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号下午两点。
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那间平日里用于学术研讨的中型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了新闻发布会现场。
镁光灯将室内照得亮如白昼,摄像机林立,座位上、过道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连后排都站满了人。
中午拔断电话线,安静休息了两个小时的陈长河,在罗志旺、黄聚山等人的陪同下步入会场。
咔咔咔——!
几道人影瞬间被一片密集的快门声和闪光灯淹没。
陈长河穿着得体的深色西装,脸上带着平静谦和的微笑,在发言席旁站定,向众人点头致意。
在罗志旺的简短开场后,他走到发言席前,调整了一下话筒。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感谢大家今天莅临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由于接了太多电话,他的声音略显沙哑,但依旧清晰、沉稳有力。
现场迅速安静下来。
一台台摄像机对准了他。
记者们有的打开了录音设备,有的拿起纸笔准备速记……
陈长河环视众人,缓缓开口。
“关于本次我们团队的研究论文在《Econometrica》上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朋友们的高度关注,我在此首先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语气沉稳,听不出太多激动的情绪。
“这篇论文的顺利发表,首先离不开我们中心首席学术顾问、国际着名经济学家庄志宏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大力帮助。
从研究方向的把握到论文的修改完善,庄教授都给予了关键性的指点。
同时,这也离不开我们研究团队每一位成员,特别是黄聚山博士、洪犇博士、赵旭博士等人的辛勤付出与智慧贡献。
离不开江北大学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整个中心集体努力的成果,是国内经济学界同仁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一个体现……”
他的发言内容也不算长。
感谢了一番后,又表示,这篇论文只是一个起点。
他和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整个团队将继续专注于研究工作,力争在经济学理论创新与服务国家发展方面做出更多、更扎实的贡献。
发言结束后,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台下瞬间热闹起来,瞬间举起了一片手臂。
罗志旺负责点名。
第一位被点到的《人民报》记者站起身,问道:“陈主任,祝贺您取得这一历史性突破。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篇论文的成功对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意义?”
陈长河从容应答:“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完全有能力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并引领学术对话。
只要我们做到拥有扎实的功底、创新的勇气以及开放交流的心态……
我们希望此事能够增强国内学界,尤其是年轻学子的信心。”
接着,《经济日报》的记者提问:“陈主任,您的论文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因果推断’新范式。在您看来,这一范式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政策评估,特别是在国内的改革实践中?”
这个问题显然更具专业性。
陈长河的语气也认真了许多,沉声道:“传统的计量方法有时难以清晰识别因果关系。
我们倡导的这一范式,强调通过精巧的研究设计,比如利用自然实验或政策冲击,来更可靠地评估政策效果。
这对于我们科学评判各项改革措施的成效,减少试错成本,实现更精准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随后,一位境外媒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稍显尖锐的问题:“陈主任,您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许多人一生难以企及的成就,有人认为这背后或许有特殊的资源或运气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会场微微骚动了一下。
众人纷纷转头向此人看去。
包括罗志旺在内的中心人员们,眉头不约而同地皱了起来。
但陈长河只是淡定地笑了笑,语气依然平静:“学术研究有其客观标准,《Econometrica》的审稿过程更是以严苛着称。
我相信,最终打动编审的是论文本身的质量与创新性,而非其他任何因素。
如果说有运气,那这运气也是建立在团队数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的基础之上。
我始终认为,在学术的殿堂里,唯一通行无阻的货币是思想的重量与证据的坚实!”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引得众人暗暗点头。
这名记者张了张嘴,显然又要追问什么。
但罗志旺怎么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当即随手指了一名记者:“下一个!”
“陈主任,我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您年仅23岁,便取得了如此轰动性的成绩……对于许多同样怀揣学术梦想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保持好奇心,敬畏知识,享受探索真理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这比追逐光环更重要。”
“陈主任,这项突破性的成果之后,您和中心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我们会继续深化在计量方法、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等领域的研究,同时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问环节持续了近一个小时,陈长河面对各种角度的问题,始终沉着应对。
既展现了自信,又保持着谦逊。
还通过回答,将焦点从个人荣誉引向团队成果、学科发展以及国家需求。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记者们仍想围上来追问。
但在工作人员的疏导下,陈长河得以顺利离开会场。
……
当天晚间,以及次日清晨。
各路媒体关于这场新闻发布会的报道,以更大的声势席卷全国。
《教育报》在头版以《谦逊自信,尽显学者风范》为题,详细描述了发布会现场陈长河的从容表现。
《青年报》则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他“展现了新一代中国学者扎实的学识、开放的视野与沉稳的担当”。
一些以市民为主要读者的都市报纸,也用“天才学者说话在理,待人客气”这样通俗的标题,将陈长河的形象传播得更广。
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更为直接。
省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了发布会精选片段,陈长河沉稳应答的特写镜头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家电视台在次日早间的新闻节目中,口播了相关消息,并配以发布会现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