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生命”文先生来访的消息,苏晚晴没有主动告知任何人,无论是陆寒琛还是周慕深。她将这次会面列为最高机密,仅限于她和她最核心的新团队成员知晓。她需要时间和空间,独自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数,并观察各方的反应。
然而,寂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陆寒琛那边依旧没有任何动静,陈默团队的工作也一切如常,仿佛对这次会面毫不知情。但这种过分的平静,反而让苏晚晴确信,陆寒琛必然已经知晓。以他的掌控力,不可能漏过如此重要的信息。他的沉默,更像是一种冷眼旁观,等待着她做出选择。
而周慕深那边,那个加密聊天室也异常地安静下来,没有再像往常一样适时地送来“提示”或“警告”。这不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他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在暗中酝酿着什么?
苏晚晴感觉自己像是在玩一个高难度的平衡游戏,脚下是几块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影响的浮冰,任何一块的倾覆,都可能让她坠入冰海。
几天后,“诺亚生命”如约发来了那份所谓的“合作框架草案”和“内部调查结果”。
草案写得冠冕堂皇,充满了互利共赢的词汇,但在关键的技术共享范围和知识产权归属上,却设置了大量模糊地带和有利于“诺亚生命”的条款。而那份“内部调查结果”,则巧妙地将之前的数据投毒和网络攻击责任,推给了几个已被“辞退”的、无关紧要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外部黑客,对真正的决策层和核心意图避而不谈。
这份“诚意”,在苏晚晴看来,漏洞百出,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诱饵。
她召集了绝对忠诚的新团队核心成员——一位资深法务、一位战略分析师以及张工(他的技术背景和过往的忠诚赢得了苏晚晴更深的信任),对这份文件进行闭门剖析。
“条款存在明显不对等,尤其是在数据主权和衍生技术归属上,一旦签署,我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主动权。”法务一针见血。
“他们将攻击行为归咎于弃子,试图切割责任,但这无法解释其行为背后高度一致的战略意图。我认为,合作提议本身,可能就是其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麻痹我们,或者离间我们与现有盟友的关系。”战略分析师补充道。
张工则从技术角度指出:“他们提议共享的某些技术领域,恰好是我们之前发现存在潜在‘霉菌’污染风险的方向。这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团队的结论高度一致:这是一个陷阱。
就在苏晚晴团队得出初步结论的当晚,她几乎同时收到了两条信息。
一条来自陆寒琛,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个问句:
【需要介入吗?】
没有指责,没有疑问,只是提供了一个选项。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却也让苏晚晴更加确定,他一直在注视着一切。他的“介入”,意味着他将重新全面接手与“诺亚生命”的对抗,而她,将再次回到被保护、但也失去部分主导权的位置。
另一条信息,则来自于那个沉寂数日的加密聊天室。
【∮】:看来,鱼儿并没有轻易咬钩。做得不错。不过,你以为拒绝就结束了吗?“诺亚生命”的耐心是有限的,当他们发现“合作”无法奏效时,下一波攻击,将会更加直接,也更加……致命。顺便说一句,文先生回国后,直接去见了李泽明。猜猜他们聊了什么?
周慕深的信息,再次印证了“诺亚生命”合作的虚伪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威胁预警。他似乎在鼓励她独立应对,却又在暗示着更大的危险即将来临。
苏晚晴看着屏幕上并排的两条信息,一条来自看似疏离却依旧提供后盾的旧盟友,一条来自危险却提供关键信息的新“伙伴”。她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两条路都迷雾重重,都充满了未知。
苏晚晴没有立刻回复任何一方。
她独自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将目前的局势、手中的筹码、未来的风险,在脑中反复推演。
依赖陆寒琛,安全,但受制。
借助周慕深,主动,但危险。
独自应对“诺亚生命”?以她目前的力量,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终,她做出了决定。
她先回复了陆寒琛:
【暂时不用。我可以处理。】
这是她的宣告,宣告她选择独立面对这场风波,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然后,她回复了周慕深:
【Su】:他们聊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那是陷阱。至于下一波攻击,我等着。
她的回复,冷静而坚定,既接受了周慕深的“信息”,也明确表示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
回复完这两条信息,苏晚晴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在没有完全依赖任何一方的情况下,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战略抉择。
她推开办公室的门,对等候在外的新团队成员下达了一连串清晰的指令:继续深化“基石计划”,加快独立安防体系的建设,对“诺亚生命”及其所有已知关联方,启动最高级别的商业与技术监控,同时,准备一份针锋相对的、揭露其合作陷阱本质的分析报告,在必要时向行业和监管部门提交。
她不再被动防守,也不再寄望于他人的庇护或引导。
她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以自己的方式,直面风暴。
无论前方是“诺亚生命”的致命反扑,还是陆寒琛更深的不解,或是周慕深更危险的游戏,她都将独自迎战。
这是她的战场,她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