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档案室里那寥寥数页纸,如同惊鸿一瞥,虽未窥得全豹,却将后院老太太陈赵氏身上笼罩的迷雾渲染得更加浓重,也让我意识到,探寻父辈往事的道路,远比想象中更加崎岖和危险。一九四三年这个时间点,像一块沉甸甸的界碑,将许多可能性都指向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此事,必须从长计议,急不得。
我将这份探究之心暂时压下,全神贯注地应对眼前更迫切的挑战——工业局组织的各厂后勤标兵交流学习活动。李副处长正式通知了我,时间就在下周三,地点在工业局大会议室,要求每位标兵准备简短发言,重点交流本岗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这是将我放在全市同行业精英面前去检验、去比较。压力不言而喻。
阎埠贵不知从哪儿又听到了风声,在我下班时堵在门口,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柱子!听说你要去工业局开会了?跟全市的标兵一起?这可是鲤鱼跳龙门啊!咱们院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我无奈地应付了几句。在他眼里,我仿佛成了院里一张可以四处炫耀的名片。
刘海中这次没再多话,只是看我的眼神更加复杂,那里面混杂着难以企及的羡慕和一丝挥之不去的失落。他知道,这个层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能理解和触及的范围。
贾家依旧保持着死寂般的沉默,但那种沉默,更像是在积蓄着什么。
我将所有杂念排除,利用周末时间,再次精心准备发言稿。有了上次厂内座谈会的经验,这次我更加注重提炼和升华。不再局限于具体菜品的做法,而是将食堂伙食改良的经验,系统总结为“紧贴生产实际,把握职工需求,在政策与预算框架内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并辅以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撑。我要让发言既有高度,又不失地气,能真正引发同行们的思考和共鸣。
周三一早,我换上那身最挺括的中山装,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带着准备好的提纲,提前来到了工业局大院。
大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来自全市各个工厂的后勤标兵,有食堂的,有仓库的,有管运输的,甚至还有负责厂区绿化的。男男女女,年纪大的看着有五十多岁,经验丰富,年轻的也就二十出头,朝气蓬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竞争气息。
会议开始,工业局一位分管后勤的副局长做了简短动员,强调了后勤工作对保障生产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学习。
然后便是各位标兵的发言。果然如我所料,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傅讲得很实在,全是干货,比如纺织厂一位老厨师讲如何利用豆制品做出花样,既便宜又营养;但有的发言则流于空泛,满是口号,听得人昏昏欲睡;还有的明显紧张,磕磕巴巴。
我认真听着,汲取着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也默默评估着自己的位置。
轮到我时,我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发言席。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看到了鼓励,也看到了审视。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红星轧钢厂食堂厨师,何雨柱。”我的声音依旧洪亮沉稳。
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围绕着准备好的核心理念,结合轧钢厂食堂的实际,侃侃而谈。我讲到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和日常观察,精准把握工人兄弟的口味偏好和体力消耗特点;讲到如何将“粗粮细作、素菜荤做、一料多用”这些土办法,系统化、标准化,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流程;讲到如何在严格预算下,通过精细核算和杜绝浪费,挤出空间进行伙食改良;最后,我落脚到后勤工作的最终目的——“让工人们吃好吃饱,带着满足感和干劲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建设中,这就是我们后勤岗位对‘增产节约’最大的贡献!”
我讲得条理清晰,数据扎实,案例生动,语气诚恳而充满自信。台下起初还有些窃窃私语,后来渐渐安静下来,不少人开始认真记录。当我讲到通过改良伙食,食堂泔水桶剩饭减少三成时,那位副局长还特意抬头看了我一眼,微微颔首。
发言结束,掌声比之前几位都要热烈和持久。我鞠躬致谢,平静地回到座位。能感觉到,不少同行的目光追随着我,带着欣赏和探究。
自由交流环节,果然有好几位其他厂的食堂负责人围了过来,询问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贴饼子的火候如何掌握,烫面角的馅料配方比例等等。我都一一耐心解答,毫无保留。我知道,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学习,也能拓展人脉。
“何雨柱同志,你讲得很好啊!”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我转头一看,是刚才发言的一位老标兵,来自机床厂的食堂班长,姓周,看起来五十多岁,面容憨厚,但眼神很亮。
“周师傅,您过奖了,我就是把平时做的总结了一下。”我连忙客气道。
“总结得好!”周师傅拍了拍我胳膊,很实在,“不玩虚的,全是干货!你们轧钢厂工人有口福啊!我们厂也在搞伙食改良,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回头得多向你取取经!”
“互相学习,周师傅您经验丰富,我还得向您请教呢。”我态度谦逊。
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主要是厂里电话和地址),约定以后多交流。这便是我参加这次交流会的一个重要收获。
会议结束后,工业局安排了一顿简单的工作餐。吃饭时,那位副局长特意走到我们这一桌,勉励了几句,还单独对我说:“小何同志,你的思路很清晰,办法也实在,很好!后勤工作就需要你这样肯动脑筋、能干实事的年轻人!回去好好干,争取创造出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谢谢局长鼓励!我一定努力!”我起身表态。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工业局领导的肯定,我回到了轧钢厂。李副处长早已等候多时,听到我汇报交流会的情况,尤其是副局长的高度评价后,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说:“好!好!没给咱们厂丢脸!柱子,你这标兵,是实至名归!”
消息照例飞快地传回了四合院。这一次,连一向淡定的几位邻居,看我的眼神都彻底变了。那是一种近乎看待“人物”的敬畏。去工业局开会,和全市的精英同台,还能得到领导的当面表扬,这在他们普通工人的认知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高度。
阎埠贵已经不知该如何奉承了,只是搓着手,反复说着:“了不得!了不得!” 刘海中彻底沉默了,偶尔看到我,会下意识地避开目光。
我知道,经过这一次,我在院里的地位,已经彻底稳固,甚至超然。这种超然,不是靠争权夺利得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成绩和不断上升的平台自然形成的。
然而,站在这个新的高度,我并没有感到丝毫轻松。工业局的认可,意味着更大的期望和更重的责任。厂里后勤系统的改革,可能需要我承担更多;而院内,虽然暂时平静,但后院老太太的谜团如同定时炸弹,贾家的沉默也暗藏风险。
还有那个周师傅,他所在的机床厂,规模和级别都比轧钢厂高,他能如此放下身段主动结交,是真心交流,还是另有目的?人际关系的网络越是扩大,越是需要警惕。
晚上,我再次坐在桌前,翻开了笔记本。这一次,我不再仅仅记录食堂的事务,也开始记录参加交流会的见闻和思考,记录与其他厂标兵交流的心得,甚至开始尝试着分析不同工厂后勤管理的特点和优劣。
学无止境。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将别人的长处化为己用,才能在这条越走越宽、却也越走越险的路上,行稳致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最终,能雕琢出怎样的人生,还得看我自己手中的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