才睡得踏实。
三天后的清晨,我被窗外的喜鹊叫醒。跑到地头时,看见爷爷正蹲在第一垄白玉霜前,拐杖斜倚在田埂上。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垄面的土,露出粒胀得发亮的种子,种皮裂开道细缝,乳白的芽尖像害羞的小姑娘探出头。你看,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我说它能顶开土吧。
我蹲下去看时,旁边的杂交种穴里也冒出了芽,紫褐色的芽鞘比白玉霜粗壮,却同样带着倔强的弯度。两种嫩芽隔着半尺远,在湿润的黑土里遥遥相望,像两个刚刚认识的朋友。春风拂过,嫩芽轻轻摇晃,仿佛在互相致意。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都来地头看。白玉霜的苗长得慢却扎实,叶片带着蜡质的光;金月1号的苗蹿得快,叶鞘里总藏着待展的新叶。到清明时,两种苗已经齐膝高,分界处的月光籽开了第一朵雄花,金色的花粉落在杂交种的叶上,像给新老品种系上了看不见的纽带。
爷爷在垄边插了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试验田三个字,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他每天都来拔草,专挑那些长在两种玉米之间的杂草,别让闲东西碍着它们做伴。有回我看见他对着玉米苗说话,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凑近了才听见:好好长,给年轻人看看,老种子也能跟上新时代。
谷雨那天落了场细雨,我站在屋檐下看试验田。雨水洗过的玉米叶泛着油亮的绿,白玉霜的嫩黄和金月1号的深绿交错着,像幅被雨水润开的水彩画。爷爷披着蓑衣在地头走动,拐杖头轻轻点着每株玉米的根,仿佛在清点一群茁壮成长的孩子。
忽然明白林致远说的品种不是用来比的,是用来伴的。就像这片地里的老种子和新希望,它们在同一片土地扎根,共享阳光雨露,最后都会结出饱满的穗——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一起把这片土地的故事,续写得更长、更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