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深的警告如同淬毒的冰锥,刺破了因“方舟”项目搁浅而带来的短暂宁静。苏晚晴深知,那个男人从不开无谓的玩笑,他的每一次预言都精准得令人胆寒。她几乎能感觉到,无形的危机如同厚重粘稠的黑云,正从四面八方朝着苏氏和“光年计划”压迫而来,空气中都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窒息感。
最高警戒预案已然启动。陈默的安防团队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将监控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与“诺亚生命”残党及星耀资本关联的实体与虚拟节点,苏氏集团总部及“光年计划”核心研发区的安保等级提升至创立以来的最高级别。张工则带领技术团队,对核心系统进行了又一轮近乎偏执的漏洞扫描和加固,并准备了数套应急灾备方案。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不同寻常的紧张氛围,如同暴风雨来临前,低飞的燕子与沉闷的雷声。
攻击,首先从最难以防范的舆论阵地开始。
这一次,对方放弃了之前那种看似客观、实则引导的“分析文章”模式,转而采用了更直接、更恶毒、也更难追溯源头的方式。
一系列精心剪辑、移花接木的短视频和图片开始在海外某些特定平台和加密社交群组中病毒式传播。内容骇人听闻:有的指控“光年计划”窃取用户隐私数据进行非法交易,并附上了伪造的、看似官方的“数据泄露清单”;有的则散布苏晚晴与某些境外势力(影射星耀资本)进行利益输送,出卖技术主权的谣言;更恶毒的是,一些关于苏晚晴个人生活的、完全虚构的丑闻也被炮制出来,极尽污蔑之能事。
这些信息真伪混杂,传播路径隐蔽,如同暗处滋生的霉菌,迅速污染着信息环境。尽管苏氏公关部反应迅速,在国内主流平台进行了辟谣和清理,但这些污浊的暗流已然在国际舆论场和某些特定圈层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光年计划”即将开展的海外业务拓展构成了实质性阻碍。
“手法很专业,利用了多个傀儡账号和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布,难以彻底清除,也很难直接追踪到‘诺亚生命’或星耀资本。”陈默汇报道,脸色冷峻,“这像是……某种雇佣的‘黑公关’团队的风格,旨在不计代价地抹黑,而非辩论。”
舆论的污水尚未荡清,资本市场的寒流便接踵而至。
先是两家与苏氏有密切合作关系的海外零部件供应商,以“不可抗力”和“内部供应链调整”为由,突然单方面宣布暂停供货并进行合同重谈,条件变得极为苛刻。紧接着,两家原本对“光年计划”海外分公司表现出浓厚投资意向的欧洲基金,几乎在同一天宣布“无限期推迟”投资决策。
更让苏晚晴心头一沉的是,苏氏集团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债券价格开始出现异常波动,有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对冲基金正在小规模但持续地做空,虽然暂时未能掀起大风浪,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却极其危险——有资本在暗中针对苏氏,试图从金融层面进行狙击。
“供应链和投资方那边,我们查到了一些模糊的线索,似乎都指向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风险管理’基金在背后施加影响。而这个基金,与星耀资本外围的一些投资实体,存在间接的股权关联。”陆寒琛亲自打来了电话,他的声音透过加密线路传来,带着一丝冷意,“至于做空……手法很老练,像是试探,也像是警告。”
资本的触手,远比舆论的刀锋更加冰冷和致命。
接连两波攻击,一波污名化,一波金融打压,手段不同,目标却一致——最大限度地削弱苏氏和“光年计划”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这符合“诺亚生命”残党疯狂报复的特征,也隐隐透着周慕深所说的“无所顾忌”的影子。
苏晚晴站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着舆论热度图、供应链中断报告以及苏氏债券的异常交易数据。红色的警报标记如同恶疮般点缀在图表之上。
她没有愤怒,也没有慌乱,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她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对方的反扑会如此迅速、如此多元。
“启动b7应急供应链方案,联系备选供应商。海外分公司收缩战线,聚焦核心市场,暂停所有非必要扩张。金融市场那边,动用我们的储备资金,进行对冲操作,稳定股价和债券价格。”她有条不紊地下达着指令,声音清晰而稳定。
处理完紧急事务,她独自走到窗边。窗外,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她知道,这两波攻击或许只是开始,是对方在试探她的反应和底线。真正的杀手锏,可能还隐藏在更深的黑暗之中。
周慕深……他现在一定在某个地方,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切,如同欣赏一出由他亲手推动的戏剧。
而她,绝不会让他,让任何敌人,如愿以偿。
黑云已然压城,但她这座城,早已做好了迎接任何风暴的准备。
她拿起那个与文先生联系的、已然被告知短期内勿再使用的加密通讯器,目光深沉。
有些线,或许不能轻易动用。但有些信息,未必只能通过一条渠道获得。
这场战争,远远未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