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坡的晨雾还没散,田埂上就响起了“叮铃铃”的车铃声。三秒带正在给玉米追肥,听见声音直起腰,眯眼往路口看——一辆半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正慢悠悠地晃过来,车后座绑着个绿色的帆布包,车把上挂着个搪瓷缸,缸沿磕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白铁皮。
“小李来了!”三秒带笑着迎上去。来的是镇农技站的技术员小李,二十出头,戴副黑框眼镜,说话总带着点书卷气。自从去年帮三秒带解决了地老虎的问题,他就养成了每周来望海坡转转的习惯,说是“看看庄稼长势”,其实更像是来串亲戚。
小李跳下车,把自行车支在槐树下,帆布包往田埂上一放,拉链“刺啦”一声拉开,露出里面的笔记本、卷尺,还有个巴掌大的仪器。“三秒哥,今儿来得早,看看你家的甜糯玉米灌浆咋样了。”
“刚追了肥,你瞅瞅。”三秒带掰下一个玉米穗,剥开苞叶递过去。饱满的玉米粒泛着乳白,顶端的浆水晶莹剔透,像凝结的露珠。
小李掏出仪器往玉米粒上一戳,屏幕上跳出串数字。“不错不错,糖分含量达标了,再等半个月就能收。”他在笔记本上记着,又问,“最近有没有发现啥病虫害?我带了点新的防虫药,低毒的。”
“没发现虫害,”三秒带摆摆手,“还是用的草木灰,您说的那法子管用。”他知道小李心疼他,总想着给点实在东西,可他更信老祖宗的法子——草木灰不光防虫,还能当肥料,一举两得。
两人蹲在田埂上聊起庄稼,从玉米的灌浆期说到白菜的包心期,从土壤的酸碱度说到渠水的流量,聊着聊着就到了晌午。春花提着篮子来送饭,老远就喊:“小李同志,留下来吃饭吧,刚蒸的玉米饼,还有腌黄瓜。”
小李推了推眼镜,有点不好意思:“不了三秒哥,我还得去前王村看看,那边的水稻有点纹枯病。”
“看啥看,饭总得吃。”三秒带把他往家里拉,“前王村离这儿近,吃完再去不迟。再说,春花特意给你煮了鸡蛋,你不吃,她该失望了。”
小李拗不过,只好跟着去了。春花的玉米饼暄腾腾的,就着腌黄瓜吃,清爽解腻。小李吃得香,嘴里塞得满满的,还不忘夸:“嫂子的手艺真好,比镇上食堂的好吃多了。”
春花被夸得脸红,又往他碗里夹了个鸡蛋:“多吃点,年轻人正在长身体。”
吃完饭,小李要走,三秒带往他帆布包里塞了几个玉米饼和一把新摘的豆角:“带路上吃,前王村路远,别饿着。”
小李没推辞,笑着说了声“谢谢”,推着自行车往村口走。晨光透过槐树叶落在他身上,自行车铃铛“叮铃铃”响着,像一串流动的音符,渐渐消失在田埂尽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每周三的早上,望海坡的田埂上总会响起“叮铃铃”的车铃声,小李雷打不动地来指导,三秒带也雷打不动地留他吃饭。有时是玉米饼,有时是菜窝窝,偶尔春花还会杀只自家养的鸡,说是“给小李补补脑子”。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小李会给三秒带讲镇上的新鲜事:谁家的大棚蔬菜卖上了高价,哪个村引进了新品种果树,县农业局要搞培训班……三秒带则给小李讲望海坡的老故事:爷爷种红豆的诀窍,陈老五修水库的往事,二婶藏在菜篮里的心意。
这天下午,两人坐在玉米地边的石头上,小李正给三秒带看他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排排整齐的大棚,里面种着绿油油的蔬菜,看着就喜人。“这是县郊的示范基地,”小李指着照片说,“用的是钢架大棚,能控温、控湿,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菜,一斤西红柿能卖八块呢。”
三秒带盯着照片,眼睛发亮:“冬天也能种?咱望海坡冬天冷得很,菜都冻坏了,要是能搞大棚,冬天也有收入了。”
“咋不能?”小李来了兴致,“望海坡的沙土地适合种蔬菜,搞大棚再合适不过。我给你算算,一个大棚投资大概五千块,一年能收三茬菜,不出两年就能回本。”他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小册子,递给三秒带,“这是大棚种植的技术要点,你先看着,有不懂的随时问我。”
三秒带接过小册子,封面上“现代农业大棚技术”几个字烫得发亮。他翻了几页,里面有大棚的结构图,有蔬菜的生长周期表,还有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图文并茂,看着不费劲。
“这大棚……真能行?”三秒带有点犹豫。五千块不是小数目,够买半头牛了,要是搞砸了,家里的日子就得紧巴好一阵子。
“咋不行?”小李拍着胸脯,“技术上有我呢,保准没问题。再说,你看你家的甜糯玉米能进超市,要是搞了大棚,种点反季节蔬菜,超市更乐意要,价钱还能再提提。”
三秒带没说话,摩挲着小册子的封面。他想起冬天的时候,望海坡的地里光秃秃的,村里人除了打零工,就只能蹲在家里烤火;想起春花总念叨着“要是冬天也有菜卖就好了”;想起二柱子的娃冬天想吃西红柿,只能去镇上买,贵得要命……
“我琢磨琢磨。”三秒带把小册子揣进怀里,像揣着个滚烫的希望。
太阳西斜时,小李要走了。他推着自行车往路口走,三秒带跟在后面,突然说:“小李同志,要是我真搞大棚,您可得多来指导指导。”
小李回过头,眼睛亮得像星星:“没问题!到时候我每周来两趟,给你当免费顾问!”他跨上自行车,脚蹬子“咔咔”转着,车铃声“叮铃铃”响着,消失在晚霞里。
三秒带站在路口,望着小李远去的方向,心里的念头越来越清晰。他摸了摸怀里的小册子,又往村里看了看——陈老五正坐在老槐树下抽旱烟,二柱子在晒场上翻谷子,王老五的媳妇在渠边洗衣服……要是搞了大棚,是不是能带着大家一起干?冬天的望海坡,是不是也能像春天一样绿油油的?
晚饭时,三秒带把搞大棚的想法跟春花说了。春花正给二丫喂饭,闻言愣了愣:“要不少钱吧?咱的钱刚够给爹看病……”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三秒带握住她的手,“你想啊,搞了大棚,冬天也能种菜,就不用总惦记着出去打工了,还能带着村里人一起干,多好。”
春花看着他眼里的光,点了点头:“你想干就干,我支持你。”
夜里,三秒带翻来覆去睡不着,爬起来翻看小李给的小册子。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大棚的结构图在夜色里格外清晰。他仿佛看到一排排大棚立在望海坡的土地上,里面的蔬菜绿油油的,村里人在大棚里忙碌着,脸上都带着笑……
窗外的槐树叶“沙沙”响,像是在为他鼓劲。三秒带知道,搞大棚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资金的难题,会有技术的难关,甚至会有人不理解、不支持。但他不怕——就像当初种甜糯玉米,就像暴雨前抢收蔬菜,只要心里有奔头,脚下就有力量。
第二天一早,三秒带把小李的自行车擦得锃亮,还在车筐里放了两个刚摘的西红柿。他知道,这辆自行车载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望海坡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