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苏正宏那被扭曲、被强行嵌入精神控制武器的基础算法,如同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苏晚晴的心。愤怒过后,是冰彻骨髓的冷静。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对抗,更是一场对父亲遗产归属权的争夺,一场正名之战。
“他们盗用了父亲的智慧,玷污了他的初衷。”苏晚晴在密室中,对叶深和远程连线的影梭说道,声音平静,却蕴含着风暴,“那么,我们就用父亲留下的真正意志,来净化这份污秽。”
她的目光落在那个承载着“约束”协议的金属薄绢和那枚漆黑的芯片上。先前,她思考的是如何从外部破坏敌人的中枢。但现在,一个更大胆、也更契合父亲理念的想法逐渐成型——为什么不从内部,利用那个已经被他们纳入系统深处的、属于父亲的“基石”,来执行“约束”?
这个构想极其冒险,技术上也近乎天方夜谭。它要求他们不仅要完全理解“约束”协议的运作机制,还要精确找到敌人系统中父亲基础算法的接口,并设法将“约束”精准“投递”进去,使其能借助敌人的系统资源自我加载、运行。
“这就像……在一艘正在航行的敌舰上,找到一块原本属于我们的、特殊的船板,然后通过这块船板,将一种能改变整艘船结构的指令悄无声息地注入其中。”影梭用了一个比喻,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兴奋与凝重,“理论上,如果那块‘船板’与指令同源,且指令足够高明,有可能绕过敌舰的大部分防御机制。”
接下来的几天,密室变成了一个高度紧张的技术攻坚指挥部。苏晚晴带领着一个小型、绝对忠诚的技术团队,全力解析“约束”协议的核心逻辑。叶深则负责将影梭分析出的、关于研究所地下中枢物理结构(尤其是能源和冷却管线布局)的更多细节,与苏晚晴父亲早期手稿中关于能量场与神经网络交互的模糊理论进行交叉比对,寻找可能的技术共振点。
他们发现,“约束”协议并非简单的程序代码,它更像是一种“模因病毒”,其激活和运行高度依赖于对目标系统底层逻辑(尤其是基于苏正宏理论基础构建的部分)的识别与绑定。而敌人系统中那个被滥用的父亲算法,恰好成为了一个绝佳的“抗原呈递”载体。
突破来自一个深夜。苏晚晴在反复研究父亲那份关于“量子隧穿效应与生物神经网络”的旧论文时,结合“约束”协议中一段晦涩的能量频率描述,提出了一个关键假设:“约束”的激活,可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父亲原始算法深层结构共鸣的“能量签名”作为触发器。
这个“能量签名”,无法通过数字信号模拟,必须通过物理层面的、精确调制的能量脉冲来达成。
“我们需要制造一个‘钥匙’,”苏晚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一个能在地下中枢运行时,产生特定谐振,通过能源或冷却系统作为媒介,与父亲的基础算法建立深层连接,进而唤醒并加载‘约束’的物理设备。”
这个设备不能太大,要能避开严密安保被送入关键区域;它需要极高的能量精度和稳定性;并且,它必须能在完成使命后自我湮灭,不留痕迹。
任务交给了叶深和他所能调动的、陆寒琛麾下最顶尖的“工匠”。基于周慕深之前提供的冷却泵房通风管道信息,他们设计了一个伪装成普通管道压力传感器的微型装置。其核心是一块特殊处理的水晶谐振器,内部蚀刻着基于“约束”协议和父亲能量模型推导出的微观结构,由一个一次性高能电容驱动。
一周后,这个被命名为“净化之钥”的装置,静静躺在苏晚晴面前的防震箱内。它看起来毫不起眼,与常见的工业传感器别无二致。
“能量签名已校准。触发条件设定为:持续检测到目标中枢全功率运行,并识别到父亲基础算法被调用于‘强制性神经通路覆盖’类指令时,自动激活。”叶深汇报着最终参数,“激活后,将持续发射谐振波十二小时,直至能量耗尽,内部结构将熔毁为一团无法分析的硅酸盐。”
苏晚晴轻轻合上箱盖。这不仅仅是一个装置,这是她凝聚了当前所有智慧、资源与决心的武器,是承载着父亲遗志与她对敌人最终审判的载体。
“下一次系统压力测试是什么时候?”她问。
“根据周期推断,四天后。”影梭回答。
苏晚晴点了点头。
“准备部署。”
她将以父之名,执行这场无声的裁决。将扭曲的,予以矫正;将玷污的,予以净化。