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你得随我们一起去云海市。”
20号这天,外出务工名单下发至各乡镇后,陈长河来到胡世平的办公室,说道。
“哦?”
胡世平示意他坐下,诧异道:“送劳务人员前往云海市,由你挂帅,有李主任等二十多名干部配合,还不够吗?”
组织1200人一起外出,还要与四十多个企业对接,把这些人安排妥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广山县打算派出包括陈长河在内的二十多名干部,陪同大家前往。
待所有人入职完毕后,大部分人返回,留下两个人待在云海市,成立办事处。
有陈长河这个对云海市极为熟悉又人脉极广的领导带队,又有二十多名干部辅助,应该足以把此事办妥,为何需要自己亲自前往呢?
“书记此去云海市,有两件事。”
陈长河坐下来,并没有立即道明要请胡世平去做什么,而是正色道:“劳务输出能让乡亲们先挣到钱,解眼前的穷,却解不了广山县长远的穷。
真正想让广山县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得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一是建设发展本地产业,二是吸引外地的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建厂。”
“这话在理。”
胡世平点点头,轻叹道:“可不论是发展本地产业,还是吸引投资,都不容易啊!我们广山县各方面的条件太差了,自己的工农业发展不起来,外面的企业也不愿进来,我们以前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收效甚微啊……”
“之前县里请来企业家来此处考察,有人看中了本地的一些资源,比如桑岭镇的桑蚕养殖,但由于路况太差、交通不便,最后选择放弃。
东圩乡与其临近的两三个乡镇,土壤沙化适合种植花生,却由于无法及时灌溉而无奈作罢……
这些事情归根结底,都是基础建设太差。”
陈长河沉声道:“因此,我们想要发展经济,首先就得把根基扎牢——修路建桥、建设水利。”
他站起身来,走到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广山县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道路方面,首先,从县城通往各乡镇的主干道,得全部拓宽铺平,修成至少为双车道的柏油路。
其次,部分需要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庄,也要修出可供货车进出的道路……
水利工程方面,东圩乡那一片,要修建引水渠和蓄水池,解决当地老百姓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要能够保证农业灌溉。
新河乡那边,要将河堤加高加固,再修几条排涝沟……”
他把自己的想法讲述一番,看向胡世平。
只见胡世平眉头紧皱,长长叹息:“陈县长,你说的这些我都懂,修路建水利确实是为广山好。
可你算过账没?县城到各乡镇的主干道,加起来足有二三百公里,拓宽铺设柏油路,没个七八千万资金根本下不来。
那几个乡镇的水利工程,加起来也得上千万。
可是……咱们县财政一年的收入才多少?
除去干部工资、学校医院开支,每年能剩下的钱连修一段路都不够,又何谈做这么多事情呢?”
“所以说,只能贷款。”
陈长河语气笃定:“县里没钱,但银行能贷,只要我们贷一笔钱出来,把我们县的基础设施建好、营商环境搞好,那么未来的经济发展就不是难题。
而如果基础建设不加以改善,广山县就永远只能困在‘穷’里打转。”
他的目光落在胡世平脸上,语气不容置疑:“劳务输出能挣来一时的钱,但基建是能管十年、二十年的根基。
路修好了,水利建好了,我们的产品能生产出来、能销出去,外面的企业也愿意来建厂。
到时候,咱们县的财政收入自然能涨上来,还贷款根本不是问题。”
胡世平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摩挲,眉头依旧没舒展开:“可银行哪有那么好说话?咱们广山县是贫困县,以前也找过信用社贷款,额度少、利息高,谈起来也很麻烦。现在要贷大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家能愿意吗?”
“这事我来对接。”
陈长河坐回到椅子上,语气轻松了些:“省里的几大银行,我都打过交道,认识他们的行长。
这次您跟我一起去云海市,咱们一起见见这几位行长。
您以县委书记的身份,跟他们讲广山县的规划,我再从旁帮着敲边鼓,争取把额度谈下来,利息压到最低,还款年限拉长到十年以上。”
胡世平见陈长河说得如此信心十足,心里也有了些底气,点头道:“好,那我就跟你跑一趟云海!要是真能贷到这笔钱,咱们广山县就真的有盼头了!”
“嗯。”
陈长河点点头,又道:“我建议明天开个常委会,把这事经大会讨论确定一下,顺便大家集思广益商量商量,具体要贷多少额度,要拿什么资产进行抵押,以及要通过一个怎样的模式进行贷款运作……”
“没问题,我待会儿就让李主任通知下去。”
胡世平点头答应,又好奇道:“你刚才说,去云海市有两件事,一件是要谈贷款,另一件事是什么?”
“我电话联系过了《江北日报》,他们明天会派记者来到咱们县,后天再跟随咱们前往云海市,对咱们县组织人员进行外出务工一事进行跟踪采访报道。”
陈长河笑道:“您跟着去云海市,全程露露面,有利于让外界看到咱们广山县改善现状、发展经济的决心,有利于后期的宣传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开展。”
“没想到你直接联系到了省里的媒体!”
胡世平闻言,欣喜道:“我还琢磨着先让咱们宣传科的同志进行报道,再把材料送到市里,请市宣传部帮忙宣传一下,没想到你直接把工作做到省里了!”
“宣传材料照样要往市里送,不过市里的宣传渠道有限,传播度和影响力也局限在咱们本市,对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意义不大,因此至少要通过省级媒体进行宣传。”
陈长河说道:“而且这只是刚开始,后续等咱们做出更多成绩,还可以邀请省电视台、国家级媒体前来参观报道。
甚至说不定咱们搞出轰轰烈烈的动静后,不用咱们邀请,这些媒体就会闻风而动,主动前来拍摄采访了!”
“好,好!”
胡世平点点头,目光欣赏地看着陈长河,语气里满是赞叹:“陈县长,还是你有见识、有想法、有思路!
劳务输出是眼下的利益,基建是长远的根基,宣传是招商的名片,你这一环扣一环的,把咱广山发展的路子给捋得明明白白!
有你这么干实事、想周全的人在,咱广山要是还富不起来,那真是说不过去了!”
“谢谢书记夸奖。”
次日。
广山县召开县常委工作会议,讨论了贷款一事。
在陈长河的建议下,广山县决定成立“广山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并将县城西南的一大片国有林地和水库作为公司资产,以其为抵押,争取向银行贷款8000万-1亿。
这天下午,《江北日报》的记者抵达广山县,受到热情招待。
陈长河只简单接受了采访,便把更多采访机会让给了胡世平、张晖、李奇辉等人。
县里的领导们都挺兴奋,毕竟对于广山县这种经济落后的小县城,能够受到省级媒体关注的机会着实不多,而能够接受省级媒体的采访,即便是对于胡世平来说,也是头一回。
兴奋之余,大家也不禁对陈长河心生感激。
没有陈长河,他们怎么可能邀请到《江北日报》这种级别的媒体?
更难得的是,明明媒体是陈长河邀请来的,劳务输出的事情也是陈长河推动的,陈长河却一点儿都不贪功,十分大方地把他们推到了前面。
这种心胸格局,着实令他们敬佩赞叹。
6月22日。
天色未亮,1200名要前往云海市打工的乡亲们便纷纷从家里起床,在家人的陪同或叮咛声中,前往乡镇集合。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18-35岁之间的青年,怀着对打工生活的期待、憧憬与担忧,来到乡镇政府,集合完毕后,由各乡镇派车将他们送到了县里。
广山县人民广场,从周边各县市租来的二十多辆大巴车已经列好了队,整装待发。
每一辆车上面,都贴着要去的企业名字。
有的只贴着一个企业名字,有的则贴着两三个,后者都是地理位置距离较近的企业,方便务工人员送达。
待各乡镇的务工人员全部集合完毕后,胡世平在广山县电视台的摄像机和《江北日报》记者的照相机拍摄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随后大手一挥:“上车!”
1200名务工人员纷纷按照自己要去的企业上车,陈长河指挥着二十多名干部上车——每辆大巴车上都要有一名干部。
他自己也上了其中一辆车。
胡世平与他上了同一辆,二人并肩而坐,聊着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计划,在大巴车的摇摇晃晃中,前往云海市。
这1200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头一回出远门。
一路上状况不断,有晕车呕吐的,有要上厕所的,有喊渴喊饿的,有半路上想家流泪的……
好在,在干部们的努力下,大家还是在临近傍晚时安全抵达了云海市。
随后,二十多辆大巴车兵分多路,前往各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