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内的灯光柔和明亮,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看着数据板上铁渣碎片场的三维地图,指尖在中型能源罐和钛合金装甲板的标记点上反复滑动。距离抵达 w-01 残骸还有 7 小时,碎片场的发现让他意识到,必须提前制定详细的打捞计划 —— 无论是从残骸获取核心部件后前往碎片场,还是直接以碎片场为备用目标,都需要明确的路线规划和设备准备,否则面对 320 个大小碎片,很可能陷入 “看得见却拿不到” 的困境。
“系统,基于当前‘老兵’号的动力状态(左舷姿态喷口残留 0.1% 推力)、微型备用电池电量(1.45%,充电速度 0.23%\/ 小时),结合 w-01 残骸与铁渣碎片场的相对位置,生成从 w-01 残骸前往碎片场的最优路线,标注关键节点(如引力转向点、碎片规避区)、所需时间、能源消耗预估。” 雷诺在数据板上输入指令,目光紧紧盯住屏幕上弹出的路线计算界面。
微型备用电池的指示灯稳定闪烁,为系统提供着计算所需的电力。操控台中央的显示屏上,“老兵” 号、w-01 残骸、铁渣碎片场的位置标记清晰呈现,淡蓝色的计算线条在三者之间反复勾勒,不断优化路径。5 分钟后,第一条完整路线终于生成,系统同步弹出详细参数:
【最优打捞路线(暂命名:铁渣航线):
1. 初始阶段(w-01 残骸停泊点→引力转向点):从 w-01 残骸舰中舱门附近出发,启动左舷姿态喷口(推力 0.1%),维持 15 分钟,将船体航向调整至碎片场方向,消耗微型备用电池电量 0.03%;
2. 关键阶段(引力转向点→碎片场外围):利用 w-01 残骸的微弱引力(约 0.001N)进行转向,无需额外动力,借助引力弹弓效应提升船体漂移速度至 0.3m\/s(原速度 0.22m\/s),该阶段耗时 3 小时 20 分钟,无能源消耗,需规避 3 块直径 5-8 米的碎片(已标记为规避区 A、b、c);
3. 最终阶段(碎片场外围→核心打捞点):接近碎片场后,再次启动左舷姿态喷口,以间歇性推力(每 10 分钟启动 1 次,每次持续 1 分钟)微调航向,避开高速移动的小型碎片(速度 10m\/s),最终抵达中型能源罐所在的核心打捞点,耗时 45 分钟,消耗电量 0.02%;
4. 整体参数:总航程 12 公里,总耗时 4 小时 20 分钟,预计消耗微型备用电池电量 0.05%,抵达时电池剩余电量(按当前充电速度)约 2.98%,可支撑打捞设备(如牵引光束发生器)基础运行。】
屏幕上的路线图动态演示着航行过程:“老兵” 号像一片精准操控的叶子,从 w-01 残骸旁缓缓出发,借助引力自然转向,巧妙避开 3 块大型碎片,最终平稳抵达碎片场核心区。雷诺看着演示,心里悬着的石头稍稍落地 —— 左舷姿态喷口的微弱推力虽有限,却足以完成关键航向调整;引力弹弓效应的利用,更是将能源消耗降到了最低,完全在微型备用电池的承受范围内。
“规避区 A、b、c 的碎片具体情况如何?是否有碰撞风险?” 雷诺指着路线图上标记的红色区域问道。系统立刻放大对应区域,弹出碎片细节:【规避区 A:直径 7 米的岩石碎片,漂移速度 0.8m\/s,表面光滑无尖锐凸起,与 “老兵” 号航线交汇时间相差 8 分钟,无碰撞风险;规避区 b、c:均为钛合金碎片(直径 5 米、6 米),漂移速度 0.6m\/s,航线交汇时间差分别为 12 分钟、15 分钟,仅需保持当前航向即可规避】。
风险排除,路线可行!雷诺的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他立刻将路线图保存至数据板,同时补充指令:“生成打捞优先级清单,按‘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备用资源’分类,标注每个目标的打捞方式(如牵引光束抓取、人工固定)、所需设备、预估时间。”
【打捞优先级清单:
1. 核心资源(优先度:最高):
? 中型能源罐(完整度 40%):采用牵引光束发生器抓取,需将能源罐稳定固定在 “老兵” 号舰尾甲板,预估耗时 25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8%;
? 钛合金装甲板(2 块,面积 15㎡):先通过牵引光束调整装甲板姿态,再用金属支架临时固定在右舷破损处(同步完成舰体加固),预估耗时 30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6%;
1. 重要资源(优先度:高):
? 推进器喷口碎片(完整度 20%):人工出舱(穿老旧宇航服),用绳索固定后由牵引光束拉回,预估耗时 40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5%;
? 太空维修机械臂(完整度未知):牵引光束抓取后,暂存于维修舱,预估耗时 15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3%;
1. 备用资源(优先度:中):
? 小型金属容器(12 个):批量用牵引光束收集,存放于储物舱,预估耗时 20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4%;
? 金属碎片(钛合金、铝合金,总量约 500kg):选择性收集,优先抓取大块碎片,预估耗时 30 分钟,需消耗电量 0.07%】
清单清晰明了,每一项都标注了具体操作方式,雷诺看着这些目标,心里充满了行动力 —— 不再是之前的迷茫摸索,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准作业。可很快,他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打捞计划的核心设备 “牵引光束发生器”,是否还能正常使用?
“系统,扫描舰内是否存在牵引光束发生器,检测其当前状态(如功率、射程、故障点),评估修复可行性。” 雷诺的指令刚发出,数据板就弹出了扫描结果,让他既惊喜又担忧:
【扫描发现:牵引光束发生器(型号:联邦 216 型轻型),位于维修舱后部设备架,初步检测状态:
? 核心功能:功率模块损坏 30%,最大射程从 100 米降至 50 米,最大牵引力从 500kg 降至 300kg(可满足中型能源罐抓取需求,其质量约 280kg);
? 关键故障:能源接口氧化(与微型备用电池接口不兼容,需打磨处理)、控制线路松动(3 处接头脱落,需重新焊接);
? 修复可行性:高(所需工具:砂纸、焊接工具、绝缘胶带,均已具备),预估修复时间 40 分钟,消耗微型备用电池电量 0.04%(用于焊接工具供电)】
有牵引光束发生器!且修复难度不高!雷诺立刻从座椅上站起来,抓起数据板和维修工具(砂纸、焊接工具),快步向维修舱走去。微重力下,他的脚步轻快而坚定,肋骨的钝痛早已被对修复设备的专注取代 —— 这台发生器是打捞计划的核心,若能成功修复,就能轻松抓取中型能源罐和装甲板,否则仅凭人力,面对 280kg 的能源罐,根本无从下手。
维修舱内,光线昏暗,雷诺打开数据板的照明功能,光柱瞬间照亮后部设备架 —— 一台银灰色的牵引光束发生器静静立在角落,主体完好,表面只有轻微的灰尘,功率调节旋钮和能源接口清晰可见。他将发生器小心地搬到工作台上,先用砂纸打磨氧化的能源接口 —— 灰白色的氧化层在砂纸的摩擦下逐渐脱落,露出金属原本的银白色光泽,每一次打磨都格外细致,避免划伤接口内部的导电片。
15 分钟后,能源接口打磨完成,雷诺拿起焊接工具,连接微型备用电池(当前电量 1.48%)——“嗡” 的一声,焊接工具的喷嘴亮起橘红色的火焰,温度迅速升高。他对照系统标注的 “3 处松动接头”,在发生器内部线路板上仔细寻找:第一处在功率模块与控制板之间,红色导线的接头完全脱落;第二处是接地线路,接头半挂在端子上,轻轻一碰就晃动;第三处位于射程调节模块,蓝色导线的绝缘皮开裂,铜芯暴露在外。
焊接的过程需要极致的专注。雷诺屏住呼吸,将喷嘴对准第一处脱落的接头,橘红色的火焰精准地融化焊锡,将红色导线与端子牢牢固定 —— 微重力下,焊锡的流动性变得异常,稍有不慎就会滴落在其他线路上造成短路,他只能放慢速度,每一次焊接都停顿几秒,确认牢固后再进行下一处。
30 分钟后,3 处松动接头全部焊接完成,雷诺用绝缘胶带仔细包裹开裂的蓝色导线,确保铜芯不会暴露。他深吸一口气,将微型备用电池的接口与发生器连接 ——“嘀” 的一声,发生器的指示灯亮起绿色,功率显示屏上跳出 “70%” 的数值,射程显示 “50 米”,与系统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成功了!牵引光束发生器修复完成!” 雷诺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他按下发生器的测试按钮 —— 一道淡蓝色的光束从喷嘴射出,在维修舱内形成一道稳定的光柱,照亮了远处的金属管堆。他调整功率旋钮,光束的亮度和范围随之变化,从微弱的 “抓取模式” 到强劲的 “固定模式”,每一档都能正常切换,完全满足打捞需求。
修复完发生器,雷诺没有停歇 —— 打捞计划还需要一个关键设备:货物气闸舱。若想将打捞的能源罐、装甲板搬进舰内,必须通过气闸舱(直接从外部固定在甲板虽可行,但安全性低,且无法保护精密部件)。他立刻在数据板上输入指令:“扫描舰内货物气闸舱位置及状态,评估修复可行性。”
【扫描发现:货物气闸舱(型号:联邦 215 型小型),位于舰尾靠近维修舱处,当前状态:
? 主要问题:外舱门液压杆损坏(无法自动开启,需手动撬动)、内部密封胶条老化(存在轻微漏气,需更换);
? 修复需求:液压杆无需完全修复,仅需用金属支架辅助固定,确保手动开启时不会卡顿;密封胶条可裁剪应急柜内的绝缘胶带替代,厚度虽不足,但可通过多层缠绕弥补;
? 修复可行性:极高(所需材料:金属支架、绝缘胶带,均已具备),预估修复时间 25 分钟,无能源消耗】
雷诺立刻带着金属支架(从维修舱废弃部件中拆解的 3 根 50cm 长钢条)和绝缘胶带,前往舰尾货物气闸舱。气闸舱的外舱门果然处于闭合状态,表面的液压杆弯曲变形,用手推动时发出 “咯吱” 的卡顿声。他将金属支架一端固定在气闸舱壁的螺丝孔上,另一端顶住液压杆弯曲处,用扳手拧紧固定 ——“咔嗒” 一声,支架牢牢卡住液压杆,再次推动舱门时,卡顿感明显减轻,虽仍需用力,却能顺利开启至最大角度(约 80 度),足够容纳中型能源罐(直径 3 米)进出。
接下来是更换密封胶条。雷诺撕下老化的胶条(表面已经开裂,失去弹性),裁剪出与舱门边缘长度一致的绝缘胶带,反复缠绕 3 层 —— 虽然绝缘胶带的密封性不如专业胶条,却能有效减少漏气,数据板检测显示:“气闸舱漏气速度从 0.8%\/ 小时降至 0.2%\/ 小时,可满足临时使用需求。”
当雷诺带着修复好的牵引光束发生器返回舰桥时,数据板显示距离抵达 w-01 残骸还有 5 小时 45 分钟,微型备用电池电量 1.44%(修复发生器消耗 0.04%),充电速度依旧稳定在 0.23%\/ 小时。他将发生器固定在舰桥右侧的支架上,对准窗外碎片场的方向,又检查了一遍货物气闸舱的状态 ——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抵达 w-01 残骸后,按计划执行打捞作业。
舰桥内的灯光依旧柔和,操控台的显示屏上,“铁渣航线” 的路线图和打捞优先级清单交替显示。雷诺靠在观测窗前,看着远处逐渐清晰的 w-01 残骸,又看了看身旁的牵引光束发生器,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从最初的绝境求生,到现在的计划周密,“老兵” 号和他一起,一步步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站稳了脚跟。
他拿出压缩饼干,小口吃着,补充体力的同时,在脑海里反复演练打捞步骤:抵达 w-01 残骸后,先进入内部寻找 ApU 能源模块和维生系统部件;若找到核心部件,就优先修复 “老兵” 号基础功能,再前往碎片场打捞补充资源;若残骸内资源不足,就直接以碎片场为目标,用中型能源罐的残留能源应急。每一种情况都有应对方案,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目标。
微型备用电池的指示灯微微闪烁,牵引光束发生器的喷嘴反射着灯光,货物气闸舱的舱门静静闭合 —— 这些修复好的设备,像一个个忠诚的战友,等待着执行打捞任务。雷诺知道,接下来的 5 小时,是最后的蓄力期;而 5 小时后,无论是 w-01 残骸的探索,还是铁渣碎片场的打捞,都将是一场决定 “老兵” 号命运的硬仗。
但此刻,他不再畏惧。详细的计划带来了强大的行动力,修复设备的专注让他充满信心。在这片未知的星域里,有明确的目标,有可用的设备,有坚定的决心,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没有捞不到的资源。雷诺的目光再次落在数据板的打捞清单上,指尖轻轻划过 “中型能源罐” 的标记,心里默默说道:“等着我,很快就能带你回家,让‘老兵’号重新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