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临时设计室里,四张拼接的金属板拼成了一张巨大的工作台,上面摊满了 “希望方舟” 数据库打印出的能量理论图谱、聚变核心结构草图,还有凯手写的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应急灯的白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用仓库找到的速溶粉冲泡)的微苦气息,与纸张翻动的 “沙沙” 声、笔尖划过金属板的 “咯吱” 声交织,构成了技术攻坚独有的节奏。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缩小核心体积的同时,保证聚变效率不低于‘老兵号’原核心的 85%。” 凯将一张聚变核心的三维结构图推到工作台中央,图上用红笔圈出了 “约束磁场发生器” 的位置,“‘老兵号’的原核心直径 1.2 米,而我们新设计的核心需要控制在 0.8 米以内,才能适配未来的新舰或‘老兵号’的改造空间。体积缩小 40%,意味着约束磁场的强度需要提升至少 60%,否则等离子体很容易突破磁场边界,导致聚变中断。”
雷诺指着图谱上的 “灵能 - 磁场耦合公式”,眉头紧锁:“数据库里提到,艾塔尼文明用灵能增强约束磁场,能将磁场强度提升 30%,但我们之前从未尝试过这种技术。星璃,你的灵能能不能精准控制磁场的分布?如果灵能注入不稳定,很可能会导致磁场紊乱,反而引发安全事故。”
星璃坐在工作台旁,面前放着一个小型的磁场模拟器 —— 用仓库找到的电磁线圈和灵能导线自制的简易装置。她的手指轻轻搭在模拟器的接口上,额间的晶体泛着淡淡的紫光,模拟器屏幕上的磁场分布图谱随之缓慢变化:“我能控制灵能的注入强度和频率,但要实现‘耦合增强’,需要将灵能的波动频率与磁场的振荡频率完全同步,误差不能超过 0.01 赫兹。刚才的测试中,最高同步率只达到 82%,距离数据库要求的 95% 还有很大差距。”
老周拿着计算器,正在验证凯的聚变效率计算公式,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片刻后,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按当前的参数设计,聚变效率最多只能达到 78%,而且核心的散热问题还没解决 —— 体积缩小后,单位体积的发热量会增加 50%,现有的散热管道设计根本无法应对,长时间运行很可能导致核心过载。”
莉娜和小林则在整理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的参考案例 —— 艾塔尼文明的 12 种小型聚变核心设计方案,其中 8 种因材料强度不足被排除,3 种因能源需求过高被放弃,只剩下 1 种 “灵能辅助约束型” 方案勉强符合要求。“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用星晶合金制作约束磁场线圈,能提升 25% 的磁场强度,还能通过星晶的灵能传导特性,辅助散热。” 莉娜将方案图纸铺在工作台上,“但它需要纯度 99.9% 的星晶合金,我们目前冶炼的合金纯度只有 95.3%,还差 4.6 个百分点。”
一场技术攻坚,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多重困境:约束磁场强度不足、灵能 - 磁场耦合效率低、聚变效率不达标、散热设计缺陷、材料纯度不够…… 这些问题像一道道关卡,横在团队面前,每一道都足以让核心设计停滞不前。
“先从材料纯度入手。” 雷诺打破沉默,将星晶合金的纯度检测报告推到中央,“老周,你和我去调整纳米熔炉的冶炼参数,增加高频振荡的时间,尝试提升星晶粉末的提纯效率;凯,你负责优化聚变效率计算公式,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等离子体密度,在现有磁场强度下提升效率;星璃,继续研究灵能 - 磁场耦合技术,小林帮她记录每次测试的参数,寻找同步率提升的规律;莉娜,你去检查精炼厂的设备,看看能不能通过增加反应罐的催化剂浓度,提升星晶粉末的纯度。”
分工明确后,团队立刻投入到各自的任务中。老周和雷诺来到纳米熔炉旁,将高频振荡时间从原来的 2 小时延长到 3.5 小时,同时将冶炼温度从 1820c提升到 1880c—— 高温和长时间振荡能让星晶粉末中的杂质更充分地挥发。“但温度过高也有风险,可能会导致星晶的灵能因子活性降低。” 老周盯着熔炉的观察窗,看着里面逐渐融化的原料,“我们需要每 15 分钟取样一次,检测灵能因子的活性变化。”
凯则在设计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反复修改聚变参数。他将等离子体密度从原来的 1.2x102?\/m3 提升到 1.5x102?\/m3,同时调整聚变反应的点火温度,屏幕上的模拟数据显示,聚变效率缓慢上升到 81%,但随之而来的是磁场负荷增加 —— 线圈的电流强度超过了星晶合金的承受极限,模拟图上很快出现了 “线圈烧毁” 的红色警告。“不行,密度太高会烧毁线圈,必须找到平衡点。” 凯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重新调整参数,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他疲惫的脸上。
星璃和小林的测试也不顺利。她们尝试了 12 种灵能注入频率,最高同步率依旧停留在 85%,始终无法突破 90%。小林将每次测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发现当灵能频率与磁场频率的差值在 0.03 赫兹以内时,同步率会显着提升,但一旦差值缩小到 0.02 赫兹,灵能就会出现不稳定波动。“是不是灵能导线的缠绕方式有问题?” 小林指着模拟器上的线圈,“数据库里的图纸显示,灵能导线需要按‘螺旋交错’的方式缠绕,而我们现在用的是‘平行缠绕’,可能影响了灵能的传导效率。”
莉娜在精炼厂的调整同样遇到挫折。她将催化剂浓度从原来的 5% 提升到 8%,星晶粉末的纯度确实有所上升,达到了 96.7%,但催化剂的过度使用导致反应罐内出现了大量沉淀,堵塞了出料管道,不得不暂停生产清理。“纯度提升的速度远赶不上我们的需求,按这个进度,至少需要一周才能达到 99.9% 的要求,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莉娜清理完管道后,疲惫地靠在墙上,看着反应罐内缓慢流动的星晶粉末,心中满是焦虑。
夜幕降临,设计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团队成员陆续回到这里,脸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挫折感 —— 老周和雷诺的合金纯度提升到了 96.1%,距离目标还有差距;凯的聚变效率模拟最高达到 83%,但磁场负荷依旧超标;星璃和小林调整了导线缠绕方式,同步率提升到 88%,却始终无法突破 90%;莉娜的精炼厂还在清理沉淀,暂时无法继续生产高纯度星晶粉末。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需要换个思路。” 雷诺看着工作台上的设计图,突然指着 “灵能辅助散热” 的方案,“既然星晶合金能传导灵能,那我们能不能用灵能直接辅助散热?比如在核心外壳上缠绕灵能导线,通过灵能的流动带走热量,这样就能解决体积缩小后的散热问题,还能降低对磁场强度的要求。”
凯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个思路可行!如果散热问题解决,我们就能适当降低等离子体密度,减少磁场负荷,同时通过灵能辅助约束,提升聚变效率。我现在就修改模拟参数!” 他立刻坐回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的模拟数据开始重新计算 —— 当加入 “灵能辅助散热” 模块后,聚变效率稳定在 86%,磁场负荷降至星晶合金的承受极限以内,核心体积也能控制在 0.8 米以内,所有关键参数终于全部达标!
星璃和小林也受到了启发,她们尝试将灵能导线按 “螺旋交错” 方式重新缠绕在模拟器上,同时加入 “灵能散热” 模块。当灵能频率与磁场频率的差值缩小到 0.015 赫兹时,模拟器屏幕上的同步率突然跳到 92%,磁场分布图谱也变得异常均匀。“成功了!同步率达到 92% 了!” 小林兴奋地喊道,声音打破了设计室的沉寂。
老周和莉娜则决定采用 “分步提纯” 的方法 —— 先将星晶粉末冶炼成纯度 96% 的合金,再用精炼厂的 “离子轰击” 功能,对合金表面进行二次提纯,提升局部纯度至 99.9%,重点强化约束磁场线圈的关键部位。“虽然这种方法会增加工序,但能在 3 天内完成高纯度合金的制备,完全能满足核心制造的时间要求。” 老周拿着新的提纯方案,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新的设计方案很快确定:
1. 核心结构:直径 0.8 米的球形结构,外层用 99.9% 纯度的星晶合金制作外壳,内置灵能散热导线;
2. 约束系统:采用 “灵能 - 磁场耦合” 技术,灵能同步率目标 95%,磁场强度提升 60%,确保等离子体稳定约束;
3. 聚变参数:等离子体密度 1.3x102?\/m3,点火温度 1.5 亿c,聚变效率目标 88%;
4. 散热系统:灵能辅助散热与传统管道散热结合,确保核心长时间运行温度稳定在安全范围。
接下来的两天,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核心设计的细化工作中 —— 凯绘制了详细的核心结构图,标注出每一个零件的尺寸和材质要求;星璃和小林完成了灵能导线的缠绕方案,制作了 1:10 的核心模型进行测试;老周和莉娜则开始制备高纯度星晶合金,为核心制造储备关键材料;雷诺则负责协调各环节的进度,确保设计与制造无缝衔接。
在一次灵能 - 磁场耦合的最终测试中,同步率成功突破 95%,磁场强度也达到了设计要求,聚变模拟运行时间超过 48 小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当测试结束的那一刻,设计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 这不仅是一个能源核心的设计成功,更是团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又一次胜利,是他们在重建道路上跨越的又一道难关。
但欢呼过后,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 核心的关键零件需要用 3d 打印机制作,部分特殊结构还需要手工打磨;灵能导线的缠绕精度要求极高,误差不能超过 0.1 毫米;核心的组装需要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否则微小的灰尘都可能导致聚变失败。
“设计只是第一步,制造和组装才是更大的考验。” 雷诺看着工作台上的核心模型,语气中带着清醒的认知,“但我们已经证明,只要团结协作,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接下来,我们要全力以赴,把这个设计图变成真正能运转的能源核心,给‘老兵号’换上一颗全新的‘心脏’,也为我们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夜幕再次降临,设计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团队成员围坐在工作台旁,看着最终确定的核心设计图,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与坚定。技术攻坚的道路上,有挫折也有突破,有疲惫也有兴奋,但他们始终相信,只要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就一定能实现能源核心的重塑,在这片废墟中,点亮属于自己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