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阐教赤精子与截教赵公明的冲突后,云清心中那关于封神量劫的预感愈发强烈。洪荒天地的气氛,似乎都因此而多了一丝肃杀与紧绷。这更坚定了他尽快在不周山立足的决心——唯有拥有稳固的根基,才能在未来可能席卷整个洪荒的风暴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庇护所。
勘察工作加快了进度。凭借天象境的强大神识与对地脉规则的敏锐感知,云清最终将天医门的核心山门地址,选定在了不周山主残骸东南方向约三千里处的一片区域。
此地颇为神异。它位于几条断裂的巨大山脉交汇之处,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盆地。盆地中央,有一口奇特的**混沌泉眼**,并非喷涌混沌之气,而是不断散发出一种中和、调和的力量,使得周围紊乱的地火风水规则在此地变得相对平顺,形成了一个直径约百里的“安全区”。泉眼周围,土地肥沃,蕴含着奇异的生机,似乎能滋养各种属性的灵植。
更让云清满意的是,此地地脉深处,隐隐与不周山主残骸的意志有着微弱的共鸣,且周边地形复杂,有多处天然的能量节点和险要地势,便于日后布置护山大阵。
“便是此处了。”云清站在盆地中央的混沌泉眼旁,感受着那温和的调和之力,最终拍板。“此地混沌泉眼,暗合我医道‘调和’之理,乃天赐之基。便以此泉眼为核心,构建我天医门之根本!”
选址既定,接下来便是浩大的建宗准备工作。云清并未急于大兴土木,而是首先着手于梳理和改造环境。他要建立的,并非一个简单的洞府,而是一个能与不周山残迹共生、蕴含医道理念的修行圣地。
第一步,**梳理地脉,稳固根基**。
云清亲自出手,以天象境修为引导混沌泉眼的调和之力,结合自身天医元炁,如同最精密的手术,梳理盆地周围那因山体断裂而变得混乱、淤塞的地脉。他并非强行扭转,而是引导它们按照更自然、更和谐的轨迹缓慢流淌,汇聚向盆地中央,形成一个小型的灵脉循环。
陆压则以太阳真火,焚烧、净化地脉中残留的一些凶煞死寂之气。
玄旻则冻结一些过于活跃、可能引发地火喷发或能量风暴的不稳定节点,使其暂时沉寂。
这个过程缓慢而细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能量规则的深刻理解。但效果显着,盆地的灵气变得更加纯净、稳定,甚至开始缓慢地自行增长。
第二步,**规划区域,因地制宜**。
云清根据初步设定的宗门结构,结合盆地具体地形,开始规划各个功能区域。
以混沌泉眼为中心,划定为核心区,未来将建立主殿“**天医殿**”,作为宗门议事、传道、供奉(盘古或医道始祖)之所。
泉眼北侧,地势较高,视野开阔,规划为**传功殿**及弟子悟道、演法区域。
泉眼东侧,靠近一条被梳理过的温和地火支脉,规划为**炼丹殿**及炼器坊。
泉眼南侧,土地最为肥沃,且有混沌气息滋养,规划为**核心药圃**,由青羽负责初步培育从各地带来的灵植种子。
泉眼西侧,地形相对复杂,有多处天然石林和能量节点,规划为**护山大阵**的核心布置区,并由玄旻负责,依托地形和寒气,构建一些防御工事和禁制。
盆地外围的环形山脉,则作为天然屏障,并计划在未来开凿一些洞府,供弟子居住修行。
幽荧则负责记录整个规划过程,并开始整理现有的典籍、病例档案,为未来的**藏经阁**做准备。
第三步,**采集资源,初步建设**。
规划完成后,便开始了初步的物质建设。不周山残迹虽然破败,但因其古老和特殊,蕴藏着无数珍贵的炼器、布阵材料,如“不周山石”、“断裂的规则晶片”、“混沌息壤”等。
云清带领弟子们,小心翼翼地采集这些材料。陆压以其真火熔炼金石;玄旻以其寒气切割、塑形;青羽以其对风灵之力的掌控运输材料;幽荧则负责辨别材料中可能蕴含的残魂或诅咒,并以阴火净化。
他们首先利用采集到的材料,在混沌泉眼旁搭建起了几座简易却坚固的石屋,作为临时的居所和丹房、库房。同时,开始按照云清设计的阵图,在盆地外围埋设阵基,勾勒最初级的隐匿与防护阵法。
整个盆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景象。云清不仅是总设计师,更是亲自参与每一项工作,以其精湛的掌控力,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医道“平衡”、“和谐”的理念。
破土动工,意味着天医门正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下了第一根根须。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简陋无比,但那份开创基业的蓬勃朝气,与不周山残迹的苍凉悲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仿佛预示着新生将从这片废墟中崛起。
云清站在初步平整出来的天医殿基址上,望着忙碌的弟子们和初具雏形的宗门轮廓,目光悠远。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挑战,更多的风雨。但此刻,站在不周山这片承载了洪荒无数传奇与伤痛的土地上,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笃定。
天医门,将由此启航。而“医道无界,万族同辉”的宗旨,也将随着宗门的建立与发展,如同这混沌泉眼散发出的调和之力一般,缓缓扩散开来,最终照耀这浩瀚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