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了想,左右看了看,才稍稍背过身,从空间里取了两颗大白兔奶糖。这大白兔奶糖价格倒是不贵,只有两点五元一斤,比一元一斤的水果糖贵的能接受。
问题是奶糖票稀罕,是在供销社营业员手中5元钱一张买来的,还只能买一斤。都合一毛钱一颗了。
所以这一斤大白兔,除了给兰花几颗,而且看着她吃完才算数。
混合着奶糖,才将高梁馍吃下去,当农民的日子,真是苦啊!
下午的日头更毒。麦地像个大蒸笼,真射到地面,都能看见地面的虚影。
有人中了暑,被抬到地头树荫下灌藿香正气水。知青里赵琪先撑不住,脸色煞白,被钟悦扶下去歇了。
汪宇咬着牙,手上的血泡破了,血水混着汗水把镰刀把都染红了,也没吭声。但最终也跑到阴凉地方躺一躺。
王满银早就顶不住了,晒得头晕眼花,累得浑身酸痛。他硬撑着走到一处低洼处坐着,腰子都不是自己的了。
心里对这帮城里娃有很大改观。娇气是娇气,但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不是后世的嘴炮娃。
负责捆扎的一些妇女朝着他们哄笑,这都是善意的侃笑。
这群知青娃能坚持到这份上,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不敢比那些农村糙汉子,他们下地吃苦是家常便饭,一身古铜色的黝黑便是证明。
堂嫂也在捆扎的人群中,她关心的瞅望着王满银,看着他摇摇欲坠的坐到土岤下,眉头皱到一起。
趁休息的空当,悄悄走到他身边。
“满银,你没事吧…?”她眼睛里写满担忧。
王满银确实看着狼狈。他整个人几乎瘫倒在?坡底下,连说话都费劲。
他看向堂嫂都觉得她在晃,她的声音传来,只剩下嗡嗡嗡,耳边只剩自己心跳。
腰弯得发酸发胀,手腕被麦芒划出一道道红痕,手心磨出了水泡。腿更像灌了铅。
他想直起身说自己没事,喉咙干的像塞了棉絮,最后只得摆摆手,表示自己没事。
堂嫂又走近,仔细看了会王满银,确定他没有中暑,只是累趴了。轻轻一笑,小声说了句“样子货”
就从他身边拿起镰刀,朝王满银的任务田走去,步履轻快。那群姨婆又嬉闹着起哄,调笑着陈秀兰。
“秀兰这是心疼小叔子喽!你的任务可是扎草呦”
陈秀兰回头,“就你们酸话多,一人多扎一把会死呀……。”他一甩头,扎进麦浪中,“”唰唰”的割麦声响起。
这点劳动强度,对她们来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甚至都有空闲讲酸话。
王满银休息了十来二十分钟,才回过神来,他又吃了颗奶糖,补充一下体力,才朝陈秀兰走去。
堂嫂帮他割麦子这二十多分钟时间,已经追上并超过全部知青。
在经过那些捆扎麦草的姨婆时,她们打趣着王满银。
“满银,你应该坐办公,这下地的农活还不如我们呢”
“你看满银细皮嫩肉的,就算哂了也俊,皮肤也是小麦色,忙不得秀兰稀罕你……”农村的婆姨都过了羞涩的年龄,一个个口无遮拦,调侃着王满银。
王满银可不敢胡侃,脸有点热“那是我嫂子,她帮我怎么了……,大家可别胡咧咧。”
“那她帮你割麦子,你可得帮我们扎草,”一个婆姨拉扯住王满银,她这是好心,扎草轻松很多,何况四五个扎苹的妇女,他扎慢点也没事。
王满银心里暖烘烘的,他领这个情,从兜里摸出水果糖,分给几个姨婆:“谢婶子们照顾,尝尝甜。”
每人两颗,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光,婆姨们稀罕得很,直夸他懂事。都纷纷出声,让他再去歇会。
王满银道过谢,向前走去。 他走到陈秀兰身边。
“满银,要不你去扎草,我来割麦子”陈秀兰直起身,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淌,被搭在颈间的毛巾挡住。
“我休息好了,再让你割,怕她们又笑话我”王满银嘿嘿笑着。
他伸手去接过镰刀时,悄悄塞了两颗大白兔奶糖过去,声音压得低:“这两颗奶糖给你的,别让她们看见。”
陈秀兰愣了下,飞快揣进衣兜,脸上泛起红,没说话,转身又回去扎草,脚步却轻快了些——她四岁的闺女,如果看见这两颗奶糖,能高兴一个月。
一直割到日头西沉,天色擦黑,坡上的麦子才算放倒。
随着队长的呼喊,村民们揉着腰,三三两两收拾工具朝家走,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劳动强度,还能相互打趣,更有些人,戏谑的看着狼狈的知青。
知青们是相互搀扶着回去。苏成和钟悦相对好一些,但也强不到那里去,浑身都不似自己的。
王满银的任务地有堂嫂陈秀兰帮忙,倒是撑了下来,看上去还走的动。
堂嫂陈秀兰看着王满银慢慢的挪动的背影,他那微微发颤的步伐,藏不住的累劲,出卖了他此刻的窘境。
这样的日子,一口气干了六七天。割完麦,又是抢运。架子车装得像小山,人在前面拉,半大孩子在后面推,哼哧哼哧地把麦个子运回打麦场。
打麦场上更是昼夜不停。石磙子被驴拉着,“吱吱呀呀”地转着圈碾压。连枷起落,“噼啪”声响成一片。扬场时,麦糠尘土飞扬,人人都成了土人,只有眼珠是亮的。
王满银和知青们慢慢适应过来,从头干到尾坚持着。堂嫂时不时过来帮他忙,让知青们嫉妒,羡慕,恨!
每天晚上收工时,他都会偷偷塞两颗大白兔奶糖给她。
她说“囡囡把一颗奶糖泡在开水碗里,就成了牛奶,能喝一整天……。”
王满银听的心酸,但每天骨头都像散了架,倒在炕上就能睡着。
麦收最后那天下午,打麦场上的麦粒终于堆成了金山。
王满仓脸上的笑就没停过。他大声宣布晚上生产队蒸几大笼白面馍,全村的老少爷们,每个人一个,尝鲜!
村里轰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