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一年夏,来自南方的海商提议,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沈惊鸿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威胁,虽是远忧,但其展现出的海上力量,以及其夹板船侧舷密集火炮的战术,无疑指向了未来海战的方向。这与他记忆中历史轨迹隐隐吻合,更增添了几分紧迫感。
资金方面,倒是出现了一丝转机。在太子朱常洛的默许和沈惊鸿、赵世卿等人的暗中推动下,福建市舶司近年来尝试进行了一些管理上的“微调”,加强了对进出口货物的稽查和估值,使得一部分原本流失的税收得以入库。同时,那位寻求合作的南方海商(姓郑,名海远,其家族与早年下西洋的郑和似乎有些远亲关系)也展现了极大的诚意和财力,愿意联合数家颇有实力的海商,共同出资,支持新式战舰的研发建造,条件是他们未来的商队能获得官方一定程度的庇护,并优先采购部分用于自卫的新型舰炮。
资金有了着落,尽管有限且伴随着商业诉求,沈惊鸿终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式战舰的设计中。然而,他面临的第一个关键技术抉择,就是动力系统。
“津航一号”明轮船的成功,证明了蒸汽动力用于船舶的可行性。但其缺陷也暴露无遗:明轮体积巨大,暴露在船舷两侧,极易成为敌方炮火的靶子,一旦被毁,船只便失去动力,成为任人宰割的浮靶;同时,明轮在风浪中效率低下,严重影响适航性。这对于需要直面风浪、甚至可能与荷兰战舰炮战的新式军舰而言,是致命的弱点。
沈惊鸿深知,下一步必须跨越明轮,直接迈向更先进的螺旋桨推进。然而,这谈何容易?螺旋桨的设计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知识,其所需的加工精度也远超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蒸汽机的动力高效地传递到水下的螺旋桨轴?这需要解决一系列棘手的传动和密封问题。
他将自己关在“动力研习所”的密室内,对着铺满桌面的图纸沉思。他凭借记忆勾勒出螺旋桨的大致形状,计算着叶片角度、直径与推力、转速的关系。他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齿轮减速系统和直角传动装置,试图将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螺旋桨的旋转运动。但对于最关键的水下轴承密封问题,他苦思冥想,尝试了多种方案:采用多层牛皮填料函、尝试利用油脂密封、甚至设想在轴套内注入高压水形成水封……每一个方案都需要反复的计算、试验和材料攻关。
这期间,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苏卿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能每日让沈明玥按时送去精心准备的膳食,并嘱咐下人不得打扰。沈老夫人抱着咿呀学语的沈承宇,看着儿子书房深夜不熄的灯火,也只能无奈叹息,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着关乎国运的大事。
就在沈惊鸿埋头技术攻关时,朝堂上的暗箭并未停歇。反对者们似乎嗅到了什么,开始有人上书,弹劾沈惊鸿“结交海寇,图谋不轨”,将他和郑海远等海商的合作歪曲为“私通外夷,蓄养水军”。这些奏疏照例被司礼监留中或由内阁含糊处理,但流言蜚语却再次在京城蔓延,甚至牵连到了太子,称其“纵容属官,交通商贾,有违祖制”。
这些政治攻击虽然暂时无法对沈惊鸿造成实质伤害,但却像苍蝇一样令人心烦意乱,也使得新战舰的研发必须更加隐秘。
就在这时,沈惊鸿再次收到了父亲沈惟敬从蓟镇来的家书。信中,沈惟敬没有过多谈论边防,反而问起了沈惊鸿的近况,并再次提醒:
“惊鸿吾儿,闻汝近来又忙于新器,乃至废寝。为父知你志向远大,然凡事需知进退,明得失。朝中耳目众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汝与海商往来,虽为公事,然难免授人以柄。切记,韬光养晦,积攒实力,方为长久之道。切不可因小失大,徒惹祸端。”
父亲的来信,如同警钟,让沈惊鸿从狂热的技术研究中稍微冷静下来。他意识到,新战舰的研发,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皇帝修仙、党争激烈的背景下,过于高调地推进一项可能改变海权格局的军事项目,确实风险极大。
调整策略与“商防两用”
经过深思熟虑,沈惊鸿调整了策略。他决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对外,他宣称研发的重点是“改进漕运效率”,继续优化蒸汽明轮船,并以此为掩护,向工部和漕运衙门申请资源和场地。同时,他与郑海远等人的合作,也披上了“改良商船,抵御海盗,保障漕运”的外衣。
对内,他则将真正的螺旋桨战舰研发项目,命名为“鲲鹏计划”,置于更高的保密级别。研发地点也从京城附近,转移到了更为隐蔽的、由郑海远家族控制的福建沿海一处私人船坞。大部分核心研发人员,都是从“格物学堂”和“精密制造局”挑选出的、背景清白、忠诚可靠的骨干。
为了降低技术门槛和风险,沈惊鸿决定采取渐进路线。他计划先建造一艘中等尺寸的、采用混合动力(风帆为主,蒸汽螺旋桨为辅) 的试验舰。这艘船平时仍主要依靠风帆航行,蒸汽螺旋桨只在无风、逆风或需要紧急机动时使用。这样既降低了对蒸汽机功率和可靠性的极致要求,也减少了暴露的风险。同时,他借鉴了荷兰战舰的特点,初步设计了拥有双层炮甲板的船型,为未来安装更多侧舷火炮留下空间,但初期只计划安装少量由“精密制造局”生产的新型长管舰炮,主要用于测试。
这个“商防两用”的“鲲鹏计划”试验舰,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打造无敌战舰,而是为了验证螺旋桨推进系统的可行性,积累蒸汽动力战舰的设计、建造和操作经验,并为未来真正的铁甲巨舰,摸索道路。
当沈惊鸿将这份更加稳妥、也更符合现实条件的计划书秘密呈送给太子朱常洛过目时,朱常洛仔细阅览后,长长舒了一口气,提笔只批了两个字:“甚妥,速行。”
有了太子的首肯和相对充裕的资金,以及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的研发环境,“鲲鹏计划”终于在万历四十一年秋,于福建那处隐秘的港湾,悄然启动了。沈惊鸿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在与国内外潜在的敌人赛跑。他期盼着,这艘寄托了他海权梦想的试验舰,能早日劈波斩浪,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在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竞争中,赢得一线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