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村口的老槐树下就传来了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一辆蓝白相间的冷链车缓缓停下,车身印着的“县农科所 农产品保鲜运输”几个大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车上跳下两个穿着工作服的年轻人,其中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手里还捧着一个银色的仪器,在车边张望着。
“是这儿吧,这就是春花家的玉米地?”戴眼镜的小李捅了捅旁边的小王。小王伸着脖子看了看四周,挠挠头:“应该是,电话里就说在村口老槐树旁,等会儿问问人。”
就在这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春花背着竹筐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气喘吁吁的爷爷。“你们可算来了!”春花笑着迎上去,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是春花,甜玉米都准备好了,就等装车。”小李和小王忙迎上去握手,一番寒暄后,便准备开工。
爷爷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直发愣。这冷链车足有两层楼高,金属外壳冷冰冰的,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气息。他慢慢走上前,伸手摸了摸冷藏箱的金属壁,触手一片冰凉,忍不住喃喃自语:“这铁疙瘩,真能保住玉米的甜?”
春花听到爷爷的嘀咕,笑着走过来挽住爷爷的胳膊:“爷爷,您就放心吧!农科所的专家说了,这冷链车可厉害了,能把温度一直控制在0到4°c,玉米在里面,糖分就不会变成淀粉,放几天都还甜滋滋的。”爷爷半信半疑地看着春花,又看了看那辆车,叹了口气:“咱种了一辈子玉米,都是趁新鲜吃,哪见过这阵仗。”
说话间,小李和小王已经打开了冷链车的后门,一阵冷气扑面而来,仿佛把人瞬间拉进了冰窖。车厢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排货架,旁边还挂着各种监测仪器,红灯绿灯闪烁不停。小李从车上搬下几个泡沫箱,里面铺着厚厚的冰袋,寒气丝丝往外冒。
“来,咱们先把玉米装箱。”春花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爷爷和村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甜玉米抱过来。每一根玉米都裹着翠绿的苞叶,顶端的须子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新鲜得仿佛还带着泥土的气息。春花拿起一根玉米,轻轻剥去最外层的老叶,露出里面饱满的玉米粒,满意地点点头,才小心翼翼地放进泡沫箱里,在周围均匀地铺上冰袋。
爷爷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皱起眉头:“这么好的玉米,咋还包上冰袋,不会冻坏了吧?”小李连忙解释:“大爷,您放心,这冰袋就是为了保持低温,甜玉米采收后,糖分转化可快了,在常温下放几个小时就不甜了。咱们用冷链运输,就是为了让玉米能保持刚从地里摘下来时的口感。”爷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但看着春花和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也不好再说什么。
装了一会儿箱,爷爷又发现了问题。他指着泡沫箱里的玉米,疑惑地问:“丫头,这玉米咋不把皮都剥了再装,留着这几层叶子多占地方。”春花笑着回答:“爷爷,这您就不懂了,玉米带皮装箱,既能保鲜,又能防止磕碰。而且啊,这苞叶还能锁住水分,让玉米更甜呢。”爷爷这才恍然大悟,不禁感叹现在种玉米的学问真是越来越多了。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箱箱甜玉米很快就装满了冷链车。小李和小王仔细检查了每一个箱子,确保冰袋摆放均匀,玉米没有损坏,才关上了车门。春花站在车旁,看着这一车即将运往远方的甜玉米,心中满是期待。她知道,这不仅是一车玉米,更是他们一家人一年的心血和希望。
爷爷站在春花身边,望着冷链车,沉默了许久。他想起过去,玉米只能在村里附近卖,放不了几天就不新鲜了,卖不上好价钱。如今有了这冷链车,玉米能运到更远的地方,能让更多人尝到他们种的甜玉米,这在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丫头,”爷爷突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你做得对,爷爷以前不懂,还总拦着你。现在看来,这新玩意儿还真能帮咱把日子越过越好。”春花转过头,看着爷爷脸上的皱纹,眼眶微微泛红:“爷爷,这都是您教我的,要想把玉米种好,就得跟上时代。您看,这冷链车不就是时代给咱的好帮手嘛。”
小李和小王爬上了车,发动了引擎。随着一阵轰鸣声,冷链车缓缓启动,驶向远方。春花和爷爷站在村口,目送着车消失在公路尽头,久久没有离去。
回到家后,爷爷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看着角落里还剩下的几穗甜玉米,若有所思。“丫头,晚上煮两穗玉米吃吧。”爷爷突然说,“咱也尝尝,这在冰袋里放过的玉米,到底还甜不甜。”春花笑着答应了,转身走进厨房。
傍晚,厨房里飘出阵阵玉米的香甜。春花端着热气腾腾的玉米走进院子,递给爷爷一穗。爷爷接过玉米,轻轻咬了一口,香甜的汁液瞬间在口中爆开,熟悉的味道让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甜,真甜!”爷爷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来这铁疙瘩还真没白来。”
春花也咬了一口玉米,感受着那熟悉的香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从今天起,他们的甜玉米将踏上新的旅程,而他们的生活,也将因为这小小的改变,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