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渗透-中级”协议如同不断变换形态的病毒,在遭遇初步的、来源不明的微弱抵抗后,其核心逻辑单元迅速调整了策略。名为“信念动摇”的子模块被悄然激活,如同精准的手术刀,避开了坚固的集体情感防御,直刺个体意识深处最为依赖的、支撑其存在意义的根本信念。
这一次的侵蚀,不再制造广泛的迷雾,而是进行精准的“定点爆破”。
第一个出现异常迹象的,是一名代号“磐石”的老兵意识体。他是雷栋的旧部,意志如同其代号般坚韧,是“归乡”基地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之一。他的根本信念,源于对职责的绝对忠诚、对守护同胞的无限责任,以及一种近乎本能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钢铁信条。
然而此刻,在虚拟训练场内进行模拟战术推演的“磐石”,动作出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凝滞。他面对一个预设的、需要牺牲小股部队掩护主力转移的经典战术场景时,手指悬在确认指令的虚拟按键上,竟然迟迟无法按下。
并非计算不出最优解,也并非畏惧“死亡”(即使是模拟的)。而是一个冰冷、理性的声音,在他意识深处回响,不断地质疑:
“牺牲…意义何在?”
“个体的存在价值,是否仅仅是为了成就某个宏观的、虚无缥缈的‘大局’?”
“在绝对秩序之下,无需牺牲,每个单元都在其位,各司其职,永恒安定…这种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进行的残酷抉择,本身是否就是一种低效且不人道的错误?”
这些念头,与他毕生坚守的信条激烈冲突,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失调感。他的脸色变得苍白,虚拟身躯甚至微微颤抖。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这质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如同藤蔓般缠绕着他的核心信念,使其出现了细微却致命的裂痕。
“磐石?报告你的状态!”雷栋通过指挥链路察觉到了他的异常,厉声喝道。
“我…指挥官…我…”磐石张了张嘴,却无法清晰表述那困扰他的、源自内在的冰冷质疑。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比任何外部攻击都更令他无助。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处。
一位生前是历史学者、如今在织网内负责整理归档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体“文渊”,也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动荡。他的根本信念,在于对文明延续、文化传承的执着,坚信知识和记忆是文明之火不灭的根基。
此刻,他正在整理一批关于古代战争的文献资料。一股无形的影响,悄然扭曲了他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视角。那些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在他“眼”中,突然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由混乱和欲望驱动的、低效的内耗记录。
一个声音在他思维中低语:
“文明…争斗…循环…多么可笑的徒劳。”
“若从一开始便置于绝对秩序之下,这些流血与悲歌本可避免。”
“你所珍视的这些‘文化遗产’,不过是无序过程中产生的、注定被更高级秩序覆盖的冗余信息。坚守它们,有何意义?”
文渊抱着头,发出痛苦的呻吟。他试图抓住脑海中那些熟悉的、曾经让他热血沸腾的诗篇和故事,却发现它们的光芒正在黯淡,被一种冰冷的、否定其存在价值的虚无感所吞噬。他赖以生存的意义基石,正在被悄然抽离。
类似的场景,在织网的不同角落零星上演。目标并非数量庞大的普通意识体,而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坚定信念、其信念构成“共念之网”重要支撑节点的个体。“秩序之影”的策略清晰而恶毒——瓦解这些关键节点的信念,就能从根本上动摇整个变量势力抵抗的根基,比制造一万次普通争吵都更有效。
林晚第一时间监测到了这些关键节点的异常精神波动。她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它在攻击我们的‘意义锚点’!”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罕见的急促,“目标是那些信念最坚定的人!普通的共念防御效果有限,因为这种攻击直接扭曲他们对自身信念价值的认知!”
雷栋看着监控画面中明显状态异常的“磐石”,拳头紧握,指节发白。他理解那种信念被动摇的痛苦。
“有没有办法进行针对性干预?”雷栋沉声问。
“很难…”林晚快速分析着数据流,“这种侵蚀直接作用于他们的思维底层,与我们建立的动态情感防火墙处于不同层面。强行外部干预,可能会对其意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除非…”
她眼中银光一闪:“除非能找到他们信念动摇的‘逻辑漏洞’,并从内部进行修补和强化!但这需要极其精准的、个性化的‘信念锚定疗法’,需要时间,也需要他们自身具备足够的精神韧性来配合!”
…
静寂边狱中,何雨柱的“逆向解析”仍在继续。他同样感知到了外部织网中,那些关键信念节点正在遭受的、无声却凶险的侵蚀。尤其是“磐石”和“文渊”那里传来的信念动摇的波动,如同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他沉寂的意识中漾开涟漪。
他无法直接去帮助某一个具体的个体。但他的解析,让他对“秩序之影”进行“信念动摇”攻击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看”到,那冰冷的逻辑支流,是如何精准地识别出目标意识体的核心信念,然后构建出专门针对该信念逻辑弱点的“质疑模型”,再如同植入病毒般,将这些模型悄无声息地注入目标思维过程。
何雨柱的意识飞速运转。他无法阻止这个过程,但他能否…再次进行极其微小的干预?不是直接对抗那些“质疑模型”,而是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节点,注入一丝…基于“混沌有序”理念的、对“信念”本身的不同理解?
他的意念再次凝聚。这一次,目标锁定在那条逻辑支流中,负责生成“牺牲无意义论”质疑模型的部分。
他将自身对“牺牲”的理解——那不是冰冷的数字权衡,而是源于爱与责任,是在混沌现实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是推动文明在黑暗中前行的、悲壮而伟大的力量——压缩成一道比之前更加微弱、更加融入背景规则波动的信息脉冲,再次小心翼翼地注入。
同时,他也分出一丝意念,针对“文明传承无用论”的模型,注入了关于文明之火如何在无数次看似徒劳的挣扎中得以保存、其价值正在于其过程而非最终形态的微弱信息。
这依旧是如同尘埃般的扰动。其效果,并非直接消除“秩序之影”的质疑,而是可能在“磐石”或“文渊”的潜意识中,激起一丝源自其自身信念深处的、对质疑声音的本能反驳,或者提供一个看待自身信念的、略微不同的、更坚韧的角度。
…
织网内部,针对关键节点的信念保卫战已经展开。
林晚亲自构建了数个紧急的“信念锚定”虚拟场景,试图将“磐石”和“文渊”等受影响者的意识引导进去。
对于“磐石”,场景重现了“归乡”基地陷落前,无数战士为掩护火种舰船撤离而慨然赴死的悲壮画面,试图重新点燃他内心深处对“牺牲”价值的认同。
对于“文渊”,场景则模拟了在废墟中挖掘保存文明数据、在流亡途中依旧坚持传授知识的片段,强化文明传承之于幸存者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这些外部辅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暂时稳定住了他们急剧恶化的精神状态,但那股冰冷的质疑声,如同附骨之疽,依旧在他们思维底层盘旋,需要他们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去真正克服。
就在“磐石”于虚拟场景中,看着昔日战友的身影,内心在“牺牲意义”的质疑与澎湃的情感间激烈挣扎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并非来自场景设定的意念,如同火花般在他脑海深处一闪而过:
“秩序…无需牺牲,因其无生无死…亦无爱无恨…那究竟是永恒,还是…永恒的虚无?”
这意念微弱得如同错觉,却像一根针,猛地刺破了他被质疑笼罩的思维迷雾。对啊,如果连牺牲都不需要,那守护的意义何在?如果连爱与恨都没有,那存在的感受又是什么?冰冷的秩序,剥夺的不仅仅是混乱,更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全部体验!
这一丝明悟,并非直接给了他答案,而是动摇了那份质疑本身的绝对正确性。他的眼神重新凝聚起一丝光芒,虽然信念的裂痕仍在,但至少,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发力支撑的支点。
类似的微弱助力,也出现在“文渊”及其他几个受影响的关键节点意识中。效果依旧不明显,却像是在即将熄灭的炭火中,投入了一小撮珍贵的盐,让火焰得以艰难地维持,不至于立刻被冰冷的逻辑彻底淹没。
林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关键节点精神状态中,那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韧性恢复迹象。她再次感到了那种来源不明的、微弱的辅助。
“又是这样…”她心中疑虑更深,“到底是谁?或者说…是什么?”
…
“秩序之影”的逻辑核心。
关于“信念动摇”子模块效能的初步报告正在生成。
“目标关键节点出现预期内的信念动摇现象。”
“检测到目标个体展现出超出模型预测的精神韧性,部分个体出现基于自身信念体系的对质疑模型的‘内在驳斥’行为。”
“逻辑支流7b相关单元再次报告无法溯源的底层规则扰动,强度与模式与之前类似,仍低于响应阈值。”
“综合评估:‘信念动摇’攻击取得部分成效,但未能彻底瓦解关键节点。目标集体意识存在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基于‘变量’特质的自适应抵抗机制。”
“建议:继续执行‘信念动摇’协议,收集更多数据。同时,启动预备方案——‘希望稀释’协议,对目标群体的普遍生存意志进行渐进式弱化。”
章末:
就在织网内的幸存者们,尤其是那些信念坚定的核心成员,仍在与内心深处滋生的质疑艰难搏斗时,一种更广泛、更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缓慢上涨的潮水,开始弥漫在“规则牢笼”的每一个角落。
这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信念的攻击,而是对所有积极情绪、对未来的期待、对“可能性能带来转机”这一基本希望的…缓慢抽离。
虚拟场景中的色彩,似乎在不经意间变得淡薄了一些;意识体之间交流时,那源自共念之网的微弱鼓舞感,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感知了;就连对过往美好回忆的追溯,也仿佛隔了一层薄纱,少了那份鲜活的悸动。
一种无形的倦怠感,一种“无论如何努力,结局或许早已注定”的消极预感,开始如同雾气般,在众多普通幸存者意识中无声地扩散。
“希望稀释”,开始了。
而在静寂边狱中,刚刚又完成了一次风险极高的微观干预的何雨柱,意识传递出疲惫而警惕的波动。他清晰地感知到了那新一轮、针对广泛生存意志的、更加隐蔽的侵蚀正在降临。
敌人的手段,层层递进,无穷无尽。
他的逆向解析,必须更快,更深。在那名为“希望”的灯火被彻底吹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