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内安静下来,一种混合着哀思与期盼的郑重气氛,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王满仓和王满江对视一眼,王满仓从内衣兜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打开来,是一个杯口大的“太阳”陶瓷像。
他将陶瓷像庄重地挂在遗像后方的墙壁上。王满江也从炕边上拿过一本红绳系着的“红宝书”,放在桌子靠近遗像的位置。
两人这才朝王明松老爷子点头,示意可以继续了。
王明松老爷子回过头来,看了看并排站立的王满银和孙兰花,深吸一口气,准备主持这进门后最重要的拜堂仪式。
窑内安静下来,光线透过窗户纸,柔和地照在众人脸上。
王明松老爷子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王满银和孙兰花,声音洪亮却不再拖曳古老的唱腔,而是采用了一种更接近宣布、更“正经”的语调:
“新人进门,仪式开始!”
他首先定下基调,然后转向方桌。桌上除了瓜子糖果和酒,此刻更显眼的是并排摆放的两样东西:
一是王满银父母的遗像,代表着家族的传承;二是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红宝书,这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象征。
“第一项,”王明松老爷子庄重地说,“敬拜……太阳,感谢他为……咱们穷人……翻身,过上好日子!鞠躬——”
王满银和孙兰花神情肃穆,面向是面向墙上高挂“太阳”陶瓷像和父母遗像这个复合的“高堂”,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这一举动,既表达了心向阳光,也巧妙地寄托了对于天地君亲师传统秩序的敬畏,心照不宣。
“第二项,拜高堂”老爷子继续,“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今天满银娃和孙家女子兰花喜结连理,你们在天之灵,一定保佑他们,现在请受他们一拜。鞠躬——”
新人再次面向遗像,恭敬地三鞠躬。王满银看着父母模糊的画像,眼圈微微有些发红。兰花也跟着鞠躬,心里想着爹娘,既酸楚又温暖。
王明松老爷子点点头,似乎对仪式的顺利进行感到满意。他接着进行下一项,这也是当时简化仪式中仍被保留的核心环节:
“第三项,夫妻对拜,从此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庭,共同努力!鞠躬——”
王满银和孙兰花转过身,面对面站着。兰花羞涩地低下头,王满银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温柔和坚定
。两人同时弯下腰,对拜了一次。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这一拜,许下的是一生的承诺。
“礼成!”王明松老爷子高声宣布,脸上露出了笑容,窑里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这时,王满仓作为支书和媒人,适时地站了出来,他手里端着那个枣木托盘,上面放着两个酒盅。他笑着走到新人面前,声音洪亮地说:
“好!按照新事新办的精神,请喝这杯‘合卺酒’!寓意白头偕老,祝你们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来,满银,兰花,一起喝了这杯酒!”
王满银和孙兰花各自端起一盅酒。王满银仰头一口喝了下去,辣得他眯了眯眼。兰花则是小口小口地呡了两口才喝完,那辛辣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里,脸更红了。
喝完酒,王满仓又拿起托盘里那卷用红绳系着的红宝书,郑重地递给王满银:
“满银,兰花,这是大队送给你们的新婚礼物!希望你们以后好好学习,提高思想,夫妻同心,搞好家庭建设,争做‘光荣人家’!”
“谢谢满仓哥!谢谢大队长!”王满银双手接过红宝书,大声应承。兰花也在一旁跟着点头。
王满江也笑着补充:“对!往后就是一家人了,好好过日子,勤恳劳动,咱罐子村不养懒汉,可也更盼着家家户户都和和美美!”
至此,这个在旧窑内举行的、经过简化和“改良”的进门拜堂仪式,就算圆满完成了。
“好了好了,仪式完成,新娘子也算正式进咱老王家的门了!”王明松老爷子挥挥手,“开窑门,新娘先去洞房,嫁妆也该进门了”
王满江笑着上前,“吱呀”一声拉开了旧窑的木门。外面喧闹的人声和明亮的阳光瞬间涌了进来,照在一对新人身上。
孙兰花脸上红晕未退,看着门口簇拥着的笑脸,她知道,从今天起,她就是王满银的婆姨了,往后这院坝,窑洞,就是她的家了。
罗海芸和润叶、兰香赶紧拥着兰花去了隔壁新收拾出来的窑洞。那里才是他们小两口往后过日子的地方。
王满江站在院坝口,朝着下面运嫁妆的人大喊一声:“嫁妆进门……!”
帮忙的后生和婆姨们应和着,开始七手八脚地从牛车上往下搬那些沉甸甸的箱笼物件。搬嫁妆的活,可是有玉米面馍领的,大家积极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